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年1月26日,中央纵队到达黔北重镇土城。而后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土城附近的枫树坝、青杠坡一带与川军进行决战,为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开辟道路。
1935年1月26日,中央纵队到达黔北重镇土城。而后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土城附近的枫树坝、青杠坡一带与川军进行决战,为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开辟道路。
土城,是位于赤水河中游的一座小城,汉代建县、唐宋建州,古称滋州,今属习水县,曾是川盐入黔的咽喉码头。作为黔北锁钥,它扼守着北出贵州直抵四川的必经通道。
红军在习水县辗转62天,足迹遍及21个乡镇,这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历时最长的县份之一,境内散落着青杠坡战斗遗址、女红军街等百处红色遗存。这场被毛泽东视为军事生涯“得意之笔”的战役,借由《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旋律传唱至今……
历史回声未远,红色文旅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生动场景。由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及当地文艺工作者等组成的艺术团,每逢重要节庆总会在赤水河畔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演绎《长征组歌》,用经典旋律演绎历史。
四渡赤水纪念馆依赤水河而建,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据习水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付烨介绍,这座国家级博物馆以红军四渡赤水战役行军路线为展陈主线,依托中央红军长征途经习水土城的史实,结合四渡赤水战役参加者、见证者和老红军的回忆资料以及现场勘察结果,通过场景复原等展陈手段,生动再现了土城刘伯承住址、土城狮子沟红军司令部驻地旧址等场景。
四渡赤水纪念馆紧扣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实施“四渡赤水纪念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创新采用低氧充氮技术养护藏品,对100件/套具有重要价值的精品文物展品进行三维扫描采集与建模工作;对200件文物藏品进行二维高清亿级像素采集加工,逐步提高文物藏品利用率。泛黄的电报稿、磨损的绑腿带、锈蚀的军号,与老红军口述记录共同构建起了一本立体史册。
土城古镇的17座博物馆(纪念馆)群,也生动展现了红军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遗留在土城的红军手雷见证青杠坡的激烈战斗,红军送给张南薰的《区乡苏维埃怎样工作》在赤水河畔播下火种……习水县共有革命遗址遗迹87处,在已公布的贵州省第一、二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当地不可移动文物如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等多达24处。
做好红色文物保护,深化红色文化研究。2023年10月,习水县成立四渡赤水研究院,专注战史研究及文化品牌建设;2024年12月,由四渡赤水纪念馆领题的《贵州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地研究》通过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结项验收,推动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河畔戏台正上演《最美丽的女人》,“赤水河畔的文艺轻骑兵”用舞台剧再现四渡赤水中女战士舍子战斗的故事。四渡赤水纪念馆艺术团团长钟杰梅说:“艺术服务于史实,要选择具有代表性或情感共鸣的历史片段有机融合到文艺创作中,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
如今的土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长征精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子琪
编辑 喻辉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