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国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虚拟财产是否可继承需结合其类型、法律属性及平台规则综合判断。
首席数据官高鹏律师数据团队编著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虚拟财产是否可继承需结合其类型、法律属性及平台规则综合判断。
一、法律依据与原则性规定
1. 民法典的开放性规定
《民法典》第127条明确“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首次在立法层面承认虚拟财产的民事权利属性,为继承提供了基础。但该条款为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导致实践中需个案处理。
2. 继承法的概括式界定
《继承法》(现已被民法典吸收)将遗产定义为“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未明确排除虚拟财产。部分法院在判决中已确认虚拟财产的可继承性,如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经济价值明确的财产。
二、虚拟财产继承的实践分类
(一)可继承的虚拟财产类型
1. 经济属性明确的财产
虚拟货币、游戏装备:法院通常认可其经济价值,如游戏玩家投入资金购买的装备、虚拟货币等,可依法继承。
网络理财、支付宝余额:因直接关联现实财产,继承流程相对明确,需提供死亡证明、继承权公证书等材料。
数字作品版权:如原创文章、音视频等知识产权,依据《著作权法》可继承。
2. 具有交易价值的账号
网店、自媒体账号:若账号具有商业变现能力(如高粉丝量的抖音号、微信公众号),法院可能认定其使用权为可继承的虚拟财产。
(二)继承受限的虚拟财产类型
1. 人身属性强的账号
社交账号(微信、QQ、微博):因涉及隐私,平台通常禁止转让或继承。例如,腾讯规定游戏账号“暂不支持继承”,百度网盘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用户仅有使用权。
电子邮箱、云端数据:若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继承可能被平台拒绝。
2. 合法性存疑的财产
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我国未承认其货币属性,仅视为虚拟商品,继承时可能面临法律障碍。
三、继承实践中的难点与挑战
1. 平台规则与法律冲突
多数平台通过用户协议约定“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禁止转让继承”,导致用户维权困难。例如,抖音、腾讯等平台明确限制账号继承,即使遗嘱中写明,仍需平台配合执行。
2. 举证与价值认定困难
虚拟财产价值常依赖运营商后台数据(如充值记录),而非市场交易价。
隐私类账号的继承需平衡财产权与人格权,法院需个案裁量。
3. 继承程序复杂
继承需公证、平台审核等多环节,且缺乏统一标准。例如,抖音要求继承人提交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等材料,流程耗时。
四、司法案例与趋势
1. 支持继承的案例
手机号码继承:2018年一案例中,法院判决手机号码使用权可分割继承,视为虚拟财产。
游戏装备继承:多地法院认可玩家通过遗嘱继承游戏装备,但需运营商配合转移。
2. 平台逐步调整规则
纪念账号功能:B站、抖音推出“纪念账号”,冻结逝者账号并保留内容,但禁止登录或转移。
财产性收益继承:部分平台允许继承账号内余额、直播收入等经济收益。
五、应对建议
1. 生前规划
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明确继承人及分配方式,并保存账号密码、交易记录等证据。
选择支持继承的平台(如部分网银、支付宝),避免依赖限制性条款的平台。
2. 与平台协商
若平台拒绝配合,可通过诉讼主张继承权。法院可能依据《民法典》认定不公平条款无效。
虚拟财产部分可继承,具体取决于财产类型、平台规则及司法裁量。经济属性明确的财产(如游戏币、网店)较易继承,而人身属性强的账号(如微信、QQ)受平台限制较大。未来需通过司法解释细化规则,平衡财产权与隐私保护。
来源:雷霆战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