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liu:三家中资企业在美国开厂的命运如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20:13 2

摘要:该工厂是北美最大的电动巴士工厂,年产能可达1,500辆。比亚迪在美国生产的电动巴士已广泛应用于洛杉矶、长滩等地,为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了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美产比亚迪大巴。

特朗普关税战的目的之一,是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是一提起在美国设厂,很多人就摇头,因为美国工资太高,美国工人也很难管理,动不动把业主告上法院。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笔者根据网上资料,对美国三家中资工厂的经营情况提供以下简况报告:

比亚迪(BYD)

在加利福尼亚州兰卡斯特设有一家工厂。其生产设施占地55.6万平方英呎,职工人数超过750,主要生产电动巴士和卡车。建厂时间为2013年。

该工厂是北美最大的电动巴士工厂,年产能可达1,500辆。比亚迪在美国生产的电动巴士已广泛应用于洛杉矶、长滩等地,为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了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美国的巴士订单通常少则几辆,多则几十辆,很难进行自动化的批量生产,因此基本是自动化程度较低的手工操作,每辆巴士的平均售价为80万美元。但即便如此,公司的产品仍然在美国市场具有竞争力。建厂12年来,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据报道,美国最大公交运营商之一的洛杉矶郡大都会交通局(LA Metro)向比亚迪一次性采购60辆纯电动大巴,这是美国历史上单笔最大的纯电动大巴订单。除了公交车公司,谷歌、Facebook等科技公司和一些美国大学也开始采购比亚迪电动大巴。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4所分校均采购了比亚迪电动大巴。其中,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全体学生通过投票,选择将学校20辆大巴换成比亚迪电动大巴。

比亚迪收获订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国生产”,由于订单大部分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项目,因此不少费用是由政府买单,因为其满足“Buy American”采购协定——包含至少60%的美国产零件且最后的组装工序是在美国完成。

在美国市场电动大巴设计的使用寿命一般是12年,比亚迪为这些电动大巴的电池提供12年的质保。在这个市场没有人可以给12年,这是比亚迪核心优势之一。

福耀玻璃(Fuyao Glass)

在俄亥俄州拥有一家大型制造厂。该厂最初投资6亿美元,占地675英亩,厂房面积17万平方米,雇工2000人,于2016年建成投产,据称是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

福耀玻璃美国厂从建厂开始,就成为新闻最多的一家中资厂。老板曹德旺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为什么跑到美国建厂呢?因为中国除了人工成本便宜外,其他什么都贵,美国除了人工贵,其他什么都便宜。”他还说:“我在中国挣1000万元,要交税给国家680万元,拿到手320万元。在美国要是交税400万以后,便会有600万的利润。”

遗憾的是,该厂自建厂以来劳资纠纷似乎不断,Netflix还为此拍摄了一部《美国工厂》的记录片,深入探讨了该工厂中的文化冲突和劳动关系问题,包括中美文化差异、工会问题以及工人权益等。影片不仅展示了工厂的日常运营,还从商业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劳资关系、道德责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行为。

从商业伦理角度来看,福耀公司没有将员工看作人力资源,而是简单的将员工归为成本,这有可能使员工不重视产品的质量,导致员工的道德风险。这种指导思想下,员工无法与企业共同成长。一旦当福耀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降低工资或裁员,从而使得员工对福耀公司缺乏信任,无法对集团做出忠诚的承诺,使得员工为了追求收入而不顾商业道德。

据美国新闻媒体报道,有11起针对福耀公司安全事故的投诉,有工人称工作条件差,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组织集会,要求建立工会。从战略上,福耀集团的立场是尽量回避工会,曹德旺以强硬的态度抵制工会,他认为工会会影响集团的劳动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会造成损失。

近期,福耀玻璃美国公司甚至卷入了一项联邦调查。调查的重点似乎是一家第三方劳务公司,涉及洗钱、可能的非法移民、劳动剥削和金融犯罪。福耀玻璃美国公司表示,它不是调查的目标,并配合调查。

9年来,虽然磕磕碰碰,福耀玻璃厂在美国不仅生存下来了,并且成为美国汽车玻璃的重要供应来源。2020年初,该厂的员工人数已增加到4500人。2022年,该厂增资6.5亿美元。

天源服装有限公司(Tianyuan Garments Co.)

在阿肯色州小石城设有服装制造工厂。这家公司的设厂方案很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提起服装厂,就令人想到纽约的那些华人开设的“血汗工厂”,它们承接来自Gap、Macy’s、Banana Republic、Express和Victoria’s Secret等名牌服饰业务,大量雇佣非法移民,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每周工作6-7天,却只付给极低的工资。

但是天源服装却是一家智能工厂,21条生产线使用美国亚特兰大SoftWear Automation开发的330个“Sewbot”机器人,从切割和缝制织物到成品大约需要4分钟,每条生产线只需要3-5名员工。

天源服饰公司董事长唐新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面运作时,系统每22秒会制作一件T恤,我们每天生产80万件T恤衫”,这一自主性流程旨在将每件T恤的成本降低至33美分,与全球劳动力成本相竞争,“即使是最便宜的劳工市场也不能和我们竞争”。

天源服装是全球最大的阿迪达斯运动装生产商,总部在苏州。天源美国厂的目标是开发美国第一条全自动T恤生产线。该厂的投资额并不大,仅2000万美元,全厂员工仅400人,每年可生产2300万件T恤衫。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有能力向员工提供较高的工资。

如今,天源服装美国厂不仅大量生产T恤衫,还为美军生产军用和战术服装。

SoftWear Automation(“自动缝纫技术公司”)是一家位于亚特兰大的公司,专注于机器视觉和先进机器人技术。他们专注于为服装和纺织行业提供Sewbot(缝纫机器人)技术。该公司的技术旨在实现服装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实现本地化生产和更高效的供应链。SoftWear Automation的技术最初是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发的,并获得了DARPA和沃尔玛基金会的资助。

Softwear的老板是Palaniswamy "Raj" Rajan,美籍印度人。Software总部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专注于利用其在机器视觉、机器人技术和计算领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服装制造和缝纫产品行业开发创新机器人Sewbots,可自动完成布料的转移和缝纫,无需训练有素的裁缝。SoftWear技术能够重新设计服装制造供应链,使缝纫工作能够在本地完成,从而带来行业的颠覆性变革。

Rajan认为,特朗普的关税会带来服装业的回归,但不会为美国工人创造多少工作岗位,却会为机器人创造工作岗位。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