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提出: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
01
趋势
▲研学旅行发展趋势(提纲)
1. 课程科学化,内容为王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提出: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
2. 团队专业化,导师关键
不同于一般导游,研学导师需要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讲解技巧。研学项目很多都具有科普性质,需要结合历史、地理、生物等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并加强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参与。此外,标示标牌系统也应适应研学基地的特性进行创新设计,以浅显趣味的语言和图示展示科学知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3. 管理系统化,安全至上
在我国,研学旅行涉及四大管理组织方:首先,以家庭为单位,家长是研学旅行最基础的组织管理者。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作为研学旅行的发起者,要全面深化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制作达标的研学手册,对研学机构和基地制定完整的评价体系。
再次,研学机构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更需加强行业规范,落实资质认定,加强政策扶持,聚集高素质行业人才。
最后,研学基地作为供应方,承载着研学旅行的核心内容开展,须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
02
问题
▲研学旅行现存问题(提纲)
1. 同质化严重,文脉消退
基地的建设一味追求城市化,与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脱节,地域特性不强,同质现象严重,与研学基地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2. 体验性不足,设计滞后
部分研学基地的建设重视课程设计,却轻环境设计,基地环境设计只满足课程的基本要求,设计缺乏创意,主题特色不明显,研学环境与研学人员互动性不够,研学人员只学不游,体验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3. 持续经营难,服务面窄
传统研学基地服务人群定位过于狭窄,主要服务于中小学生的团体活动,社会服务性较低,导致非研学时间段的客流量很少,难以维持基地非研学时段的经营。同时服务于学校团体活动和家庭亲子游是田园研学基地的重要出路,在设计上,除了集体研学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外,应增强环境的游览性和体验性,提高基地闲时客流量。
03
条件
▲研学基地资源条件调查(提纲)
1. 规模条件
为充分发挥自然教育的功能,提供丰富的自然教育体验,自然教育基地面积一般不小于6.67 公预(100亩)。其中,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基地面积一般不小于2公顷(30亩)。
2. 资源条件
具备丰富自然资源类型的基地可以优先考虑——比如拥有具多样性、成代表性的森林、农用地、湿地、地质、海洋等,以便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都能满足自然教育的需求。
3. 环境条件
基地内还应具备良好的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环境无污染;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需达到GB5749质量要求,环境空气标准达到GB3095质量要求,声环境标淮达到GB3096质量要求。
4. 安全条件
同时,基地应按照DZ/TO286地质实害危险性评估规范要求,进行自然教育基地的安全性评估,确保基地范围内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等自然灾害安全隐患。
5. 用地权属
基地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土地所有权属清晰,,或获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能够作为自然教育基地长期使用。
6. 交通条件
基地四周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可达性,连接外部的公路通畅且符合安全行车要求。
7. 通信条件
基地范围内需做到通信信号基本覆盖,或具备与外部通讯设备,方便随时联络沟通,以免发生意外。
8. 场所条件
最后,基地应具备践学、体验、休整的场馆场所,功能齐全,布局科学合理。
04
策划
▲研学基地项目策划(提纲)
1. 地域文化植入策略
① 以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
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历史、人物、风俗及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节庆活动等都是乡村珍贵的感知资源,在基地的环境设计中,将好感知的资源作为故事线索安排好空间序列规划,在研学活动中讲好乡村故事。提炼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每个空间的景观设计,赋予空间不同的内涵,营造出叙事性空间、情感性空间、游戏性空间等。
② 人机互动,激活地域文脉
深挖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提炼和归纳当地乡土文脉的特色,运用形(形态)、色(色彩)、质(材质)、构(结构)的综合手法再现地域文脉空间,让建筑、景观小品作为载体向研学人员传递优秀地域文化,让研学人员与环境产生行为互动、情感互动,从而实现地域文脉的激活:一是再现地域文化的景观构建功能化、实用化,与研学人员产生行为的互动。二是通过旧物展示、形态重构等手法,使基地景观与研学人员产生情感的互动。
2. 综合感官设计策略
① 视觉设计策略
再现地域文化的景观构建功能化、实用化,与研学人员产生行为的互动。视觉景观的色彩包含设施色彩和植物色彩两大类。设施色彩有两种搭配方式:一是采用环境色的对比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塑造视觉中心;二是采用同类色,和谐统一,塑造历史感和质朴感。
② 听觉设计策略
听觉景观主要是通过听觉来感知和互动的景观,也称为声音景观,简称声景。声景是最能勾得起记忆和联想的方式,可以让人记得住乡愁,也可以让人心情平静,调节情绪,通过声景的正、负、零设计可以强化乡村特有的声音体验,也可以降低或掩盖嘈杂的干扰声音,还可以营造适合于动物繁殖与生存的自然环境,打造自然原生态的声景观。
③ 触觉设计策略
