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官庙,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康乐巷南段的民生制药厂家属院内,因主祭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故名,又称延福宫,是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洛阳县志》载:“大明弘治二年伊王建,内祠三官,范铜为像。”即这座三官庙是弘治二年(1489年)时,由封国于此的伊王
三官庙,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康乐巷南段的民生制药厂家属院内,因主祭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故名,又称延福宫,是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洛阳县志》载:“大明弘治二年伊王建,内祠三官,范铜为像。”即这座三官庙是弘治二年(1489年)时,由封国于此的伊王府捐资修建。
供奉于三官庙的玉帝像
及至嘉靖年间,因当朝皇帝崇道,三官庙的香火愈发鼎盛。每逢“玉皇诞”,即每年正月初九的玉帝诞辰,洛阳城中各道观都要到此举行隆重盛大的祝寿道场。下到洛阳民众,上至河南府各衙门官吏,乃至封国于此的大明伊王殿下,都会前来参拜,那场景着实热闹非凡,堪称洛阳城的狂欢节。
作为嘉靖前期的伊藩之主,伊王朱訏淳身上都有哪些故事呢?会不会和老道士明世宗擦出什么火花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朱訏(音xū)淳,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为伊定王朱諟锊(音shìlüè)的庶次子,生母魏氏。弘治六年(1493年)十二月获得赐名,弘治八年(1495年)十一月受封济源王。
看到这里估计有文友要挑刺了,你这不对啊,朱訏淳受封济源王时,实录对他的身份表述为“伊王庶长子”,怎么会变成庶次子?对此,阿越要说的是,实录记载没错,本文表述也没错。一切要从古代兄弟序齿的方式说起。
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子嗣存在嫡庶之分,故兄弟间排行时有两种排法。一是诸子不分嫡庶,按长幼一体排行,最多在表明身份时在排行前加上嫡庶,记作嫡某子、庶某子,此法被称为“统嫡庶而列行”。一为按嫡庶分别排行,既存在嫡长子、嫡次子,也存在庶长子、庶次子,此法被称为“分嫡庶而另列行”。
第一种是主流,但第二种也多有使用,比如《明实录》对韩定王朱融燧诸子身份认定,就按第二种记载。伊安王朱勉塣(音zhèng)的志文:《大明洛阳王圹志》对其诸子的表述,同样采用了分嫡庶而另列行的方式:“嫡子二人,长曰諟钒,次子未名。庶子二人,曰諟(金靡),曰諟鈌,俱未封。”“未名”的那位正是朱訏淳父王朱諟锊,大哥伊悼王去世后,身为幼子的他正是凭着嫡庶之别,得以越次袭爵。
明代王府
朱訏淳上面还有一个嫡出的大哥朱訏渊,他于弘治三年(1490年)册封朱訏渊为伊世子,成为伊藩历史上第一位世子,当时对其身份的表述为“伊王嫡长子”,嫡庶皆有长子,显而易见是按“分嫡庶而另列行”序齿。一般而言早受封代表着年龄更大,后期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
朱訏淳封王时年已16,按制已经可以成婚,兴建王府以便开府成为当务之急。明初上到亲王府,下到将军府,选定地方后,由朝廷出钱出人进行修建。可随着宗室人口的暴增,各项开支已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是以对宗室节流成为主流声音。
