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饺子来自山东,孔子特别喜欢吃,其名馄饨或源自混沌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9 17:37 3

摘要:饺子,也叫角子、角儿、饺饵、饺儿、馄饨、牢丸、扁食,等等。最早的实物来自山东滕县。1978年10月,薛国故城一座春秋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个青铜簠(fǔ),里面发现了炭化的三角形食物。大概有五排,每排五六个,每个长五到六厘米。经专家观察分析,认为这些三角形

韩国CJ公司旗下必品阁饺子外形

文/万物君

《万物史话·本纪一·中华文明》系列文章,将整理和解读我国自古以来的各种文明创新。

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官网显示,韩国一家公司在美国注册的饺子外观专利,获准通过。我们的传统美食竟成了韩国的专利,这种行为也是没谁了。

饺子,也叫角子、角儿、饺饵、饺儿、馄饨、牢丸、扁食,等等。最早的实物来自山东滕县。1978年10月,薛国故城一座春秋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个青铜簠(fǔ),里面发现了炭化的三角形食物。大概有五排,每排五六个,每个长五到六厘米。经专家观察分析,认为这些三角形食物,即为中国传统美食水饺。春秋时期止于公元前476年,就此而言,饺子在我们国家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了。关于薛国,为任姓国,大禹时,奚仲造车,被封到薛地。商汤时,奚仲十二世孙仲虺任左相。前418年,齐国占领薛国。前323年,为齐国所灭,一说为楚国所灭。

更清晰的实物来自唐代的新疆。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了不少点心,因为气候干燥,许多点心都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就包括3个饺子。它们的材料为小麦,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中宽1.5厘米,与我们今天吃到的饺子已无差别。其实,在此之前饺子就已经传播到西域。1990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鄯善县三个桥墓地发现了3枚饺子,通过测定发现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

除了饺子实物,我们还出土了饺子陶俑和绘画。例如东汉墓葬出土的庖厨俑,其厨案中心位置摆放着捏好的花边饺子。另外,山西屯留的一座金代墓室壁画中,饺子清晰可见;湖北襄阳南宋墓出土的壁画上,有包饺子的画面。

接下来,我们看看传世文献是怎么说到饺子的。

《礼记·内则》说:“糁(sǎn):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有学者认为,糁是最早的煎饺。《墨子非儒下》说:“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看来,孔子非常喜欢吃糁。

需要注意的是,今日之山东鲁南地方小吃糁(sá,临沂方言),类似胡辣汤,和孔子时期的糁(sǎn)不是一种东西。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进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今北京)传来的, 相传其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

西汉扬雄《方言》说:“饼谓之飥,或谓之餦馄。”曹魏时期的《广雅》说:“馄饨,饼也。”可见,此时的饺子被称为馄饨,可能属于煎饺,与《礼记·内则》中的糁一脉相承。关于馄饨这一名称的来源,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指出:“浑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遗迹,就是今天中国人普遍食用的馄饨,馄饨即混沌二字换上食字旁。这是一道汤菜,用很薄的面皮包肉做成。”李约瑟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早在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就把馄饨与天地原初的混沌景象联系起来:“夫馄饨,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

南北朝时,《严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531年~约597年)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所谓天下通食,就是指日常饮食。根据《墨子》的说法,也许早在孔子时期,饺子就是“天下通食”了。这样看来,饺子的诞生时间会更久。根据颜之推的说法,馄饨形如偃月,与现在的饺子形状一样。难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饺子,与现在的无差别。

晋代束皙在《饼赋》中说,初春时宴席最宜备曼头(馒头),盛夏时制饼以薄壮(薄饼)最佳,秋风凛冽时宜做起溲(发面饼),寒冬清晨时最宜热汤饼暖身。唯有一种饼可四季通用,便是牢丸!关于牢丸的做法,《饼赋》说:精选重箩细筛的雪白面粉,加水揉成柔韧面团。取肥瘦相间的羊肘猪肋,剁成珠玉碎粒。配以姜末葱段、瓜丝桂粉,佐以椒盐豆豉,反复拌匀。待锅中汤沸火旺,厨人挽袖运掌,将面团在指间抻拉缠绕,面片如星雨纷落。笼屉不沾肉馅,面皮薄而不破,蒸熟后白如秋绢,香气远飘。路人为之垂涎,侍者望之空咽。

在《饼赋》中,牢丸与馒头、薄饼、起溲、汤饼不是同一种东西,那么应该是啥呢?根据牢丸的做法可知,它外为薄面皮,内为碎肉调料,蒸熟而成,应该就是蒸饺。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笼上牢丸,汤中牢丸。”可知,此时牢丸即可蒸熟吃,也可以煮熟吃。苏轼也很喜欢吃牢丸,他在《游博罗香积寺》诗中说:“岂惟牢丸荐古味,要使真一流仙浆。据此,牢丸是一种皮薄、馅香、汤鲜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水晶饺子或者灌汤饺子

四、饺子/角子

到了宋代,饺这个名称终于出现了。北宋司马光《类篇》卷十五说:“饺,居效切。饴也。”北宋大臣、训诂学家丁度《集韵》卷八:“饺,饴也。”明代方以智《通雅·饮食》说:“汤中牢丸,乃今元宵汤元或水饺饵之类。”

饺子也被称为角子或角儿。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说:“凡御至第二盏,方进下酒酤豉,双下驼峰角子。”南宋的《东京梦华录》也出现了“水晶角儿”的记载。宋末元初《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可知,当时饺子的样式很多,且为蒸食。

明清时候,角子和饺子的叫法都有。例如《金平梅》第八回,一妇人问道:“角儿蒸熟了?拿来我看。”《聊斋志异》言:“使庖人以蔗糖作水角。”《燕京岁时记·元旦》称,“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根据上述记载,当时的饺子或煮或蒸

饺子被称为扁食,最早见于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一引石茂良《避戎夜话》:“金人供送上左右寝食皆如法,并吃馄饨扁食,乃金人御膳也。”另外,林光朝(1114-1178)《鹊山碑阴》说:“匾食豆羮,名之所聚;布戟列鼎,怨之所满。”商务印书馆编辑徐珂(1869年-1928年)《清稗类钞》“扁食”条云:“北方俗语,凡饵之属,水饺、锅贴之属,统称为扁食。”

据此可知,扁食的称呼来自北方。学者张海媚称,“扁食”名源于维吾尔人,《汉维学习小词典》作benxir。其传播路径或是,由新疆回鹘人传给辽人,由辽人传给金人,以及中原的汉人。

元明清时,“扁食”名称仍多用于北方,根据张海媚的统计,元代,无名氏《嘲妓家匾食》1例,施惠《幽闺记》1例。明代14例,如《金平梅》(崇)5例,《西游记》1例;清代18例,如《醒世姻缘传》5例,《品花宝鉴》3例。

来源:万物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