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极具电影感的开场镜头,来自迷雾剧场的上新之作《借命而生》。开播两天,该剧便凭借精彩的剧情和出众的质感脱颖而出,为长剧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重峦叠嶂的山林间,弥漫着茫茫的大雾,山路以蛇形蜿蜒其间。潮湿墙壁上长着青黄不接的荒草,腐叶缓缓飘下,如同一个危险的隐喻。
迷雾中的人影逐渐清晰,在大雾的遮蔽下,观众无法分辨时间、地点和角色脸上的表情,只能望见他奋力前行的身影和那身齐整的警服。
这个极具电影感的开场镜头,来自迷雾剧场的上新之作《借命而生》。开播两天,该剧便凭借精彩的剧情和出众的质感脱颖而出,为长剧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近年的国产悬疑剧不缺精品,也不乏爆款,在如此拥挤的赛道中,《借命而生》如何找准站位?短视频时代,剧集创作面对快节奏、强冲突、高爽感的审美变奏,长剧创作者又该如何应对?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借命而生》的出品人&总制片人、复星东仑影业创始合伙人董端端,试图通过对话找到答案。
“命”,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核心。
杜湘东(秦昊 饰)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刑警,却因现实桎梏成了看守所中一名怀才不遇的管教。
在这里,他结识了囚犯徐文国(韩庚 饰)和姚斌彬(史彭元 饰),并对这二人的机电动手能力颇为欣赏。但他未曾料到的是,这对看似良善的兄弟竟然身负命案。
一次押解的交通意外后,姚斌彬被判处死刑,徐文国开启了逃亡生涯。这桩案件成了杜湘东解不开的心结,并驱使着他踏上孤身破案之路,寻求命案真相。
两条本无交集的命运线开始交织、缠绕。所谓“借命而生”,表面是徐文国借了姚斌彬的命,而更深处的谜底,则是杜湘东和徐文国之间宿命般的羁绊——一个人追逐,一个人逃遁,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活成了彼此的倒影。
这种人物命运的精密咬合,正是原著最打动董端端的地方。
复星东仑影业购入小说版权时,悬疑题材还未成为热门赛道——开发过程困难重重,策划方向反复推翻,在陆川导演的帮助下,这个故事才最终成型。
谈及项目的孵化,董端端提到最多的词是“一拍即合”。疫情期间,他把小说推荐给了陆川导演,陆川导演读完后迅速加入了这个项目,由此便奠定了《借命而生》冷峻而诗意的影像风格。
《借命而生》第一集末,当杜湘东得知徐文国和姚斌彬身负命案时,有一场重要的眼神戏。导演在拍摄时采用极浅的景深和面部微距特写来体现主人公此时复杂的心理变化。
类似的大银幕级影像语言,在《借命而生》中比比皆是。
在项目漫长的孵化过程中,董端端有过犹疑的时刻,最后还是一直以来秉持的信念坚定了他的决心:“做自己能看懂的事,创作自己能看懂的题材。”因为只有能看懂,才会有标准,才能判断优劣;只有知好知坏,才有底气向观众交付作品。
02采访中董端端提到,“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近年的《刑警之海外行动》《对决》《借命而生》等剧,复星东仑影业的创作基因始终是现实主义。
《借命而生》原著时间跨度从1988到2008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小说从国企改制、司法改革、经济发展等维度刻画了一幅横跨三十年的社会图景,也成就了这个故事非凡的现实主义底色。
“尽管被市场归类为悬疑剧,但我们对《借命而生》的定位是‘平民史诗’。”剧中,杜湘东从一名意气风发的警校高材生到一名历尽沧桑的管教,徐文国则从阶下囚摇身一变为企业家。他们既是故事里的主角,也是时代巨变中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所谓的“平民史诗”,便来自于这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在命运夹缝中爆发出的生命韧性。杜湘东对真相的执着、徐文国对生存的信念,这些来源于人的力量让这场猫鼠游戏超越了简单的警匪对决,成为一代人在社会转型期生存境遇的真实观照。
“现实主义”同样对主创团队的艺术审美和拍摄实践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剧中的主要场景看守所,现实中是一个位于乐山市沐川县的监狱,是主创团队辗转多地后才找到的。
不光“看守所”是真的,刘芬芳(钟楚曦 饰)所在的肉联厂、徐文国和姚斌彬开的修理铺、命案发生的地点六机厂,全部都是当地原本就有的老建筑。
董端端告诉我们,“所谓的‘质感’就是还原真实,它本身就是真的,拍出来一定不是像真的,它就是真的。宿舍楼就是宿舍楼,公共澡堂就是公共澡堂,大坝也是当年的大坝,你看到的一砖一瓦都是有几十年历史的。”
多次在剧中出现的大雾,既象征着案件的扑朔迷离,又暗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同样取材于当地真实的自然环境。
“你看到的那些雾,我们只放了三成,七成是真的,拍摄时,我们每天上午10点之前上山,开车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人在前面走路,要不然根本看不见路。”
由象及质的写实手法,成就了《借命而生》独树一帜的现实美学,也让“平民史诗”落地生根。
03多线程的交错叙事、处处考究的视听语言、富含文学性的内核表达……如果以当下流行的短剧风作为标准,《借命而生》俨然是一个格格不入的逆行者。
但在董端端看来,这些并非曲高和寡的刻意追求,而是创作中不能妥协的底线。“有很多创作者说逻辑不重要,反转重要,爽就可以了,但在我们这儿都重要,你的逻辑不通,观众不信,他如何代入呢?我们做的不是一个让观众随意打发时间的项目,而是一个让观众可以相信、细节经得起推敲的故事。”
《借命而生》的前四集,以杜湘东的视角展开。在各方人马的讲述和回忆中,姚斌彬和徐文国的故事犹如罗生门一般疑云密布,观众跟随杜湘东探查、解谜,一点点拼凑案件线索。
到了第五集,主视角转换为了徐文国和姚斌彬,拼图中最核心的那部分逐渐显露。这部剧的观看趣味,正来自于这种叙事手法带来的沉浸感。
董端端认为,如果长剧创作者都按照短剧的标准去创作,那是做不过短剧的。只要认真做剧集,让故事的每分每秒都有有效信息,确保画面、表演、镜头都是好的,那长剧就依然具备独特价值。
与此同时,他也不觉得长剧和短剧是注定此消彼长的事物。“短剧可能是珍珠奶茶,《借命而生》应该是功夫茶,它是值得你静下来细细品味的。珍珠奶茶和功夫茶都是老百姓的刚需,两个东西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关于近年被行业反复讨论的“影视寒冬”,董端端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现在冷,那说明之前热过,并且还存在一个标准温度。如果说36度是标准的话,以前可能到了100度。现在二十几度是比之前冷了,但却是温度调节必经的一个过程。
“世界就是这样的,它是周期性的,有波峰就有波谷,只要你不是玩一票就走,我们这辈子就干这个事儿,那就还是希望它越来越好。”
至于《借命而生》能否热播,董端端的回应是“我们全力以赴认真地种下了一个因,果的事就交给观众和市场吧。”
【文/橙柚青】
来源:影视独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