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出身名门,可颜真卿童年并不富裕。三岁丧父后,母亲举步维艰的拉扯着七个孩子长大。强撑九年后,被迫南下苏州投靠娘家。
颜真卿出生于一个名门世家,颜回是他四十世祖。
虽出身名门,可颜真卿童年并不富裕。三岁丧父后,母亲举步维艰的拉扯着七个孩子长大。强撑九年后,被迫南下苏州投靠娘家。
在母亲的教导和敦促下,颜真卿每日读书习字。寒来暑往,他的学问越来越大。字也逐渐力透纸背,风骨凛然。
多年后,为劝学世人,官居太子少师的颜真卿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的求学经历: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正是因为这样夜以继日的发奋。二十四岁的颜真卿一举高中,获封醴泉县尉,四年后升任长安县尉,又一年后任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官小权却大,可以监督弹劾百官。
在当时的风气下,有了这种权力就该去作为大人物的爪牙,以党争作为投名状,从而很快的加官晋爵。
而颜真卿选择了另一条路。
三十九岁的颜真卿奉命巡查五原。五原连年大旱、冤案沉积。颜真卿一到任,立即着手处理这些陈年旧案,该判的判,该撤的撤,该平反的迅速昭雪,当地风气为之一振。
他走的那一天,久旱不雨的五原下起倾盆暴雨。和百姓的热泪混在一起,润泽着大唐的土地。
很久之后,五原的百姓还记得这场“御史雨”。
颜真卿四十岁那年,酷吏吉温罗织罪名陷害名相宋璟之子宋浑。宋璟生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正是颜真卿平生最敬之人。
见满朝文武皆惧怕酷吏,颜真卿激愤之下仗义执言被赶出京师,贬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此时正当得宠,唐玄宗为了表示信任,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都划归安禄山统辖。而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郡正是安禄山辖区的核心。
当时天下人人都知道安禄山要反,名相张九龄,太子李亨都屡次警告唐玄宗要警惕安禄山。
可此时的玄宗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天纵英才的李三郎了,老年昏聩的他怎么都不信自己的好大儿会造反。以至于后来谁再敢说安禄山会反,李隆基干脆就把他五花大绑送到范阳,以示信重。
世界上最绝望的事,便是看着潮水一点点涨起。你明知道马上要被淹死,却什么也做不了。
面对安禄山的试探,颜真卿整天泛舟湖上,和文人念着不着调的歪诗。背地里却紧锣密鼓,借口防汛招募大量壮丁加固城墙、储备粮草、疏通护城河,拼命的做准备。
宿命的一天终于到了,渔阳鼙鼓,动地而来。
自开元盛世后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唐的疆土远播万里。战火都在万里之遥的敌境,腹地的百姓承平日久,以至于“战乱”二字早就像是遥远的传说一般,让人难以相信真实存在。
沿途各地皆望风而降,竟对安禄山的兵锋没有形成一丝阻滞。
听到消息唐玄宗最开始还以为是误报,依然在华清池和贵妃饮酒作乐。直到河北全境陷落的战报放在龙案上时,七十岁的李隆基才气急败坏地拍桌子怒吼:
“河北二十四郡,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此时平原太守颜真卿和他的兄长常山太守颜杲卿正站在城头,望着沦陷的燕赵大地。两人都知道,此时孤立无援,人心似水。兄弟二人只能将自己挺成一杆旗,来擎起大唐的天。
兄弟二人揭竿而起,深受感召的河北官军纷纷依附。一时间安禄山党羽被肃清,叛军退路被切断。愈战愈勇的河北十七郡公推颜真卿为盟主,开辟敌后战场。
玄宗闻讯大喜,谓左右曰:“我从来不知道有颜真卿这么个人,没想到他居然能把事情做到这种地步啊。”
…
攻下东都洛阳的安禄山听说后院起火,赶紧派心腹段子光带着东京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吏部侍郎蒋钦绪之子蒋清等宁死不降的三颗人头回到河北示众,想要震慑义军,平息叛乱。
面对挑着义士人头的敌人,颜真卿借口要查验人头,出城阵斩段子光。随后向城上大吼:“这人头是假的,他们没有死。”
可是骗的了士兵,却骗不了自己。回城后的颜真卿面对着烈士的人头嚎啕大哭。不敢用衣裳,而是一点点的舔干净了烈士首级上的血渍。随后接上用枯草编成的身体,悄悄地装殓下葬,设灵祭拜。
坚城潼关前,安禄山进退两难。可因为杨国忠的谗言,玄宗斩杀高仙芝封常清二位将星,又命令哥舒翰出关迎敌。
大错就此筑成,安禄山铁骑长驱直入关中,再无人能挡。
腾出手来的安禄山派爱将史思明率兵北渡黄河回窝救火。叛军长期镇守北疆,能征惯战,而义军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战斗力低下。两军一对垒,战斗力的云泥之别就立刻显现出来了。
在连日苦战后,弹尽粮绝的常山城破。颜杲卿颜季明父子力战后受伤被俘。
史思明将刀架在颜季明的脖子上,对颜杲卿说你服一句软,我就放了你儿子。颜杲卿和儿子对望着,一言不发。
可父子二人都明白对方的意思。
“你是我的骄傲。”
史思明手起刀落,颜杲卿看着儿子的人头落地,仍一言不发。
颜杲卿在洛阳见到了安禄山。安禄山气的面红耳赤,质问颜杲卿:“你从范阳户曹一路升为判官、光禄、常山太守,都是我举荐的,为什么背叛我?”
