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科技如何走进老年人生活?心愿有很多:有个接送孙子、能聊天、能做饭的机器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0 10:01 2

摘要:近日,华商报联合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12名硕士生、博士生,深入西安六大城区的12个社区,与近200位老人展开深度对话,全面了解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担忧与期待。同时,我们将和老人们的对话进行了分类,看从医、食、行、用等方面老人

作为一种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创新模式,智慧养老正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路径。

实践中,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程度如何?现有产品是否契合老年人的需求?技术赋能与传统养老模式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张力?

近日,华商报联合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12名硕士生、博士生,深入西安六大城区的12个社区,与近200位老人展开深度对话,全面了解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担忧与期待。同时,我们将和老人们的对话进行了分类,看从医、食、行、用等方面老人都有怎样的需求。

特别鸣谢

华远海蓝城社区座谈调研

上一期,我们关注了“医食、行”三方面,本期我们重点用关注“用”。

74岁的杨叔叔

问题1:被孙子上下学接送时间“困住”

问题2:不少人猝死有些可惜

心愿1:接送机器人

心愿2:猝死预警设备

看着大家一个个发表意见,74岁的杨叔叔发言说:“感谢《华商报》给大家创造机会,可以和大学生们一起探讨智慧养老的话题。”

“现在,我特别希望有个机器人,能替我完成每天接送孙子的任务,能一天两趟把孙子平平安送到学校再接回家中。”杨叔叔说,“对有接送任务的老人来说,周一到周五都是‘工作日’,一天的时间都得围绕接送安排和调整,因为必须得保证上下学时间前到学校门口,也是到了周末才能歇一歇,不容易啊!”

杨叔叔还熟悉各类智慧检测设备,称已离不开能帮助自己了解实时心率等数据的运动手环,且会随着数据随时调整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这些年,我身边有不少人因猝死离世。”杨叔叔说,“猝死分心源性、脑源性和肺源性等不同原因,如果能有一类智慧设备依据猝死前的身体指标,提前预警,为有猝死可能的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我肯定想购买一台。”

64岁的张叔叔

问题:如何平衡自身需求与照顾离不开自己的母亲的责任

心愿1:一款在自己忙碌时陪伴母亲的机器人

心愿2:一款能更换而非仅提醒的智能尿不湿

64岁的张乖泅自称“张叔”,对陪伴机器人格外感兴趣并说:“万元以内,我应该会给我妈买一台。”

张叔因对半瘫痪母亲的精心照料,而在居住的创汇社区赢得了“孝子”名声。2个月前,张叔88岁的老母亲因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出于爱和责任,张叔称对妈妈需求百依百顺。

“我还对我妈保证:一定要把她照顾得和没生病的老人一样。但我发现,老人生病后胆子越发小了,一会儿看不见就要找我。我今天来参加活动,还得把老妈随身带着,这会儿我弟正推着她在楼下遛弯!”张叔说,“但我其实是个‘野人’,爱唱爱跳爱逛,这两个月常常有种被‘拴住’的感觉。老人睡眠也少,有时我忙一天头刚沾上枕头就被她的呼唤惊醒。这些时候,我真是特别需要一个陪伴机器人,在这些时候给老人一些陪伴就好了。”

他翻出带着没生病的母亲到处逛的视频说:“我妈没病时就爱我带她逛,现在病了在床上多坐一会儿都撑不住。那天一头倒在床上,把瘫痪那侧的手腕拧着压在身体下抽不出来,看到老人那样子我哭了……”不过,张叔说实际照护中的困难根本无法用语言说清楚。

“前几天,老人闹肚子,不停地拉到尿不湿上,老人可能嫌要麻烦我,都有味道了还硬说自己没拉,直到我掀开裤子一看。”张叔说,“从这个意义上,智能尿不湿报警器的提醒有用。但我认为作用有限,因为智能尿不湿不应只停留在提醒老人大小便,而应致力于解决在老人需要时更换尿不湿的问题。”

70岁的范阿姨

问题:不想再做家务

心愿:家务机器人帮助解放双手

范阿姨是西北电建社区舞蹈队队长,70岁的她依然充满活力,每天都带领队员们跳舞。她的女儿是一名医生,由于工作繁忙,通常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尽管偶尔感到孤单,但她始终保持乐观,享受着每一天的生活。

