摘要:自2024年起,中国政府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2024年7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明确了从研发到市场准入的全流程支持政策,包括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推动创新药国际化等。2025年,国家医保局计划推出首版丙类目录,聚焦高临床价值但尚未纳入医保
香港股市创新药板块的投资价值及未来前景分析。
一、政策支持与行业环境优化
1. 顶层政策驱动
自2024年起,中国政府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2024年7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明确了从研发到市场准入的全流程支持政策,包括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推动创新药国际化等。2025年,国家医保局计划推出首版丙类目录,聚焦高临床价值但尚未纳入医保的创新药,并通过商业保险协同支付,进一步拓宽创新药的市场空间。
2. 定价与支付体系改革
2025年初,《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允许医保个人账户购买覆盖创新药的商业保险,事业单位可使用财政资金采购相关保险,直接提升了创新药的可及性和企业盈利预期。此外,医保谈判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支持“真创新”药物快速进入市场。
二、技术赋能:AI与创新药研发深度融合
1. AI加速药物研发
AI技术在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试验优化等环节的应用显著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英国AI制药公司Exscientia仅用12个月完成新药分子设计,而传统方法需4-5年。国内企业如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积极布局AI研发平台,泰格医药、药明生物等CXO企业也通过AI提升服务效率。
2. 数据与产业链协同
尽管生物医药领域数据标准化仍存挑战,但AI模型的训练需求推动行业数据整合。例如,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普及加速了国内药企的智能化转型,未来AI在医疗影像、精准诊断等场景的落地潜力巨大。
三、国际化与商业化突破
1. 海外授权与市场拓展
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总额达63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首付款和里程碑金额显著提升。2025年,和铂医药、科济药业等企业通过License-out模式与海外药企合作,验证了技术平台的国际竞争力。例如,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的合作潜在交易金额高达9.7亿美元。
2. GLP-1等热门领域的全球布局
在减重、降糖药物领域,国产GLP-1药物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突破,加速出海。歌礼制药、信达生物等企业的临床试验数据亮眼,有望在海外市场分羹千亿美元级市场。
四、行业基本面改善与估值修复
1. 业绩拐点显现
2025年多家创新药企进入盈利周期,如百济神州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6.2%,非GAAP经营利润转正;先声药业预计利润增幅达39.5%-43.7%。行业整体从“烧钱研发”转向“商业化兑现”,吸引增量资金入场。
2. 港股创新药ETF表现亮眼
港股创新药ETF年内成交额屡创新高,2025年2月单日成交额突破14亿元,资金连续净流入超3000万元,反映市场对板块的高度关注。跟踪指数如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聚焦龙头,前十大成分股占比超70%,兼具高弹性和行业代表性。
五、未来前景与风险提示
1. 长期增长空间
AI+医药的持续渗透,预计2030年医疗健康领域的AI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元,AI制药、精准医疗等细分赛道潜力巨大。
政策与支付体系完善,丙类目录落地、商保扩容等政策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药渗透率。
全球化竞争能力,中国创新药企凭借高性价比研发模式和临床数据优势,逐步获得国际认可,海外收入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六、策略
药明生物、泰格医药等兼具研发实力与技术赋能的CXO企业。
百济神州、荣昌生物等具备出海能力和重磅管线进度的企业。
GLP-1、ADC(抗体偶联药物)等热门领域企业,如歌礼制药、科伦博泰。
通过港股创新药ETF分散个股风险,把握板块整体beta机会。
香港股市创新药板块在政策红利、技术革命、国际化拓展的多重驱动下,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
AI赋能降本增效、支付体系改革释放市场空间、海外授权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共同构成了板块的长期投资逻辑。
尽管短期可能受市场情绪波动影响,但行业基本面和政策支持的确定性为投资者提供了坚实的信心基础。
未来3-5年,随着更多创新药进入收获期,港股创新药板块有望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一极。
来源:价值投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