田园研学基地的触觉景观一般都是以采摘项目为主题的果园、以种植为主题的一米菜园和动物喂养等,很多研学基地的触觉景观都存在设计滞后的现象,仅是农业经营,缺少美感。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根据心理学的互动性原理,当地取材进行景观设计,既可以体现当地文化,又可以增加美感,甚至可以实现心理治愈功能。
④ 嗅觉设计策略
植物的气味能让人对景观产生联想,形成不同的感受与体验,田园研学基地可以嗅觉体验园或体验平台的方式,通过不同芳香植物的造景手法,打造四季流转、季相交替、全年皆香的,以“嗅”为主要感知方式的景观。
05
规划
▲研学基地项目规划原则(提纲)
1. 安全性原则
研学基地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在空间尺度、标识系统、界面材质、凸起造型等方面需要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此外在植物选择上避免选择有毒、有刺、有特殊气味、会掉果实的植物。
2. 教育性原则
① 趣味科普性原则
通过交互性景观设计,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研学者在其中获取到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② 生态美学性原则
最大限度地尊重乡村自然生态,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建造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在田园上创造当地乡村独特的艺术美感,对研学者实现生态美学的熏陶。
③ 文化地域性原则
深挖当地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内涵,提取设计元素,运用到基地的环境设计中,采用重现、隐喻、抽象等各种现代的设计手法,凸显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乡村生活形态、传统文化和习俗。
3、体验性原则
① 多重感官刺激性
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和味觉多重感官的刺激性,引导游客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
② 良好互动参与性
使研学人员与景观产生互动,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③ 体验的真实性
田园生产的真实场景、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农具的真实展示等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手工技艺、节庆活动等当地原生文化资源,是基地景观体验真实性的设计资源和要素。
④ 景观的时序性
根据景观的时序变化丰富季相构图,营造四季不同的景致空间。
⑤ 景观的文化性
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理清地域文脉,提炼地域文化的代表性要素融入基地环境设计中,增强农耕文化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体验感。
06
设施
▲研学基地项目必备设施(提纲)
规划设计一个功能完善的研学营地需要考虑到许多方面,包括安全设施、学习设施、住宿和餐饮设施、活动设施、环保设施、文化设施、无障碍设施和信息技术设施等。只有当这些设施都完备时,研学营地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学生。
1. 安全设施
首先,安全是研学营地的首要考虑因素。营地需要有全面的安全设施,包括紧急逃生路线、急救站、消防设备等。另外,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还需要有专人负责监管。
2. 学习设施
研学营地应该提供各种学习设施,如体验室、实验室、艺术工作室等。这些设施可以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如科学、艺术、历史等。此外,还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的学习区域,如天文观测台、植物园等,让学生能够在特殊的环境中学习。
3. 住宿和餐饮设施
研学营地需要提供舒适的住宿和餐饮设施。宿舍应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的隐私。餐饮设施应提供营养均衡的餐食,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
4. 活动设施
研学营地的活动设施应该丰富多样,包括各种户外运动设施,如攀岩、徒步、划船等,以及一些室内活动设施,如桌游、电影观看等。这些设施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也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放松和娱乐。
5. 环保设施
作为一个研学营地,应该有一系列的环保设施,如垃圾分类回收站、节能设备等。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能让学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6. 文化设施
研学营地应该充分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设有相关的文化设施,如民俗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和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7. 无障碍设施
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研学营地需要有无障碍设施,如轮椅通道、视障导航设备等。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研学营地中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
8. 信息技术设施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研学营地也需要有信息技术设施,如无线网络、计算机室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
07
运营
▲研学基地运营管理要点(提纲)
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通过加强对研学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来提升受众满意度。
2. 以资源为基础
以资源为基础,通过丰富研学的课程内容,提高研学的质量。
3. 以平台为纽带
以平台为纽带,建立合作机制或者联盟平台,要向学校、社区、企业等开放,各方积极联动,共同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积极组织与推动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旅游活动的开展。
4. 以制度作保障
以制度作保障,针对研学营地中的各个环节建立保障制度,来推进正常运行。
来源:泽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