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前,李阿姨因吃火锅后出现腹痛,随即前往就近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胆源性胰腺炎后住院治疗。出院后的李阿姨,只要饮食稍不留意,就会被腹痛纠缠。发病频率从最初的每三个月一次,逐渐发展到今年每1 - 2周就会发作一次,疼痛如影随形,让她苦不堪言。不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两年前,李阿姨因吃火锅后出现腹痛,随即前往就近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胆源性胰腺炎后住院治疗。出院后的李阿姨,只要饮食稍不留意,就会被腹痛纠缠。发病频率从最初的每三个月一次,逐渐发展到今年每1 - 2周就会发作一次,疼痛如影随形,让她苦不堪言。不仅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她的经济负担。期间,李阿姨多方求医均未得到根治。
半个月前,李阿姨在饮水后,腹痛、腹胀再次袭来,还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长期与病痛斗争,让李阿姨已然成了“半个医生”,她心里清楚,大概率是胰腺炎又发作了。于是,她来到了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医院为她进行了血、尿淀粉酶检测,最终确诊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李阿姨随后被收入普通外科病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李阿姨的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但肝功能仍未完全恢复。为进一步明确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普通外科副主任尚云彪带领医生团队进行细致讨论,并精心制定了诊疗方案,决定为李阿姨实施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在与李阿姨沟通时,尚医生发现了她的心结。原来,李阿姨一直对手术心存恐惧,所以宁愿选择保守治疗,她说:“只要不手术,能撑一天是一天,无非就是多受点罪罢了!”为了打消她的顾虑,尚云彪向她耐心地解释和说明这项诊疗的目的。经过详细的讲解,李阿姨终于明白,只有借助这种内镜技术,才能精准找到病因,实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月8日,李阿姨在全麻下接受了手术。一切正如医生团队所料,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十二指肠末段狭窄,有少量泥沙样结石淤积,胰管造影虽无明显扩张,也未见结石及占位,但胰管呈串珠样改变。术中明确诊断为奥狄氏括约肌狭窄、慢性胰腺炎、胆总管末段结石。随后,通过内镜下行奥狄氏括约肌小切开,柱状球囊扩张奥狄氏括约肌及胆总管末端,再应用取石球囊清理胆道,并置入胰管支架一枚,手术圆满完成。术后仅仅2天,李阿姨就能够正常进食,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复查相关检验指标均显示正常,即将出院,李阿姨对尚云彪和他的团队满是感激,留下了发自内心的称赞和真挚的祝福!
此次通过ERCP术的精准施治,有效缓解了患者症状,守护了患者的健康,也为更多胰胆管系统疾病患者在治疗上提供了新的选择,进一步拓宽了普外科的治疗范围。今后,普通外科将始终秉持技术创新、服务至上的理念,深耕细作,不断提升本科系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用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
慢性胰腺炎是各种原因导致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或)胰腺功能的不可逆转的损伤,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临床特点为: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脂肪泻、腹部包块、糖尿病、胰腺钙化。
尚云彪介绍,ERCP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指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胆管或胰管,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情况的技术;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价值,在ERCP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系列操作,如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等。
来源:沈阳卫生健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