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十点君刚读完《暮色将近》,很受触动。(又译作《暮色将尽》。)
“衰老”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回避,却又必然要面对的话题:
大病小病不断,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
身边的亲人朋友相继走到生命的终点,对“死亡”越来越有实感;
孩子忙于自己的生活,无法常常陪伴身边,孤独如影随形;
......
相较生命的其他阶段,“衰老”似乎包含着更多的无可奈何。
要一次次学着放手。
但这个过程,是否必然滑向黑色深渊,变得越来越差?
我们除了忍耐,还能有其他的“解法”吗?
最近,十点君刚读完《暮色将近》,很受触动。(又译作《暮色将尽》。)
想和你们分享一些书中的观点。
或许,能带给大家一些不同的启发。
《暮色将近》是英国传奇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在自己89岁那年写下的书。
这是一本“凋零手记”。
记录着她人到晚年,对于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感悟。
戴安娜的一生都在帮别人出书,但她自己对于写书毫无兴趣。
直到75岁退休后,她偶然间回忆起早年和朋友一起开出版社的经历,觉得有趣。
便零零散散地开始记录那段时光。
不过这种记录,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完全没想发表。
时常是想起来写两笔,其他时间就放任手稿在抽屉中吃灰。
直到一次机会,她认识了另一个出版社编辑。
对方看过戴安娜的手稿后说:
“如果这份手稿是一本书的节选,我应该蛮想读读看的。”
基于这个契机,戴安娜突然想:
“也许,我也能自己出一本书。”
于是,她拿出自己多年来零散写的手稿,想试试看能否把它们“组装”成一本书。
而这,正是她几十年编辑工作的专长所在。
从有出书的想法,到整理手稿,再到书籍的最终出版。
整个过程都异常顺利。
以至于当戴安娜的第一本书《未经删节》上市并大受好评后,她直呼“不可思议”。
“如果有人在我七十多岁时告诉我,说我还能再写一本书,我一定觉得他们疯了!”
但事实就是自然地发生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惯性思维:
老了才去尝试一件新的事情,太晚了!
所以,我们甘于继续“浸泡”在原本已经习惯的生活中。
哪怕感觉无聊,甚至厌烦。
但戴安娜证明了:
只要你想,什么时候开始尝试一件新的事,都不晚。
千万别觉得戴安娜只是幸运的个例。
前段时间,十点君曾和你们分享过94岁伍奶奶的故事。
伍奶奶的孙子罗先生是位画家。
观摩孙子画画久了,有一次奶奶也想试试。
谁知这一试,竟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奶奶的画虽不成体系,但用色大胆,色调明快,非常有绘画天赋。”
后来,在孙子的帮助下,伍奶奶把画画玩出了各种花样。
如今在某音,伍奶奶画画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了4千万。
此外,还有很多老人在退休后,学画画、学跳舞、学书法......
“我终于有时间又有钱,去做以前想做但没做的事。”
新鲜事物的加入,往往能打破老年生活的沉闷。
能做成什么样不重要,最重要的是:
“玩的开心!”