颜杲卿轻蔑的看着他:“你本来只是一个牧羊的羯奴,靠着皇帝的恩宠才升上高位的,你为什么背叛天子?我颜家世受国恩,只恨不能亲自手刃你这个奸贼。”
目眦欲裂的安禄山把他绑到洛阳天津桥的石柱上示众,并一边肢解一边生吃他的肉。
被砍断四肢,剐碎全身的颜杲卿仍然大骂不止,狂怒的安禄山直接用钩子扯断了他的舌头。问他:“你还能骂吗?”颜杲卿仍含糊不清的骂着逆贼,直到断气。
他的子侄三十余人也都为国捐躯、杀身成仁。
面对挑着侄儿的尸首前来劝降的叛军,颜真卿只用一阵箭雨去回应。
叛乱平定后,颜真卿去收殓亲人遗骸。仅找到兄长颜杲卿的碎肉,以及侄子颜季明的头骨。
对着兄长的残肢和侄儿的头骨,颜真卿一夜枯坐。他忽然觉得他的命运就是这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照亮着大唐苍生。泪流向下,满目家破人亡。
他铺开了纸,兄长的清癯不阿的脸,侄儿小时候的身影都历历在目。可是目光聚焦,烛火摇曳下,只有两个木盒,装着他们残破的遗骸。
他写着,他平生没有这样写过字。枯笔涸墨,一如他残破的心。泪水滴在纸上,晕了墨迹,直如一个白丁写出来的那样粗糙。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通篇二百三十四字只蘸墨七次。
平定安史之乱后,居功至伟的颜真卿却因为一以贯之的刚正不阿,被历任宰相排挤。战时的高官被罢去,相继转任峡州别驾、吉州司马、抚州刺史、湖州刺史,离庙堂越来越遥远。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他并不消沉,更不抱怨,每到一地都关心民众疾苦,没少亲自上马清淤筑坝、引渠灌田。老百姓纷纷感念恩德,建庙祭拜。
公元779年,代宗驾崩,年逾古稀、历仕四朝的颜真卿担任太子太师,成为德宗政府中辈分极高、震慑宵小的定海神针。
有着这样一个同事,奸相卢杞自然芒刺在背。这个卢杞正是当年颜真卿亲自舔干净血渍后厚葬的卢中丞的儿子。
面对如此难报的大恩,小人只好杀之。
公元782年李希烈叛乱。卢杞劝说德宗派颜真卿出使劝降。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人人都知道此行必然凶多吉少。以颜真卿的身份,怎么可以行此下策?
面对着满朝的劝阻和冷血的皇帝,七十四岁的颜真卿拜别家人,云淡风轻的走向葬身之地。
看着李希烈的尖刀和油锅,颜真卿笑的很轻蔑。他说道:“你们听说颜常山没有?那是我兄长。”
这就够了。
在绳索套上脖子之前,他面对着长安的方向遥拜,寒风里白发翻飞。他看见了很多人,看见了父亲,母亲,兄长,侄儿,他们都在向他微笑,来接他回家。
这一刻他已经等得太久了。
公元785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求仁得仁的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于龙兴寺,年七十六。
来源:乐观的原野Rj2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