比如弘治九年(1496年)二月,湖广巡抚徐恪言宽民四事,其中两条涉及宗室。其一是:“定规制以建宗藩”,以永乐、宣德年间营建伊赵等府规制为蓝本,王府的规模与修葺的频次。其二是:“定事例以均劳逸”,严格控制各郡王府的用人规模,王府校尉、厨役等来源由藩王校尉同民间对半择取,一旦革爵或绝嗣,则尽数退回。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自弘治朝起,郡王府的营建模式多改为朝廷给一笔钱,由王府自行买料招工兴建。兴建过程中,只要为违反朝廷制定的王府规制,爱怎么建就怎么建,只要你愿意贴钱便可。
这次济源王的营建便是如此。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朝廷下拨白银五百零五两,充当营建济源王府的专项资金。
嘉靖五年(1526年)七月十四日,伊王朱訏渊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谥曰庄,谥法“履正志和”曰“庄”。
伊庄王无嗣,上一辈的伊定王又只有他跟朱訏淳二子,按照继承制度,伊王爵位将由其承袭。故朝廷在接到讣告后,立即下诏命朱訏淳“主丧摄府事”,即充当伊庄王丧主,并管理府事,算是为其袭爵铺路。
洛阳关林
嘉靖六年四月,伊庄王妃徐氏上奏朝廷,称夫君无嗣,按照伦序当由庶弟济源王朱訏淳袭爵,请求朝廷恩准,终获朝廷准许。此处明确指出他的身份为朱訏渊之弟。
“丙子……伊庄王薨逝无嗣,妃徐氏奏:‘庶弟济源王訏淳伦序应袭王爵。’礼部覆议,许之。”(《明世宗实录》)
当年九月,以新宁伯谭纶、编修张星为正副使,赴洛阳册封济源王朱訏淳为伊王。
次年十月,庶长子朱典楧由镇国将军进封伊世子。这一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两大信息:一是朱訏淳的正妃傅氏,在其进封伊王时已去世;二是朱訏淳时年49岁,不符合《皇明祖训》“父王母妃年满五十”庶长子方可进封世子的规定,显然属于特恩。
由此可见当时朝廷对伊藩的感官颇佳,是以接连开特恩,让朱訏淳本人得以未服满便进封,庶出的朱典楧也提前进封世子。
伊藩也对得起这份荣誉。伊藩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骄横不法、暴虐阴狠。可这是伊藩始封君伊厉王朱㰘(音yí),和末代伊王朱典楧,两代著名伊王带来的明星效应。自第三代伊王伊悼王起,连续几代伊王都很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当自己的小透明,完全是一副贤藩的形象。而朱訏淳是伊藩历代贤王中的佼佼者。
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河南巡抚徐赞奏称,伊王读书好礼,天性纯孝。生母魏氏病重之时,衣不解带的侍奉于侧,所用汤药必定亲自试过温度才进献。及至魏氏去世,于供奉神主的祭殿外结庐而居,三年如一日。是以请求为其立坊旌表,以激励民风向善。
“己卯,河南巡抚徐赞奏:‘伊王訏淳读书好礼,天性纯孝。生母魏氏疾,衣不解带,汤药亲尝。及终,庐于神主殿侧,三年如一日。乞旌表之,以励风化。’上从礼部议,赐银、币、羊、酒奖劝。”(《明世宗实录》)
朱訏淳之孝,不仅针对生母,还恩及先辈。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在他的奏请下,其高祖母、伊简王朱颙炔(音yóngquē)的生母伊厉王夫人丁氏,被追封为伊厉王次妃,曾祖母、伊简王夫人任氏,被追封为伊简王次妃。时隔百年请求追封先辈,关键还成功的,在整个明朝宗藩史中不说绝无仅有吧,也是极其罕见的。
