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早看《卧虎藏龙》的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9 15:58 2

摘要:2001年,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李安执导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收获了10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四项大奖,成为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2019年9月,该片被英国《卫报》评选“21世纪最

2001年,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李安执导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收获了10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四项大奖,成为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2019年9月,该片被英国《卫报》评选“21世纪最佳影片100部”位列第51名。截至2013年3月21日,该片最终以2.13亿美元刷新华语片全球票房纪录。

这部电影被公认为对中国文化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影片中的武侠题材和东方哲学思想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通过其深刻的哲学思辨和东方美学征服了全球观众。而恐怕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影响如此深远的故事,竟然诞生于青岛。

《卧虎藏龙》的作者是武侠小说家王度庐,原名王葆祥,后来写武侠小说时用了笔名“度庐”。与“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北派五大家”。

1909年,王度庐生于北京一户贫困的旗人家庭,7岁时父亲病故,全靠母亲和姐姐为人帮佣及做针线维持生活。尽管贫穷,王度庐的母亲还是支撑着让他断断续续地上了几年学,读完了旧制高等小学。

1924年,王度庐旧制高等小学毕业。之后的他一面自学,一面当小学教员和家庭教师维持生活。王度庐读书勤奋,人也聪明。当时,有位姓李的小学教师很赏识他,经常借给他书籍,并且教他音律和诗词格律。因此,他在十几岁时就常向报刊投稿,写些小文章和旧体诗词。因为投稿,王度庐认识了一位办报的宋先生。他见王度庐文笔颇佳,为人诚实,就聘他担任了该报编辑。由于报社极小,他既要编副刊,又要写评论及连载小说;晚上则需等新闻稿到了以后,再赶编时事版。同时,他还要看红样、清样。所以,实际上他既是“主编”,又兼校对。

“九一八”事变以后,王度庐离开了北京,前往西安谋生。1935年,王度庐在西安结婚。因为他既无学历,又缺高亲贵友的推荐,加上性格孤僻,不会逢迎,所以经常失业。

1937年春,王度庐带着家人来到青岛投奔妻子的伯父,寄居进了现在青岛市北区宁波路4号一幢日式小洋楼。初到青岛,王度庐生活依然困顿,直到有一天,他偶遇了在《青岛新民报》担任副刊编辑的旧友关松海,得知王度庐生活拮据,关松海便邀请王度庐尝试写作武侠小说,以解燃眉之急。不久,报上便开始连载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署名“王度庐”。《河岳游侠传》由于情节紧凑,文笔清晰,读者欲罢不能,颇受青岛读者好评,所谓“满城均看王度庐”,《青岛新民报》也因之销量大增。

王度庐的第二部武侠小说《宝剑金钗》连载结束不久,报社就推出了单行本,“不及一月,即已售罄。乃决定重印五千部。”不久又即售馨,于是一印再印,共售出“数万册”。听说,当时还有不少读者逐目剪报,将他的连载小说装订保存。继《宝剑金钗》之后,报上又连续刊载了他的四部武侠题材作品:《剑气珠光》《鹤惊昆仑》《卧虎藏龙》《铁骑银瓶》。因这五部作品既上下承接、又相对独立,所以,被后来的学者称为“鹤—铁五部曲”。其中《卧虎藏龙》自1941年开始在《青岛新民报》连载,因此最早看《卧虎藏龙》的人,肯定就是那时候的青岛市民了。

王度庐在青岛还先后发表了《虞美人》《海上虹霓》《琼楼春情》《朝露相思》《碧海狂涛》《翠陌路人》等作品,随着《青岛新民报》传至山东各地,又在单行本出版后传到全国各地,将青岛的美丽景色借助笔端,融入作品,展现给世人。直到1949年,王度庐一直居住在市北区宁波路,12年间,他创作了包括《卧虎藏龙》在内的33部武侠、言情小说,计600多万字,在青岛,终成一代武侠宗师。而有故事的王度庐,“遥寄”给青岛的信物不仅是历史的风貌,还有文化的“丰茂”。

来源:薛定谔的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