除此之外,戴安娜还说过一段话:
“人年轻时,别人的评价会对我们的自尊心产生很大影响。
但我已经80岁了,再没有什么事能对我的自尊心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
“我有一种奇怪的解放之感。
一切经验都以一种简单好玩的方式,变得愉悦。
我的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享受自己。”
“从他人的评价体系中解脱,享受经历的一切。”
我想,这大概是年龄赋予我们最奇妙的恩典。
她80岁尚且如此。
我相信屏幕前的你,一定“年轻”的多。
大胆丢掉“太晚了”的借口吧。
大胆去“玩”。
如果以大多数人的眼光来看。
戴安娜绝对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
她一生未婚未育,有着很丰富的“情史”和私人生活。
她竭尽所能地避免成为一位“妻子”或“母亲”。
因为她不愿为这两种身份而失去自我。
“我对男人没有期待,唯有独处时,我才感觉到完整。”
“我内心有个顽固自私的节点,让我小心避开需要我奉献全部自我的事情。
例如母亲要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孩子。”
因为这种想法,她甚至一度对被婚姻或母亲身份绑住的女性感到悲哀。
她曾很长时间住在表妹家里。
表妹是位带着3个娃的单身母亲。
为了养活孩子,她的生活过得非常辛苦。
但戴安娜视而不见表妹的痛苦,也从未伸以援手。
“竟然为了无聊的孩子,而放弃自我。”
这个片段,让我联想到欧阳娜娜的妈妈傅娟曾说过的一段话。
傅娟想成为像女超人一样的母亲。
当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会立刻出现。
但当孩子不需要时,也会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不给孩子添麻烦。
就算是生病,也会一个人去医院。
“妈妈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她永远都把别人排在自己之前。”
我想,这也是千万女性的现状:
失去自己的名字,成为别人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而戴安娜刚好站在了千万女性的反面:
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却是个完整自洽的自己。
不过十点君说这些,不是想支持任何一种选择。
而是想表达:
所有的选择都有利弊。
不必羡慕那条自己没走的路。
就像傅娟虽然失去姓名,如今以“欧阳娜娜的妈妈”活在所有人的记忆里。
多年来为了照顾3个女儿,全球各地到处飞。
几乎没有个人时间。
但她享受做一个“超人妈妈”,喜欢为孩子和家庭奉献自己。
而戴安娜一生从未后悔“没结婚生子”。
只是对于自己曾对其他母亲表现出的冷漠、自私感到羞愧。
“尽管遗憾真实存在,但并不太折磨我。
挖掘过去的内疚,对于老年人没什么意义。
历史已经无法改变,活在当下更为重要。”
所以啊,我们的人生只要有选择,就会有遗憾。
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死亡,自然是老年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话题。
恐惧与抵触,是绝大部分人面对死亡的态度。
但戴安娜不是。
她很松弛,想的通透。
戴安娜的哥哥在85岁那年去世。
哥哥生前热爱航海,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海边和船度过的。
即便临终前,病痛已经纠缠了他好一阵子,他也从未放弃驾船玩乐。
依然尽全力享受着生活。
直到病痛让他彻底无法动弹为止。
戴安娜后来说:
其实病痛的折磨并未让哥哥恐惧。
但被迫告别自己热爱的生活,却让他深感悲哀。
“但这种悲哀在我看来,恰恰是曾经历过美好生活的证明,值得感激。”
“希望未来当死亡来临的那刻,我能记得:
这不过是为我曾享受过的生活,所付出的一点代价罢了。”
想好了“怎么面对死”,接下来还有个更严肃的问题:
“怎么面对走向死亡的过程?”
戴安娜没有子女。
这意味着:一旦未来她身体失能,要么进养老院,要么请专人护理。
长期下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戴安娜未必支付的起。
面对这个残酷的问题,她依旧洒脱:
“我根本就不想该怎么办,反正想也没用。
因为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必须要经历。”
“如果最后的日子注定悲惨,无法自己照顾自己,那怎么度过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段或许看来“不够负责任”的发言,十点君却觉得颇有智慧:
毕竟,我们永远无法为人生做万全的准备。
“人生不按计划发展”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辛苦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可能因为一场大病就瞬间见底;
原本以为“养儿防老”,结果孩子忙得不可开交,爸妈最终也只能在养老院生活。
未雨绸缪固然好。
可一件事如果太过超出我们的能力与掌控范围。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
当然不是指完全摆烂,对于健康和金钱适当的储蓄还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说不定到最后,我们会发现:
曾担心的一切,都多虑了。
就像戴安娜本人,在写完《暮色将近》的12年后,也就是她101岁时,平静地从临终关怀医院离世。
尽管“衰老”看起来,是一切都越变越差的过程。
但十点君并不喜欢陷入悲观主义。
因为那会让“衰老”变得更加郁闷。
其实可以换个心境:
衰老,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生活的选择权。
我们可以放手无可奈何的事情,但依然享受够得到的幸福。
或许这样,会让我们面对衰老时更加从容。
正如戴安娜所说:
“生命是条宽阔多彩的河流,充满着开端、成熟、腐朽和新生。
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死亡也是。
所以趁还能够体会这一切时,别浪费时间生闷气了!”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