朱訏淳袭爵后,很快便在伊王府中修建用于藏书、读书的书楼。大明宗室皆以楼阁获得御赐名额为荣,他当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奏请下,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书楼被赐以“崇善”之名。
我国现存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
此外,还多次上疏奏讨典籍。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被赐予《四书》、《易经大全》《孝顺事实》、《为善阴隙》各一部。嘉靖十三年(1534年)三月,又被赐予《五经四书大全》、《诗学大成》、《对类》各一部。
可见朱訏淳这位伊王的确酷爱读书。
对于本支宗室,他约束甚严,遇有品行不端者,必动用大宗权威进行申饬。奈何宗室之中仍有怙恶不悛者不见伊王权威放在眼里,屡教不改,继续为恶。
为此他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上疏朝廷,请求朝廷令地方官进行配合,一道惩治恶宗。并以己推人,请敕各地抚按向各藩重申各种禁令,以整肃宗室氛围。此议深得朝廷赞赏,称之为“痛切时弊”。明世宗因此下令让各地抚按遵照执行,并刊刻榜文晓谕宗室。
“辛丑……伊王訏淳奏:‘顷蒙颁降敕谕,约束宗藩。臣既奉宣德意,以时申饬矣。而各将军、中尉等,仍有违训稔恶恣肆不悛者。乞敕各抚按官,申严禁例,令各守法循礼。’章下都察院,覆谓:‘王所疏,痛切时弊。因查近行事例,其为家人拨置害人之例者五,为宗室欧死平人之例者二。请下各抚按官申谕诸藩,务自循省。’上从其议,令通行各宗室。地方刊刻榜文,严加晓谕。”(《明世宗实录》)
约束宗室的同时,该为他们争取的利益,朱訏淳也会出手争取。
正德七年(1512年)正月,朱訏淳的堂兄、第二代西鄂王朱訏漈(音jì)薨逝,朝廷赐谥曰恭靖。恭靖王无嗣,但西鄂郡国已传承二世,尚有旁支存在,按兄终弟及的原则,当由其弟镇国将军朱訏潗(音jí)承袭。
然正德五年底,朝廷对郡王爵位承袭做出了新解释,只能父死子继,不得兄终弟及,更不许以侄继伯。只能说朱訏潗的运道不好,大哥去世的不是时候,以至于他的继承权生生被剥夺了。
明武宗剧照
安化王之乱,导致明武宗在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不得不以退为进在军事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期搬回一城,在宗室继承权上对文官多有让步。是以终正德朝,乃至嘉靖朝初期,伊藩上下并没有就西鄂王继承权一事触朝廷霉头。
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十二月,朱訏淳瞧见朝廷的风向有所变化,遂上疏为堂弟朱訏潗求取郡王爵位,结果被狠狠上了一课。礼部懒得跟他掰扯,直接表示查无郡王以兄终弟及袭爵之例,要求朱訏潗以镇国将军本爵管理府事。关键明世宗还以一个“可”字了结此事,西鄂郡国复爵之事就此打住。
“丁丑……礼部言:‘顷伊王訏淳奏:西鄂王訏漈故无嗣,乞以其弟镇国将军訏潗袭封。查郡王无袭封之例。第令潗以本职管理府事。’报可。”(《明世宗实录》)
故事,始封郡王岁禄为二千石,米钞中半兼支。但朱訏淳的次子朱典櫍(音zhì)受封万安王后,岁禄只有一千石。嘉靖二十年(1541年)五月,伊王上疏为儿子鸣不平,要求朝廷一视同仁,调整万安王岁禄。结果被礼部以万安王受封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更定初封郡王岁禄之例前,增禄于理不合打发。
