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骆宾王传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07:00 2

摘要:江南水乡,浙江义乌,自古人杰地灵。这里出了个孩子,叫骆宾王,小名阿骆。阿骆打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还在玩泥巴、追蜻蜓,他却喜欢瞪着眼睛看天,看地,看水里游来游去的活物。脑袋瓜里装满了奇奇怪怪的问题。

江南水乡,浙江义乌,自古人杰地灵。这里出了个孩子,叫骆宾王,小名阿骆。阿骆打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还在玩泥巴、追蜻蜓,他却喜欢瞪着眼睛看天,看地,看水里游来游去的活物。脑袋瓜里装满了奇奇怪怪的问题。

七岁那年,家里来了客人。客人看着池塘里的大白鹅,肥嘟嘟的,伸着长脖子“嘎嘎”叫,就笑着逗阿骆:“小阿骆,你看这鹅多神气,能不能给它们念首诗呀?”

那时候,能作诗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大人们都看着他,想看这小不点能憋出什么话来。谁知阿骆眼睛骨碌一转,小嘴一张,清清亮亮地念了起来: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声音又脆又响亮,像清晨的鸟叫。诗句简单,却把鹅的神态、颜色、动作描摹得活灵活现,就像画出来一样。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抚掌大笑,连声叫好:“神童!真是神童啊!”

这首《咏鹅》诗,像长了翅膀,一下子飞出了义乌,飞遍了江南,又飞到了京城。人人都说,义乌骆家出了个了不得的娃娃,七岁就能出口成章,将来必定前途无量。阿骆的名字,就这样伴随着鹅叫声,传开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当年的小阿骆长成了英气勃勃的青年骆宾王。他才华横溢,满怀报国之心,来到了当时的都城长安。那时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长安城,繁华似锦,但也风云变幻。骆宾王凭着才学,在朝廷里做了官。他为人正直,看不惯的事情总要说出来。写文章,提意见,就像家常便饭。他的笔,犀利得像一把刀子,专门刺向那些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

武后当政,手段强硬,喜欢听顺耳的话。骆宾王却偏不,他觉得国家大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含糊。他一次又一次地上书,说这儿不对,那儿要改。有些话,说得太直,太尖锐,让女皇很不高兴。

周围的人都替他捏把汗,劝他:“骆兄啊,少说两句吧,伴君如伴虎,何必拿鸡蛋碰石头?”骆宾王却梗着脖子:“大丈夫立世,不能昧着良心说话。”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因为“言事得罪”,被贬到了偏远的临海(今浙江台州)去做一个小小的县丞。从繁华京城到海边小县,落差太大了。骆宾王心里憋屈,觉得自己的才华抱负无处施展,就像一匹千里马被拴在了磨坊里。他整天闷闷不乐,“鞅鞅不得志”,干脆,官帽一扔,不干了!他要到江湖上去,寻找真正值得自己贡献力量的地方。

骆宾王弃官而去,四处游历。这时,天下并不太平。英国公徐敬业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在扬州起兵,声势浩大,打着“匡复唐室”的旗号。

消息传到骆宾王耳朵里,他觉得热血沸腾。这不正是他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机会吗?他立刻赶往扬州,投奔了徐敬业。徐敬业早就听闻骆宾王的大名,见他来投,喜出望外,当即任命他为府属,掌管文书之事。

军中需要一篇战斗檄文,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武则天。这个重任,自然落在了骆宾王肩上。他毫不推辞,回到营帐,点起油灯,铺开纸张,蘸饱浓墨。想到自己报国无门、忠而被贬的遭遇,想到天下苍生可能遭受的苦难,想到武后种种不合礼法的行为,他胸中郁积多年的愤懑、悲怆、激昂,一齐涌上笔端。

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惊天动地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檄文,历数武则天的“罪状”,文辞犀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里面有些句子,骂得尤其狠,比如指责武后“包藏祸心,窥窃神器”,简直把她说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妖妇。

檄文写成,立刻派人快马加鞭,传抄天下。一时间,无论官府民间,都在争相传阅。人们被文中的气势和辞采所震撼,也被其揭露的内容所惊骇。檄文像一把火,点燃了许多人心中对武周政权的不满。