谈到智能设备,范阿姨表示迫切需要一个家务机器人。“我家拖地特别费劲,打扫一次卫生至少得一个多小时,”她叹了口气,“我干了一辈子家务,现在不想再为这些琐事操心,就想要一个机器人帮我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解放我的双手,腾出更多时间去跳舞、旅游,享受生活。”

几年前,范阿姨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希望它能替自己减轻一些家务负担,但并没有给她带来期待中的便利。她摇了摇头,笑着回忆道:“它现在在那儿躺着睡觉呢。最初买的时候,我觉得它能帮我扫地,解放我的双手。结果呢?要不钻进床底就不出来,要不扫到一半就停在那里,有时候扫过的地方使劲转,该扫的地方不去扫,特别不听话。” 她对这台扫地机器人失望至极,笑称它已经变成了“废铁”。

谈到未来,范阿姨在言语中透露着一种期待:“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可能还没过关。但我相信,三到五年后,它们会变得更智能,真正能帮我们这些老人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我相信这些智能设备会越来越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到时,家务机器人会成为老人的得力助手,我们就能轻松享受晚年生活。”

63岁的常阿姨

问题:在西安帮女儿看娃感觉孤独

心愿:想要会说陕北话的陪伴机器人

63岁的陈阿姨是个典型的陕北人,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为了帮忙照顾外孙女,她来到西安女儿家。而她的生活,像被一个圆圈划定了范围——孩子、厨房、学校,周而复始。

陈阿姨说:“我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先做早饭,然后送娃上学。下午5点,又得赶到校门口等孩子放学,回到家又要做完饭。每一步都不能晚,都跟着娃的行程走。娃上学去了后,人生地不熟的,连说话的人都没有。”陈阿姨说,来到西安后,最难的不是适应生活节奏,而是适应“沉默的生活”。老家的亲戚朋友都在一起,说说话、串串门儿很自然,可到了这儿,邻里之间都很客气、很安静,她也不好意思主动打扰。

“刚来的时候,出去买菜都不太会找路。路名听不懂,人也认不清。”她笑着说,“现在虽然好多了,但一天到晚都在家里,做饭、收拾、洗衣服,很多时候想找人聊聊,可转头一看,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有时候真的很孤独。”

当被问到对智能机器人的看法时,陈阿姨不好意思地说:“有没有那种陪人聊天的机器人,能陪我说说话就好,让人心里不觉得这么冷清就行。最好会说陕北话,要是它听不懂我说的陕北话,也没法交流,再说,用陕北话聊多亲切,哈哈……”

71岁的郑叔叔

问题:不会复杂的手机操作

心愿:想要个喊一声就干活的机器人

“智能手机功能是多,可我就会打个电话,刷刷视频。”71岁的郑叔叔笑着摆摆手。他和老伴一起生活,身子骨还挺硬朗,平时爱下楼转转,和邻居唠唠嗑。

可一旦涉及到手机里的“智能功能”,郑叔叔就有点发怵了。“看病挂号都得在网上弄,我哪弄得明白?老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了。”他说,身边年轻人都用手机操作得飞快,可他一打开那些软件就犯迷糊,“点来点去,点到哪都不知道了,有时候连怎么退出来都不知道。”

郑叔叔曾试着学,“你说叫孙子教吧,孙子一说快了我就听不明白,他还急,我也急,学一次忘三次,干脆就不学了。”不过,郑叔叔并不排斥智能科技。

郑叔叔说:“前段时间在手机里看到过智能机器人,对它喊一声,它就能给你干活。我要是有这么一个,给我挂号、买东西、找节目看,不就啥都方便了?我想看电视,它给我调;想听秦腔,也给我找;我说想吃包子,它就告诉我哪儿有卖的,还能帮我下单。”他越说越起劲,脸上还带着点儿期待,“最好还能提醒我吃药、带我锻炼,就跟身边有个听话的孙子似的。”