明世宗即位之初,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朝廷氛围为之一肃,有中兴之势,世称嘉靖新政。加之他一生崇道,对祥瑞颇为迷信,故百官、宗室进献。大势如此,朱訏淳也不能免俗。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他进献一对白兔。礼部对献祥瑞之事,早已驾轻就熟,无非是奏请皇帝祭祀天地与太庙,并举行庆贺典礼,这次也这么做了。不成想却这次却拍到了马蹄上,明世宗以近来兔瑞频现为由,拒绝了礼部的建议。
“己未,伊王进白兔,礼官请告郊庙。上以兔瑞屡见,不宜频渎,报罢。”(《明世宗实录》)
祥瑞必然是罕见之物,那么处处可见的白兔为何会被当作祥瑞呢?原来,白兔属于舶来品,直到明朝后期传进中国,属于家兔。而我国本土的兔子,都属于旷兔,也即不能驯化的野兔。自然选择之下,9种本土兔子没有毛色是白色的,晚明以前的白兔都是因旷兔白化病,属于独特个体,极其罕见。而兔子本身在华夏文化中是美好的象征,罕见的白兔更是让人稀罕,《瑞应图》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
白兔
朱訏淳的想法很好,通过献祥瑞拉近与皇帝陛下的关系,但显然动作太过迟缓,以至于达不到效果。
只能说他对这方面嗅觉不敏感,或者说做事放不下身段太过老实。更致命的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南巡湖广,伊王殿下的反应又比其他藩王慢了一拍。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明世宗生母章圣皇太后蒋氏驾崩,弥留之际留下遗诏要求死后陪伴于丈夫兴献皇帝左右。蒋氏是兴献皇帝朱祐杬的原配,正常情况下,原配帝后去世后必然会合葬。奈何明世宗本身是由小宗入继大统,其父本来只是封藩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藩王——兴王,故薨逝后葬于藩地之内松林山(在今湖北钟祥市东北)。
从北京到承天府(嘉靖十年升),需要横跨北直隶、河南、湖广三地,行程数千里。可作为大孝子,明世宗自然要设法实现太后的遗愿。他在于天寿山重选吉地迎兴献皇帝梓宫北上,同送慈孝献皇后梓宫南下之间权衡过后,做出让母亲归葬纯德山(原松林山,嘉靖十年敕封),与兴献皇帝同眠于显陵的决定。
明世宗即位后,虽然对显陵有过多次扩建,但底子依然是亲王规格的兴献王坟园,与正常帝陵的规格相比显得局促狭隘,非常不匹配。所以他决定趁这次蒋太后归葬的机会,对包括地宫在内的整个显陵,来一次由内而外的大改造。
为显示皇帝对这项工程的重视,明世宗决定南巡承天府,视察显陵改建工作。
皇帝出巡,即天子巡狩,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尧、舜、禹时期,是天子对各地进行自上而下巡察的一种制度。传说早在舜时期,天子巡狩已形成制度,确立了“五岁一巡狩”的定例,并被后世所沿用。
虽然某些时期天子巡狩制度被人为玩坏了,比如僖公二十八年(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春秋第二代霸主,当年冬在温地(今河南温县)大会诸侯,会上闹出了“天王狩于河阳”的闹剧。但大多时候有其正面作用,比如始皇帝统一六国后,曾五次巡视天下。
明世宗剧照
大明立国后,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等皇帝都有过巡狩之举,直到堡宗在土木堡一举将大明精锐葬送,本人又出国留学,才促使其后数代皇帝停了巡狩。一甲子后天性好动的明武宗又恢复巡狩天下。但正德十四年(1519年)底南巡,最终溶于水后,巡狩又暂停。
明世宗这次南巡,乃时隔二十年后皇帝再次走出京师,虽然目的是为视察显陵,却也属于天子巡狩范畴。天子出巡,声势何等浩大,沿途官员、宗室迎驾是题中应有之义。为不给地方造成动荡,特意下旨非沿途地方官及宗室无需迎驾。
可架不住官员及宗室期望一睹圣驾的迫切心情,往往有违规迎驾者。单说宗室方面,赵王、汝王、周世子、徽王、唐王、襄王等,因藩国在皇帝出巡的路线之上,纷纷迎驾,远在怀庆府的郑王和武昌府的楚王,也不甘落后各自越境接驾。
