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两台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中国工业机器人版图正在重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9 22:29 2

摘要:十年前,谈到工业机器人,大家想到的是“高端装备制造”,是“日本四大家族”(ABB、安川、发那科、库卡)的天下,是彼时刚起步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蓝图。今天,情况已经彻底不同了:中国已经连续11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过去三年新增装机量更是占据全球的一

“机器换人”的大潮,正在悄悄改写中国制造的地图。

十年前,谈到工业机器人,大家想到的是“高端装备制造”,是“日本四大家族”(ABB、安川、发那科、库卡)的天下,是彼时刚起步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蓝图。今天,情况已经彻底不同了:中国已经连续11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过去三年新增装机量更是占据全球的一半以上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第一大省——不是“技术控”上海,也不是“制造强省”江苏,而是广东。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多家产业研究机构披露,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68万台,占全国总量的44%,也就是说,每两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是“广东造”。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制造模式、产业链集成和区域竞争的重新洗牌。那么,广东凭什么夺冠?谁在追赶?谁在掉队?本文将从产业布局、企业战术、政策路径三个维度,尝试梳理一幅正在变化中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地图”。

我们经常把东莞称为“世界的螺丝钉之都”,把深圳叫做“硬件创业者的天堂”,但其实在这些标签背后,广东的制造业早已开始由“人”驱动向“机器人”驱动转变。

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1.2%至24.68万台,不仅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首位,还占据了整个中国市场的44%份额。其中东莞、深圳、佛山三地是绝对主力,分别代表了制造外包、智能硬件、装备集成三大方向。

东莞:制造转型主阵地
仅2024年,东莞工业机器人产量就达2.29万台,同比增长21.7%。像拓斯达这样的本地龙头,已经能实现从本体到系统集成的全链路自研,新生产基地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6万台。深圳:技术引领+零部件强势突围
深圳不仅有大量应用场景,还坐拥全国最大的核心零部件企业——汇川技术。其SCARA机器人在3C、光伏、医疗等多个细分市场市占率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工业机器人心脏制造商”。

广东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单一头部企业,而是源自于完整的“机器人生态链”——研发、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应用场景一体化。这种“工业硅谷”式的集聚效应,是江苏、上海等老牌制造省市所羡慕但尚未完全具备的。

别误会,广东虽然抢眼,但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重镇——江苏和上海,仍然实力不凡,甚至在技术深度和产业体系的精密度上仍然“遥遥领先”。

江苏:产业链完整、外资深耕
江苏在2024年虽未公布全省机器人总产数据,但仅南京的机器人企业数量就超过300家,目标是打造20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链。老牌巨头埃斯顿已经连续七年稳居国产品牌出货第一,汇川科技的投资项目也已量产。上海:品牌密集、创新策源地
上海不仅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在中国的首个落地城市(ABB、安川、库卡、发那科),还诞生了新时达、节卡等国产明星品牌。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产值占全国1/9,工业机器人“高端制造”的看板仍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和上海的“强”,更多体现在B端、技术层和出口导向。相比之下,广东的“强”体现在落地应用和规模生产,形成了技术不领先但交付快、性价比高的本地生态。

一句话概括:江苏和上海是技术军火库,广东是量产工厂与集成专家

与其说中国工业机器人竞争激烈,不如说正进入“多点开花”的新阶段。

安徽:出货增速最快的新星
2024年,安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万套,同比增长高达81.4%,是全国增速最快的省份。芜湖的埃夫特在电子制造、通用工业两大领域快速扩张,形成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联动的新格局。浙江:引入国际资本+创新孵化基地
杭州萧山区打造中国首个机器人小镇,引入了ABB、安川等国际巨头,同时培育本地创新企业。例如“七剑下天山”式的小微创业团队,正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工业视觉系统等方面频频突破。山东:原本并不被看好,如今发力“农业+工业”机器人融合
济南、潍坊等地出现了多个农业自动化项目,机器人用于蔬果采摘、温室监控、精准施肥等,融合AI算法与农田设备,或将打开一个全新增长面。

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地方政策极为积极,市场聚焦细分蓝海,避免与巨头正面肉搏。这种“错位竞争”的策略,使得中国工业机器人不再是“北上广深”独大,而是“南强东快西追北探”的新格局。

回顾2024年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竞争,早已从“谁能造”变成了“谁能更快更好地用”

广东的崛起并非偶然,它不是靠几家明星企业堆砌出来的,而是数万个制造企业在“招工难”与“高质量转型”的双重夹击下,集体拥抱自动化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机器人从高高在上的“科技展示品”,变成了车间里勤劳不喊累的“新工人”。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制造能力的变化,更是中国工业逻辑的重新书写。而“每两台机器人就有一台广东造”的背后,是中国智造的一次集体投票。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不仅能“占量”全球,更能“问质”世界。

来源:会爆的可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