这篇檄文自然也传到了京城,送到了武则天面前。左右侍从读给她听,读到那些指斥她私生活和残忍手段的段落时,武则天只是微微冷笑。可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两句时,武则天脸色骤变,猛地坐直身子,矍然问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侍从赶紧回答:“是骆宾王。”

武则天听了,沉默半晌,忽然叹了口气,说道:“这样的人才,有如此的文笔,却让他流落在外面,得不到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啊!”言语之中,既有对骆宾王才华的惊叹和惋惜,也隐隐透露出一丝对未能及时发现和任用此等人才的自责。一个能让对手都忍不住称赞其才华的人,骆宾王的笔力可见一斑。

尽管檄文写得惊天动地,但战争的胜负,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徐敬业的叛军虽然一度声势浩大,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朝廷大军的围剿。很快,兵败如山倒,徐敬业战死,叛乱被平息。

作为叛军的核心人物,骆宾王自然成了朝廷通缉的要犯。那么,骆宾王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有人说,他在乱军之中被杀了,尸骨无存。

有人说,他看大势已去,投水自尽了,以保全名节。

还有人说,他化妆改扮,逃脱了官兵的追捕,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天涯。

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骆宾王就像一颗流星,在划出最耀眼的光芒之后,骤然消失在茫茫夜空之中,不知所踪。

时间悄悄流淌,几十年过去了,唐朝的政局也几经更迭。武则天去世,中宗复位。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渐渐成了老人们口中的故事。

杭州西湖边,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灵隐寺。寺庙依山而建,古木参天,香火鼎盛。寺里有个扫地的小和尚,法号叫“明尘”,大家都叫他小石头。小石头每天除了扫地念经,最喜欢的就是听老和尚们讲过去的故事。他听说了许多关于神仙、皇帝、英雄的传说,其中就有关于骆宾王的故事。他觉得那个写《咏鹅》诗的神童,写讨武檄文的才子,最后不知所踪,真是太可惜了。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挂单的老僧。这老僧年纪很大了,胡子眉毛都白了,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僧袍,沉默寡言,每天只是在禅房里打坐念经,或者在寺庙后山散步。没人知道他的法号,也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他看人的眼神,深邃得像古井,仿佛藏着很多很多故事。小石头觉得这位老僧很神秘,但也不敢多问。

又过了些年,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因为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官到了南方。他心情郁闷,一路南下,途经杭州,便来到灵隐寺散心。

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月光皎洁,像水一样洒在寺庙的庭院里。宋之问处理完公务,独自一人在寺庙长长的回廊下踱步。他看着远处山峦在月色下朦胧的轮廓(鹫岭),想着寺庙深藏山中(龙宫),诗兴大发,吟出了两句: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这开头两句意境很不错,但他搜肠刮肚,怎么也想不出合适的下联来承接。他一会儿抬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踱步,嘴里反复念叨着这两句诗,急得直挠头。

这时,长廊尽头,一间禅房的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来一位老僧,手里提着一盏昏黄的油灯。正是那位在寺里住了些日子的神秘老僧。

老僧走到宋之问面前,微微一笑,问道:“这位施主,深夜不睡,在这里苦苦吟哦,是在为什么烦恼呢?”

宋之问见是一位老禅师,连忙行礼,诉说了自己的苦恼:“晚生不才,想为这灵隐古刹题一首诗,刚才得了两句,却无论如何也续不下去了,正所谓‘思不属’,让禅师见笑了。”

老僧听了,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又带着几分了然于胸的神情。他慢悠悠地说:“哦?是‘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这两句吗?意境是好的,只是还不够开阔。你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能看到什么呢?”

宋之问顺着老僧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夜色茫茫,依稀能辨认出山下的钱塘江。白天他曾登高远眺,见过那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象。

老僧看他若有所思,便笑着点拨道:“你何不这样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听到这两句,如同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是啊,站在灵隐寺的高处,确实可以看到东海的日出,寺庙的山门,也正对着那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势恢宏,一下子就把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和壮阔景象写活了!这简直是神来之笔,是整首诗的“诗眼”!

