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遇到被“开盒”怎么办?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09:11 2

摘要:而现在,这种网暴行为,已经不仅仅只针对明星或网红了,现实中有些被“开盒”网暴的受害者,就是咱们这样的普通人。而如果聚焦在职场圈,这种危害会更加严重!因为职场圈本身就不大,在更小的范围里会让这种伤害更加恶劣!

被人“开盒”,即个人隐私信息被别人用非法手段获取,并恶意泄露出去以此达到不良目的。

而现在,这种网暴行为,已经不仅仅只针对明星或网红了,现实中有些被“开盒”网暴的受害者,就是咱们这样的普通人。而如果聚焦在职场圈,这种危害会更加严重!因为职场圈本身就不大,在更小的范围里会让这种伤害更加恶劣!

所以,虽然这种情况属于极少数,但作为职场人,最好还是要知道,如果遇到这种极端伤害,我们该怎么办?因为面对这种极端手段,想靠忍一忍、息事宁人是绝对不行的,是必须要拿起必要的武器反击到底!最大程度上保护咱们的合法权益!

职场中被人“开盒”的常见方式,比如被人在社交平台上造谣侮辱、个人的隐私信息(尤其视频类)被上传到各种网站,尤其有些还是境外平台、个人交流信息(比如微信聊天的截图)等被各种群疯狂转发等等方式,这些和社会上的网暴很相似。

但是职场中的被“开盒”也有些职场特点,一是“网暴”场景更集中,以及传播及破坏力会更加猛烈!

比如在各种工作微信群里(或者工作邮件群发的方式)的信息转发,这种危害就非常恶心,因为除了有公司领导之外,尤其有些大公司,各种微信群也比较多,员工数量庞大,信息转发起来,很容易就会被炒作起来!甚至有些工作交流群,里面还有客户方,或者供应商等外部人员,如此一来信息很快就会被大范围波及。

另外,现在的公司人员流动都很常见,尤其一个行业里的各家公司,员工相互之间跳来跳去的,各个公司可以说都是“互通有无”,这个公司的某个被“开盒”的八卦新闻,可能就是因为一个员工的朋友是另一家公司的,很快就会传到其他公司内部去。

也正因为职场这个圈子的相对集中的特点,对那些被“开盒”的人的负面破坏就会更加集中迅猛!

二是职场中的被“开盒”,往往来自身边“自己人”。

这一点聊起来其实有些“狗血”,因为往往职场中能够引来被“开盒”风险的,因为身边好闺蜜、好哥们儿等“朋友反水”占的比例不少。毕竟,你的很多个人信息,可能也只有和你亲近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更多。最危险的敌人,往往可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难听,但是职场中这种类似的“反水剧”确实不少,交友需谨慎吧。

三是有些职场“开盒”开的比较隐蔽,会采用“由外及内”的方式。

估计那位想“开盒”给别人的始作俑者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保密自己吧,他把爆料信息提供给“外部资源”,由外部惯常的“网暴”方式开始对某人攻击!一旦网暴成了气候了,自然会传到公司内部。

那么,如果不幸自己成了被“开盒”的人,怎么应对?

这里我们仅是探讨被“开盒”之后如何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不探讨其他道德问题。

一是如果被“开盒”是首先发生在公司内部,那么首先肯定是和自己的主管领导,也包括公司相关部门(比如HR部门、法务部、合规部、甚至审计部、总裁办等)但凡涉及到员工权益保护及法律追责相关的部门,都要去的联系,争取得到公司相关部门的专业帮助与支持。

这里注意的是,不要过分纠结被“开盒”的具体内容信息的真伪与自辩,这些肯定要澄清,但是对于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此种网暴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秩序、严重破坏了团队运营状态等,一定要把问题上升到公司利益层面,可绝不是两个小孩子吵了架,需要老师来明辨是非。(说的再直白一些,公司并不关心你的隐私信息怎样,公司最关心的是这件事对公司利益的影响)。

当然了,个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坚持维护,这也没啥可商量的,绝不能手软!

