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CJ公司在美获批饺子外观专利,中餐馆美国卖饺子或将侵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0 09:44 2

摘要:2025年4月8日,一则来自韩国CJ第一制糖公司的消息在国际商业界和知识产权领域引发了轩然大波。该公司凭借其在美国获批的“饺子外观设计专利”,试图在饺子这一传统食品领域构建起自己的商业壁垒。

韩国CJ公司饺子专利引发中餐文化争议!


失业君小编 | 文
tom L | 图

2025年4月8日,一则来自韩国CJ第一制糖公司的消息在国际商业界和知识产权领域引发了轩然大波。该公司凭借其在美国获批的“饺子外观设计专利”,试图在饺子这一传统食品领域构建起自己的商业壁垒。

该专利的详细内容令人咋舌,它明确限定了饺子需具备一系列精确到毫米的特征,如“14 - 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顶部隆起的半圆形面皮”等,并且保护期长达15年,直至2040年。这一事件绝非简单的商业竞争案例,它深刻地折射出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在面对传统文化保护时所暴露出的缺陷,同时也暴露出中企在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方面存在的短板。

韩国CJ公司深谙“专利优先权”策略的运用之道,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韩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完成了专利布局,企图通过法律手段对饺子外观设计的商业权益进行全面垄断。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就会发现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中国春秋时期(今山东滕州地区),在东汉至三国时期,庖厨俑的出土更是以实物形式证明了饺子在中国已有千年的传承历史。众多律师在深入研究后普遍认为,CJ公司的这一专利缺乏“新颖性”与“创造性”这两大核心要件。毕竟,中国传统饺子的形态早已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进入了公有领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但令人无奈的是,美国专利制度在审查过程中更注重形式审查,CJ公司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通过毫米级的3D建模图精确限定了饺子的外观特征,使得该专利在形式上得以成立。这一操作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击中了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软肋,暴露出其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漏洞:传统技艺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难以在现代专利“个体确权”的规则下进行有效的对抗,这无疑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若在美销售的饺子完全符合专利描述的特征(如褶皱数量、底部形状等),可能触发侵权诉讼,单案律师费或达数万美元。但多位专家指出,CJ公司的申请更多是营销策略,实际诉讼可能性较低,因专利本身存在显著法律缺陷。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中企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❶主动反击策略

对于那些实力雄厚、资金充足且具备一定法律资源的企业来说,主动出击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可以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出专利无效申请。在申请过程中,积极提交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如中国历史文物证据。像东汉时期的庖厨俑,它以直观的实物形态展示了古代饺子的制作和形态;还有春秋墓葬中出土的饺子实物,这些珍贵的文物都为证明CJ公司专利缺乏创新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这种方式,从法律层面挑战该专利的有效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❷规避设计策略

对于众多中小商家而言,主动反击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且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规避设计成为了一种更为实际和可行的选择。商家可以根据专利描述的特征,对饺子的外观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将褶皱数量从规定的14 - 16道改为12道或者17道,改变饺子顶部的弧度,使其不再符合专利中隆起的半圆形特征,或者调整底部的形状,避开专利保护的范围。通过这种灵活的设计调整,避免陷入专利纠纷,继续在市场上正常经营。

❸防御性布局策略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商家,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目标国家的专利动态,及时掌握CJ公司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一旦发现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专利信息,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企业要保留产品设计底稿以及使用证据等重要资料。这些资料在应对纠纷时将发挥关键作用,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产品设计和使用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而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占据有利地位。

韩国CJ集团的战略布局,暴露出中国企业在海外专利布局方面的短板。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国内专利占比高达80%,但在关键国际市场的专利布局却显得捉襟见肘。相较之下,CJ集团则巧妙运用“专利优先权”策略,提前在多国进行专利布局,构建起坚实的法律护城河。

中餐行业可借鉴“防御+输出”的双重战略体系,例如参考京信通信的成功经验,通过购买“海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险”来有效降低海外诉讼风险。同时,积极推动“饺子起源”的国际认证工作,并结合考古实证强化文化归属的认知,从根本上动摇类似专利的合法性根基。

此次事件不仅是商业层面的竞争,更是文化资源争夺战的缩影。类似案例屡见不鲜:2024年,美国韩裔名厨张锡镐曾试图抢注“油泼辣子”商标,最终在舆论的强烈抵制下不得不公开道歉。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一个现实:若传统文化缺乏系统性的保护机制,极易被异化为商业竞争的工具。

中餐文化的国际传播需坚持“技术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历史考证、非遗申报等多元化手段,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知识产权。

综上所述,CJ集团的“饺子专利”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国企业在国际规则博弈中的被动处境。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协同发力:企业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政府需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学界需深化文化溯源研究,公众需积极参与舆论监督。唯有如此,方能在全球化的餐桌上,守护好中餐文化的“原汁原味”。毕竟,在饺子的褶皱之中,不仅包裹着美味的馅料,更蕴含着一个民族对文化主权的坚定守护。

网友热议

@三星骑士BIack(IP沪):

这波操作属实离谱!东汉庖厨俑出土的饺子模型和现在一模一样,韩国公司拿毫米级建模钻法律空子,老美的专利局不查历史文献的吗?

@曹晨曦chengxi(IP京):

建议中国餐饮协会联合起诉,把《舌尖上的中国》里包饺子的镜头全当证据甩过去!文化偷窃不能忍……

@番茄火烧Starlightst(IP闽):

中企长点心吧!特斯拉连汽车雨刷都能注册专利,我们守着千年文化却总在产权战里挨打。

@不死鸟996(IP豫):

韩国人这波‘文化截胡’上瘾了?泡菜申遗、汉服争议、现在连饺子都不放过,下一步是不是要注册汉字?……

@飛龘feilong(IPHK):

冷静点,这专利实际杀伤力有限。中餐馆饺子褶子数本来就是随机的,谁真会按14-16道去较真啊?

@徐大帅Jasper(IP青):

说白了就是欺负中餐标准化程度低,要是像麦当劳汉堡一样全球统一规格,哪轮得到别人抢注?

最后一条,
那可没准。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