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关税政策的最大受害者是美国自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0 11:12 2

摘要:关税大战至今,美国非但没有达到其预期目的,反而使得国内物价飙升,最为夸张的就是最为讽刺的就是美国的鸡蛋已经飙升到了5-9美元(折合人民币30-54元)一枚的恐怖程度。一切的都是有迹可循,从特朗普上一次任期开始,2018年,美国政府以“保护本土产业”和“纠正贸易

关税大战至今,美国非但没有达到其预期目的,反而使得国内物价飙升,最为夸张的就是最为讽刺的就是美国的鸡蛋已经飙升到了5-9美元(折合人民币30-54元)一枚的恐怖程度。一切的都是有迹可循,从特朗普上一次任期开始,2018年,美国政府以“保护本土产业”和“纠正贸易不平衡”为名,对中国发起大规模关税战,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最高25%的关税。

美国超市恐怖的鸡蛋价格

这一政策被时任总统特朗普称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关键举措。

然而,五年过去,越来越多的数据和案例表明,这场声势浩大的关税战非但未能实现其政治承诺,反而如同一块被高高举起的石头,最终重重砸在了美国自己的脚上。从消费者到企业,从农民到制造业工人,美国社会在关税政策的冲击下付出了远超预期的代价。

美国政府的逻辑看似简单:通过对进口商品加税,迫使中国让步,增加税收的同时保护本土产业,从而将危机转嫁给他国。

但现实却与设想截然相反,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中,约90%的成本被转嫁至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这是因为美国进口商需要承担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而中国企业由于全球供应链的灵活性,并未因关税大幅降低出口价格。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测算显示,2018年至2021年,美国对华关税使进口商品价格整体上涨了3-4%,消费者每年为此多支出约570亿美元。以日常生活为例,加征关税后,美国市场洗衣机价格上涨了12%,自行车价格上涨了7%,儿童背包等日用品的价格涨幅甚至超过20%。

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保护的产业反而成为受害者。

以钢铁行业为例,自2018年美国政府对中国钢铁加征25%关税后,美国本土钢铁价格一度飙升40%。这一政策虽然短期内让钢铁企业利润增加,但下游的汽车、机械制造等产业因原材料成本暴涨而陷入困境。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数据显示:钢铁关税“保住”了约8000个钢铁行业岗位,却导致依赖钢铁的下游产业损失了超过7.5万个岗位,可谓是捡起来芝麻丢了西瓜。

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系统性伤害,远比局部行业的得失更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估计,2019年至2020年,贸易战导致的供应链紊乱和投资信心下降,使美国GDP增长减少了约0.5%,相当于损失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产出。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因关税多承担约1200美元的生活成本,这笔支出足以抵消特朗普政府减税政策带来的福利。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尽管关税政策实施初期,受保护的制造业岗位略有增加,但2019年美国制造业就业率开始持续下滑。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2020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关税直接导致美国制造业岗位减少约17.5万个。

与此同时,企业因成本上升而推迟或取消投资计划,进一步抑制了就业市场活力。例如,哈雷戴维森公司为规避欧盟的报复性关税,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泰国,直接导致美国本土工厂裁员。

美国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远超政策制定者的预期。

从电子元件、化学品到医疗设备,中国中间品在美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30%。关税政策迫使企业寻找替代供应商,但这一过程代价高昂。美国企业重构供应链的成本增加了10-25%,且新供应链的效率普遍低于原有体系。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美国对中国芯片加征关税后,本土企业不得不从越南、墨西哥等地采购替代产品,但交货周期延长了30%,质量控制成本上升了15%。

特朗普的支持者美国农场主

“红脖子”的美国农民曾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将特朗普送进白宫,但他们很快成为报复性关税的最大受害者。

中国作为美国大豆、牛肉的最大买家,在2018年对美国农产品加征25%关税后,迅速转向巴西、阿根廷等替代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从240亿美元暴跌至60亿美元,降幅达75%。尽管美国政府提供了约28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但农场破产率仍升至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市场份额的永久性流失。以大豆为例,巴西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填补了中国市场的空缺,2022年其对华大豆出口量已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0%,而美国的份额从35%萎缩至不足10%。

美国大豆协会直言:“我们花了数十年建立的市场信任,在关税战中毁于一旦。”

美国大豆背后是美元霸权

2021年以来,美国通胀率持续攀升,一度达到9.1%的40年高点。尽管疫情和货币宽松政策是主要原因,但关税的“火上浇油”效应不容忽视。

美国智库分析指出,若取消对华关税,美国CPI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白宫内部文件显示,拜登政府曾多次讨论取消对华关税以缓解通胀压力,但迫于政治博弈未能实现。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对华关税的“战略性目标”也充满矛盾。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现,美国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中,仅6%涉及高科技产品,其余94%均为家具、服装、食品等普通消费品。这意味着,关税既未能有效遏制中国技术发展,又让普通美国人承受了不必要的代价,最为讽刺的就是美国的鸡蛋已经飙升到了5-9美元(折合人民币30-54元)一枚的恐怖程度。

美国关税政策的失败,本质上源于对全球化经济规律的误判。在供应链高度互联的今天,单边关税如同一把双刃剑,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美国对华关税对中国GDP的影响不足0.3%,但对美国自身经济的拖累超过0.5%。

历史反复证明,挥舞关税大棒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大萧条,到今日对华关税战反噬自身,美国始终未能摆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循环。关税大战,留给美国普通民众的只有更高的物价、更少的工作机会和更脆弱的供应链,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来源:哲也MAX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