不管是否属于越境,但凡藩王迎驾,明世宗都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并不啬赏赐,比如第一个迎驾的赵王朱厚煜先后受到劳慰赐宴,由礼部尚书严嵩送还国,赐书褒奖,赏赐金币,并岁増禄三百石等待遇。越境的郑王,享受到了相同的礼遇。
在一片祥和氛围下,也有几个头铁或者说依诏而行不越礼的藩王,其中尤以封藩河南府的伊王朱訏淳和封藩汝宁(今河南汝南县)的崇王朱载境为代表。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前来迎驾的明世宗不一定记得,但谁没来一定记得。河南府紧邻开封府,洛阳与郑州近在咫尺,朕过境郑州,竟然劳动不了您的玉趾,咋滴想翻天呢。
君忧臣劳,明世宗身边的近臣惯会看颜色的,当面弹劾伊王朱訏淳有失郊迎及朝见,请求给予惩戒。但不让宗室越境迎驾的旨意毕竟是自个下的,此举无非是想敲打一番,故出特旨宽宥了他。
“辛未,至钧州。徽王厚爝迎,宴劳奖赐加禄如仪。致仕大学士贾咏自临颍来迎失朝,夺少保太子太保。乙亥唐王宇温迎,慰劳赐宴加禄如仪。丙午,以推用忤旨,罚吏部尚书许赞俸三月,郎中半年。先是,伊王訏淳失郊迎及朝见,下礼部议。特旨宥之。”(《弇山堂别集·巡幸考》)
显陵
经过此番敲打,朱訏淳终于开窍了。四月初一,圣驾回銮途径郑州,伊王殿下早早等候于此,明世宗见其态度端正,给予了此前藩王迎驾的礼遇。也就是说,此番迎驾让多年不涨的岁禄一下子涨三百石。
相比于三月二十九日奏请准许其出境,在南阳府裕州(今河南方城县)迎驾,结果被明世宗以时间紧迫所回绝的崇王。同样在南巡时没有迎驾,朱訏淳的结果显然要好得多。关键还在于,朱訏淳虽然反应迟钝,可终究回过了味来,直接越境迎驾。而崇王殿下还端着,竟先打报告表示自己想要越境迎驾,置皇帝的金口玉言于何地。
“壬辰,发承天,制思恩之赋,超拜。御史胡守中,为右佥都御史。丁酉,崇王载境请朝于裕州。上以回銮日迫,免朝。因赐书徧谕诸王。四月戊戌朔,至郑州,伊王訏淳来朝,宴劳如仪。”(《弇山堂别集·巡幸考》)
一法通则万法通,当年六月朱訏淳抢在诸王之前上疏朝廷,表示自己想亲赴显陵致祭,乞求朝廷准许。虽只允许他差官代为致祭,可明世宗命礼部将其奏疏传示各王府,反映出皇帝陛下对他如此懂事极为赞赏。
“丁未……伊王訏淳奏:‘乞躬诣显陵致祭。’得旨:‘王不必亲行,第差官代。’遂命礼部传示各王府知之。”(《明世宗实录》)
《明实录》未载朱訏淳薨逝时间,嘉靖二十年(1541年)五月奏请给万安王曾禄,是其在实录中的最后一条记录,也就是说,他的去世时间定然在此之后。《弇山堂别集》及《明史·诸王表》载其薨逝于嘉靖二十一年。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十月,伊世子朱典楧上疏朝廷,援引楚世子朱显榕之例,请求不待服满即袭爵,以方便自己管理府事。
“乙亥……伊敬王薨,世子典楧援楚世子例,请不俟除服册封,以便管理府事。诏许之。”(《明世宗实录》)
上阳宫文化园
此处对朱訏淳的称呼为“伊敬王”,显然已获得谥号,那定然不是才去世,而是已亡故有段时间。同时按照常理朱典楧需为先王服丧27个月,然后才可袭爵,可若能得到朝廷特恩,便能提前袭封。基于孝道,往往会在先王大祥,也即一周年后提出这一要求。
故朱訏淳当去世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位16年,享年63岁,朝廷赐谥曰敬。谥法“夙夜警戒曰敬”、“肃恭无怠曰敬”,伊敬王在位期间的表现,完全当得起这一评价。
嘉靖南巡是大明最后一次皇帝巡狩,伊敬王作为见证者本可以与有荣焉,结果因为谨遵皇命,依诏不越境恭迎,险些被罚,只能说君意难测。
来源:钱越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