宋之问激动得连连作揖:“大师高见!大师真乃神人也!晚生佩服,佩服!”

有了这两句关键的承接,宋之问思路大开,文思泉涌,很快就将整首诗一气呵成: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树更多,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他反复吟诵着,越念越觉得好,尤其是老僧续的那一联,真是点睛之笔,让全诗陡然生色。他对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僧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宋之问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拜访那位指点迷津的老僧,想好好请教他的法号和来历。他来到老僧挂单的禅房,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床铺整齐,只有一盏熄灭的油灯放在桌上。

他急忙问寺里的僧人,包括小石头在内,都说天还没亮时,就看到老僧背着简单的行囊,一个人悄悄地下山去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宋之问怅然若失。这时,有人猛然想起什么,低声议论:“那位老僧的谈吐气度,那出口成章的才华……莫非……莫非他就是当年兵败后失踪的骆宾王?”

这个猜测像一阵风,迅速传遍了整个灵隐寺,又传到了杭州城,传到了更远的地方。人们越想越觉得像。只有骆宾王那样的旷世奇才,才能在沉寂多年后,依然随口就能吟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样气象万千的佳句啊!

老僧是不是骆宾王?他到底去了哪里?

没人知道确切答案。但民间却流传开一个新的说法:骆宾王并没有死,也没有一直隐居在寺庙。他在灵隐寺点化了宋之问之后,了却了尘缘,便悄然离开,乘着一叶扁舟,出海去了。

有人说,他是看破了红尘,想去海外仙山,寻访传说中的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就像秦始皇时期的徐福,带着童男童女,扬帆远航。

也有人说,他是心系故国,却又无力回天,不愿再见故土,干脆远遁海外,去了东瀛(日本)或者更远的地方,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还有人把他的故事和鉴真东渡联系起来,说他或许追随先贤的脚步,去传播文化了。

这些说法,都带着传奇色彩,寄托了人们对这位才子的同情、敬佩和想象。“传闻桴海而去矣”——乘着木筏漂向大海,这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感的结局。

那个当年在灵隐寺扫地的小和尚小石头,后来也成了一位有学问的老僧。他常常在月夜,站在当年宋之问吟诗的长廊下,望着远方黑沉沉的大海,默默念着那两句诗:“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他心里想着,那位神秘的老僧,那位可能是骆宾王的奇人,是不是真的驾着一叶扁舟,在那片沧海上,看到了更壮丽的日出,听到了更澎湃的潮声呢?

骆宾王的人,虽然像谜一样消失了,但他留下的文字,却是不朽的。

很多年以后,唐中宗李显想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前朝旧臣,也对他的下落感到好奇,更对他那些才气纵横的文章念念不忘。于是,中宗下诏,命人搜集骆宾王的遗作。

经过一番努力,朝廷官员们竟然找到了骆宾王散落在民间的诗文一百多篇,还有他早年所作的判词集《百道判》一卷。中宗皇帝非常高兴,命令学士郗云卿等人,将这些珍贵的文稿仔细整理、编次,汇编成集,共计十卷。

从此,骆宾王的诗文得以正式刊印,流传于世。人们通过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他的才情,他的抱负,他的风骨,他的喜怒哀乐。

《咏鹅》诗,成了千百年来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作,那份童真和才气,永远鲜活。

《讨武曌檄》,则作为古代檄文的典范,被后世文人反复研读,其凌厉的笔锋和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而那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更是成为描写杭州灵隐寺和钱塘江景色的千古绝唱,让无数登临者心潮澎湃。

骆宾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少成名,才华盖世;他刚直不阿,对抗强权;他参与兵败,神秘失踪;他遁入空门,留下佳句;他最终的归宿,成了一个美丽的谜团。

他的人或许真的“桴海而去”,消失在茫茫大海的尽头。但他的名字,他的故事,他那些闪耀着才华光芒的诗文,却像钱塘江的潮水一样,年年岁岁,奔流不息,永远留在了人间。人们谈论起他,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敬意,仿佛他从未真正离开。这位大唐才子,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在中国文学史和民间传说里,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