“我们这把年纪,不图啥新鲜,图的是简单实用,替我们干点我们不会干的‘手机上的事’,不用我们来来回回地操作,喊一声就能叫动它干活,还不嫌烦不嫌累,这玩意儿要是能听我话,我都不用喊我孙子了。”郑叔叔笑着说。

说到最后,郑叔叔略显担忧地说:“就怕买不起啊。这种高科技的东西,别看宣传得好,真到了我们老百姓手里,不知道得花多少钱。不过谁又能说得准呢?说不定过几年,这些机器人就跟电视、电脑一样,家家户户都有。”

85岁的郎叔叔、80岁的曹叔叔

问题:普通机器人外形不好看

心愿:有一款能聊天的人形机器人,能做饭帮助洗澡且价格合理

85岁的郎叔叔是一位退休教授,每年在西安和成都两地各住半年,老伴经常在成都生活,他家里有保姆做饭和打扫卫生,居住的是电梯房,目前能生活自理,还没有特别的困难。

对于助老智能产品,郎叔叔有自己的设想:“我希望将来能有走进家庭的机器人,会做饭,能打扫卫生,最好能用方言聊天,用我们四川方言。”郎叔叔笑着说,他希望的助老机器人,不是现在看到的那种像骨头小人那样的机器人,而是希望是人形机器人,“普通机器人外形太恐怖了,会增加心理负担,如果看上去就像是人类,就没有心理障碍了。”

80岁的曹叔叔也希望助老机器人能尽早走入家庭,“我认为家用机器人最主要功能是帮助做饭和打扫卫生,其次是帮助老人洗澡、翻身。”曹叔叔说,“对于机器人来说,做中餐比较困难,要实现精准地放盐、加糖、放酱油,甚至知道什么菜先放盐,还是后放盐,目前来说较难实现。希望能尽早研发出来这样的家用机器人,价格合理,让一般老年人都能接受。”

69岁的郝阿姨

问题:不同老人的养老需求不同

心愿:能实时精准服务的机器人

干了一辈子统计的郝阿姨,结合自身旅游的经历,认为应尽快为社区工作人员普及统计机器人。

“春节旅游时,我在入住的酒店体验了‘送餐机器人’。有天早晨,我偷懒不想去餐厅吃饭,语音与机器人沟通,对它说我想吃什么,然后扫码支付,一会儿门外就传来机器人的送餐提醒,只见它大嘴一张,我把餐一取,太方便了!”郝阿姨说,“这个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需求肯定不同,要是社区能有一款能精准统计辖区老年人需求的机器人,是不是就太便利了!”

郝阿姨还畅想说:“等我以后再老些,如果社区有了和酒店一样的机器人。不想动又需要东西时,通过手机向指挥平台发令,机器人能迅速行动,完成命令送货上门,这想想也挺美好!”

67岁的魏阿姨

问题:出门前忘记“三关”

心愿:能提醒老人出门前“三关”的智慧设备

老年人出门前忘记“三关”,即“关电源、关燃气、关门窗”是个不小的安全隐患。

67岁的魏阿姨说:“要是有一款智能设备,能提醒老人出门前做好‘三关’,一直要监督到老人全部关掉为止就好了。”

这一提议得到了不少叔叔阿姨的支持。

郭叔叔说:“如果造价便宜,我就买一个装上了,年纪越大忘性越大,一转身忘了拿钥匙、忘了关火,出门老半天想起,回家锅烧干了,这都算好的,万一起火了咋办?”

84岁的郭阿姨

问题:担心跌倒

心愿:一款能防止老人摔倒、穿着舒适的智能鞋

84岁的郭阿姨是日行万步、腿脚麻利的老太太。

她说:“这两年是腿脚有点疼,走得少了。我这人在家就呆不住,但年龄越来越大,孩子们对我一个人出门有些担心。总在我耳边吹风,什么‘摔跤跌倒’将严重拉低生活质量等等,我也理解孩子们的苦心。我常想,如果有一款智能鞋,能在老人即将摔倒前纠正老人的姿势达到防止老人摔倒目的该多好。”

郭阿姨的提议也得到了叔叔阿姨的支持,67岁的阿姨补充说:“这个鞋好!作用大!希望这款智能鞋设计时除了考虑防摔功能,还要加上舒适、轻便等实用性,那肯定特别受老年人欢迎!”