二是具体到一些比较恶心的网暴做法的应对:

如果是电话号码的骚扰,那么就通过手机的功能设置,屏蔽陌生号码,直接听通讯录或白名单号码。现在的手机,几乎都支持此类功能。如果担心影响到工作,可以事先通过朋友圈、公共邮件(或工作微信)群发告知、重点人群(比如主要客户公司内部)事先通知等方式,尽量降低电话的依赖。

除非你的工作是那种接听陌生电话非常主要的(当然,这其实也为了更好地在公司内部维权提供了更有力的理由!)

如果是身份证号码,或者一些账号密码被破解等方式,那么请记得第一时间报警!

虽然报了警,警方也未必能第一时间找到网暴的具体实施人,但是这一步却不能省掉,一方面给警方提供必要的线索支持,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你对此事的严肃认真程度。同时也是给公司给领导,给身边所有同事们一个明确清晰的态度:面对所有的非法侵害行为,你会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且,有些网暴者会去“开盒撞库”,就是用已经拿到的个人信息,到各种平台上去获取更多信息。比如有些网暴者会把受害者的电话发到一些网络群组,让别人帮忙,甚至付费让更多人帮他一起人肉搜索受害者......

所以报警之所以非常必要,就是因为也要避免被“二次开盒”、甚至被“多次开盒”带来连锁伤害。其实牵涉的面广了,警方反倒更容易破案了。尤其是那种不限于职场,在社会上有“开盒”案底的人,报警的人多了,自然会引起警方的更高关注。

也有通过住址方式进行骚扰的。

比如把你住的地方放到某个网络平台,如果发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投诉,尽快让对方删除,境内的网站或应用一般都会第一时间配合的。

但与此同时也要做一些防范准备,比如近期尽量不网购、不点外卖,尤其是陌生快递,更不要接。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住,担心有人过来骚扰,可以请亲戚或朋友过来陪住几天。如果是自己的房子,也请物业及保安(或者关系确实不错的邻居)等帮忙多留心多注意(适当给保安大哥买条烟、奶茶等上上供,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而如果是租的房子,如果情况确实严重值得担心,那就宁可搬家,别怕费点钱。

与此同时,还是前面提到的,如果有具体情况发生了,该报警就第一时间报警。

最后再补充一些提醒:

平时我们重要的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住址、配偶、孩子等信息、信用卡银行卡号码、护照号码等等,这些信息能保密就尽量不分享不外泄。是在需要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如果能当面口头告知就口头说一下,或者写在便签纸上,对方登记完毕了顺手撕碎扔掉,尽量别用电子版方式微信或邮件给别人分享。咱不是不相信别人,但是如此很方便的分享方式,万一遇到特殊情况,别人就很容易复制粘贴顺手分享出去了。

而职场中所有的文字类交流,但凡有记录留痕的,一定不能想当然想啥说啥,尤其是带有情绪化的表达,更需谨慎!否则容易给别人创造机会找话柄留口实。

个人的各种账号密码,别怕麻烦,尽量弄的复杂难猜一些。一些比较常见的密码,比如几个8、自己或女朋友的生日、连续数字等,这些密码形式,估计在“坏人”面前几乎就等于没有密码一样!

不确认安全的平台,尽量不留自己的真名及联系信息。比如某些中介、某些促销活动等。同时,那些不确认安全的各种网络“测试”、“有奖调查”、“领券”等各种链接,一律删掉不参加。也包括个人的各种线上社交APP,比如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咱都把“不允许用手机号码搜到我”功能选上,尽量降低个人信息的陌生传播。

当然,最最根本的,从自身来讲,自身行为做事没毛病,不给任何人留下把柄,这应该是最核心的了!就算有人想打你主意,只能虚构,没有事实,这也是自我最有力的武器。

我们是真正全然无辜的,真正的问心无愧,因此用所有必要的法律法规武器,去追责那些非法迫害我们的人,就更加坦荡有力!

这个时候,不需要任何心慈手软,追究职场网暴,必须痛打到底!

来源:爱开车的张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