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中国每年诊断出的肝癌新病例,占了全球的一半还多。
这个数据不是夸张,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际统计,2022年,中国新增肝癌病例超过41万,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不是巧合,也不是短时间的问题,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一个深层结构性问题。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喝酒,确实,酒精性肝损伤是个大头,但真正把中国肝癌数据推到全球第一的位置,不光是酒,还有三个老百姓最容易忽视的原因,而这仨事,很多医生说起来都不太愿意多讲,太现实。
乙肝是第一个关键点,这不是新话题了,但要讲透了,远比想象中复杂。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7000万人,这是全球最多的国家。
大部分人在几十年前就感染了,特别是那些出生在上世纪60到80年代的人。当时没有疫苗,母婴传播控制也不到位,很多人一出生就带毒。
这些人中有一部分,病毒一直处于低复制状态,没有明显症状,体检也只是显示“乙肝小三阳”,医生可能一句“定期复查就行”,就把人打发了。
但问题是,这类人群的肝细胞长期暴露在病毒相关蛋白诱导的慢性炎症中,即使肝功能正常,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肝纤维化、进展到肝硬化,再到肝癌。
这个链条的可怕之处在于:绝大多数过程是“无感”的。
有研究追踪乙肝病毒感染者十年以上发现,即便ALT长期正常,但只要HBV-DNA高于2000 IU/mL,十年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7.2倍。
这种长期潜伏但高风险的状态,在普通人眼里根本不像“病”,也就不当回事。
第二个被忽视的点是黄曲霉素。这个名字听起来离得很远,像个化学试剂,其实就是发霉花生、霉玉米、变质粮食里的真菌毒素。
中国的南方潮湿地区,黄曲霉素污染食物的概率远高于北方,尤其是农村自家存放的谷物,根本没检测机制,也没人去管。
黄曲霉素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Ⅰ类致癌物,主要靶器官就是肝脏。肝癌高发区基本都和这个有高度重叠。
第三个因素,不常有人讲,但其实才是最值得警惕的,那就是高脂肪肝。这个病不是肝癌的直接原因,但它是非常稳固的“温床”。
中国现在的脂肪肝患病率已经超过27%,一线城市甚至超过35%。这个病和饮酒无关,主要和肥胖、饮食结构、胰岛素抵抗有关。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喝酒、肝功能正常,就放松警惕,但脂肪肝本质上是一种代谢紊乱型慢性肝损伤。
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到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后,慢性炎症刺激会激活Kupffer细胞、星状细胞等免疫反应,促进肝纤维化和DNA损伤。
即使不进展为肝硬化,也可能直接发展为肝癌。2022年《肝脏病年鉴》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无肝硬化基础的脂肪肝患者中,肝癌年发生率约为每万人4.2例,远高于普通人群。
而这些人群常常被误以为是“亚健康”,连医院都不会重视,只是建议“减重、锻炼”就打发了。
这三件事:乙肝病毒、黄曲霉素、高脂肪肝,是中国肝癌最真实的背景。很多人以为“肝不好就戒酒”,但真实的健康风险不止酒精这一项。
酒精当然有毒,但它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在一些高发地区,酒精摄入并不高。
更要命的是,这三个风险因素组合在一起时,会出现叠加效应。比如,乙肝携带者本身肝脏免疫系统已经激活,如果再加上黄曲霉素暴露,肝细胞的DNA突变风险会成倍增加。
而高脂饮食本身又会导致脂肪肝,进一步加重肝细胞负担。这些因素互相强化,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化、隐匿性强、发现就晚期的肝癌模型。
中国有个特殊的医学难题,就是大多数肝癌病人发现得太晚了。很多人确诊时已经不能手术,只能靠介入治疗或者靶向药物维持。
背后的原因并不是医疗水平差,而是筛查机制失效。目前全社会对肝癌的筛查覆盖率不足10%,
绝大多数人没有定期查AFP、肝脏B超,也没人关注自己的肝脏硬度指标。医生再专业也只能处理进了医院的人,对那些“不觉得自己有事”的人,没办法。
其实真正决定肝癌数量的,是全社会对“无症状阶段”疾病的认知能力。谁都知道肝癌一旦晚期就很难治,但几乎没人去关注早期阶段该怎么查。
很多人等到出现腹胀、右上腹隐痛、黄疸才去就医,那个时候,80%的病灶已经超过5厘米,手术机会很小了。
这种健康观念的差距,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得更明显。在大城市,至少还有体检的文化,很多单位会每年查一次肝功能、B超。
而农村很多人从来没做过一次肝脏检查,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没做过肝硬度评估,一旦发病就是直奔晚期。
很多公共卫生专家都提到过一个预测:中国在未来10年仍然会是全球肝癌负担最重的国家,哪怕医疗技术再提高,也挡不住这种基础病理条件的积压。
要把肝癌发生率拉下来,光靠治疗是不够的,必须靠前移干预,把“病”卡在还没表现出来的时候。
那问题就来了——有没有一种方式,不靠医院、不靠药物,而是通过老百姓自己能做的事情,来有效降低肝癌的风险?
有的,而且比想象中简单:每年查一次肝脏弹性检测。
这项技术叫“瞬间弹性成像”,比普通B超更精准,可以判断肝脏的硬度,评估是否有纤维化或早期硬化。不打针不吃药,5分钟出结果。
特别适合乙肝携带者、脂肪肝患者、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一旦发现弹性值升高,就能早介入。
现在全国很多三甲医院都能做这项检查,价格也不贵。如果这项检测能普及到社区层面,就能大幅提升肝癌早发现率。
问题是,大家不知道。没人告诉普通人这件事重要到可以救命的地步。
所以,真想改变中国的肝癌格局,不是再建多少病房,而是看能不能把这些“无声”技术用起来,把风险提前看清楚。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