73岁的王阿姨

问题:网络信息传播杂乱无章真假难辨

心愿:能筛选传播信息的智能设备

王阿姨今年73岁,和老伴两个人一起生活,目前身体健康,经常参加艺术团的舞蹈活动。

她认为目前信息传播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太杂乱无章,“每当打开手机,打开短视频平台,各种各样真假难辨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这些信息里,有一些是需要的,但大部分都是无效信息,还不乏有一部分是不健康的,影响人心情的,对于这类信息老年人并不想看到。”

王阿姨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年人希望看到的,是适合自己的内容,在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希望看到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容,“所以我希望能有一个智能设备,帮助老年人筛选信息,把那些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过滤掉,给老年人一片清新的网络世界。”

70岁的朱阿姨

问题1:电视遥控器操作太复杂

问题2:扫地机器人操作复杂且扫不干净

心愿1:想要一款一键到达或语音控制的遥控器

心愿2:好操作无噪音的智能清洁设备

70岁的朱阿姨和老伴、子女一起生活,但是子女工作比较忙,也有代沟,平时交流比较少,所以她希望能有陪老人聊天的机器人,解决老年人的孤独问题。

此外,朱阿姨提到,现在的电视遥控器太复杂了,对老年人很不友好,“放一个电视节目,需要两个遥控器,按很多次,孩子教了我几次,我怎么都记不住,后面也不想学了,现在电视机都成了摆设了。”

朱阿姨说:“希望能有一种简便的遥控器,一键实现目标,或者语音控制,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便捷,而不是复杂。”

朱阿姨还对目前的扫地机器人不满意,“扫地机器人扫得又慢又不干净,操作起来也复杂,还不如我自己打扫,希望未来能有真正智能的清洁设备,能把家里角角落落都打扫干净,而且能够好操作,无噪音。”

77岁的孙叔叔

问题1:骚扰电话

问题2:就医时自助设备不会操作

心愿1:能有拦截骚扰电话的手机

心愿2:就医智能陪护设备

77岁的孙叔叔说,自己的手机经常能接到乱七八糟的骚扰电话,现在骚扰电话比正常电话还要多,经常在他午休时、甚至晚上睡觉前后打骚扰电话,让他觉得很困扰,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

“希望能有拦截骚扰电话的手机,不要让老年人总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接听一大堆骚扰电话。”孙叔叔说,他还希望手机的功能能简化一些,目前的手机操作起来太复杂了,“有时候想了解个信息,要关注公众号,要注册信息,大多数老年人一看这么复杂,就放弃了。”

孙叔叔还很关注就医问题,“老年人去医院看病太难了,不会在自助设备上操作,必须有子女陪同,希望能研发出智能陪诊设备,或者一键就能解决问题的自助就医设备。”

说起88岁的老母亲,62岁的张阿姨直言是一位健康但固执的农村老太太。

“她一辈子吃素,身体健康。只是现在年龄大了越来越固执,连喊她洗澡都常常喊不动。且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衰退。老太太一辈子没享过啥大福,现在就是每天吃饱就和村里老太太们一起闲聊、闲逛,但年龄再增长、认知能力再减退一些,聊不动走不动时,智慧养老有没有可能为这些每月仅有几百元养老金的农村老人创造一些低成本的服务?”张阿姨问道。

曹先生今年55岁,在西安打工,他说,自己目前还算年轻,但非常牵挂家里的老年人,“我父亲81岁,母亲79岁,都在甘肃农村,我平时回去一趟也不容易,最担心父母的身体。好在目前他们还比较健康。”

曹先生说,目前城市老年人的养老设施都比较齐全,但农村依然相对落后,“我们家离大医院太远了,我最害怕父母万一不舒服,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我希望有一种智能设备,类似机器人医生,能检测老年人说健康状况,哪方面有问题能以前给子女预警;一旦老人发生危险,也能给予及时的急救,这样农村的人就能安心在外打工了。”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袁金会 毛蜜娜

来源:华商独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