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这些经典神作,我的膝盖跪了一万次

360影视 2024-12-06 08:33 4

摘要:过去十多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钻研、吃透、死磕电影。用长跑者思维,下慢功夫,想让每个选择来这里的你,都能学会电影、会拍电影。

今天想讲一种不一样的「拉片」方式。

目的还是:教你看明白大导演的真功夫,是怎么下在作品里的。

先说为什么不一样的原因。

过去十多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钻研、吃透、死磕电影。用长跑者思维,下慢功夫,想让每个选择来这里的你,都能学会电影、会拍电影。

但在后台常能看到这样的留言:

“收藏了很多片子准备分析,一年快过去了,笔记本还是新的。”

“买了线上课程,下决心用晚上时间学习,最后直播课只上了三次,回放也没看。”

可能你也有过相同的经历感受,甚至为此自责懊恼过。但其实,先放弃做漫长又枯燥的事,并不完全是你的错。倾向于追求简单快速的结果,是人很难回避的本能。

所以今天,我们调整一下方法,从让你感觉“简单”的下手,直接带你吃精髓。

什么是让你感觉“简单”的方法?

「高能拉片的三重进阶」——

挑最经典的片子,选最高能的片段,分阶高效去拉。既学到精要,还学得过瘾。

高能拉片第一阶:

用大师的作品,学最扎实的基本功

斯奈德在《救猫咪》中将类型片的故事结构分为15个“节拍”。第一个节拍是“开场画面”。

在黑场字幕时音乐渐入,视听感受自然顺滑。

然后用开场镜头奠定影片基调和氛围。

画面快速淡入。固定。固定画面中有视觉重点,以及丰富固定镜头内部画面调度。用画面饱和度、色调、环境展示,在视觉影像中制造通感。

猜到是哪部片子了吗?

没错,是奉俊昊的《寄生虫》。你可能对它在刻画人性、映照社会现实层面的精彩如数家珍。不一定了解它在视听语言运用上,更是极尽学院派之所能,堪称教科书级别。

看它的主角亮相怎么做的。用光线造型塑造人物。用垂直降镜头做上下空间连接,强调“上下/高低”阶层的概念,给影片主题做铺垫。

还有镜头语言的运用。

这里,压缩空间,把控叙事节奏。利用前一个镜头,母亲照片特写停留的时间,隐藏了父亲和基宇的调度。镜头切换,两人已经回到客厅,镜头叙事简练。

这里,使用摇镜头,展示人物所在的空间逼仄。

这里,特写镜头,披萨和脚在一起,埋下“气味”的线索。

同时也塑造了人物。用表现这一家穷人不讲卫生的生活细节,隐含可能不是朴素纯良之人。

这里,推镜头给人物特写强化情绪。也是常见的人物即将做出重大决定时,使用的镜头表现手法。

一个开场镜头里第一场戏,就能拉出一长串视听语言运用知识点。

所以,一句话总结,高能拉片第一步的精要是什么?

建立「基础知识目录」。先看形式。

用视听语言基本概念去分析光影镜头运用。分析电影总觉得比普通影迷专业,又总感觉不够,可能就差在顺序搞错了——

先看故事,看主题,看人物塑造,看情绪表达,然后看镜头语言是怎么为这些服务的。

更精准高效的办法是,找视听语言教科书电影片段,先看这里有哪些视听语言,大师是怎么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象的影像和声音。

高能拉片第二阶:

独立思考,对大师祛魅

有了前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打底,才有更全面的向上视角去做价值信息筛选、判断,进而有选择学习电影大师思想理论和实践精髓。

比如被称为“墨西哥三杰”之一的导演冈萨雷斯2014年上映的《鸟人》,凭借“一镜到底”长镜头同时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

6年后,电影《1917》把“一镜到底”概念挪到了室外,并在技术层面呈现了极高的工业水准,在大银幕和杜比声效加持下,给观众创造了震撼的视听体验。

事实上,在2020年奥斯卡颁奖前的各类“风向标”奖项里,《1917》一直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大热门。但事与愿违的是,最终败给了奉俊昊的《寄生虫》。

《1917》落败的原因之一是从电影创新的角度看,最能带给观众的新鲜感的,可能只是超乎寻常的摄影技术。

而作为“一镜到底”的经典作品《鸟人》,早在六年前已经获得过奥斯卡评委的青睐。《1917》在长镜头的使用和构造上,并没做到提供更颠覆性的创新和审美价值。通过技术实现的沉浸感,似乎更像一种噱头。

没有用《1917》做拉踩和针对的意思。只是想用它做一个假设,比如如果《1917》放弃对“伪一镜到底”这种强制性技术设定的执念,有没有可能激发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如果更多思考长镜头可以完成的任务,某一段连续的时间为什么有必要使用长镜头,会不会有更多美学观念可以呈现出来?

拉片子时,从技术和艺术层面,分析大师何以成为大师,学思维,学技法,开阔视野,获得养分。

落地到自己的作品实践里,用技术做手段和方法,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让自己对时代、对生活的思考被看见。而不是从你的作品里看见别的谁。

高能拉片第三阶:

有对“钱”的概念的认知和把握

用一个词描述就是“成本意识”。

首先破除一个思维困局,穷,是不是就拍不好电影?

不一定。

导演真人秀《导演门》第一季里,主持人说许鞍华导演,你可以用4亿拍出好看的电影,100万也可以。

许鞍华导演说,对,看你怎样把功夫耍出来。

日本导演滨口龙介是怎么耍的呢?

没错,就是这部《偶然与想象》。把三个独立短片做到一部电影里,用三段式结构描述了三种阴差阳错的瞬间。设计层次丰富的台词,配上人物的微表情调度。

高密度的台词不只是交换信息,完成对话,而是完成更高级任务,营造氛围。

比如第一个故事片段里这场戏。

女孩儿得知自己闺蜜和前任生情后,跑去追问前任。

俗套的处理可能是,女孩儿情绪爆发,直接质问,情绪点铺满。

但在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里,这段对话情绪处理得很淡。女孩儿开始先是从聊近况切入,还有点儿撒娇口气。男人则有分寸地保持距离感。两人像对手对峙一样相互游移试探。

接下来女孩儿提到男人新欢是自己闺蜜,两人对话开始掺杂情绪回击。

比如女孩儿直接发问:“你爱上谷米了吗?”

男人回答:“我还不知道”。

然后又用“奇妙的时光”“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的描述,表露了上一段感情的终结,和开启新感情的隐匿期许。

密闭空间里人物走位的变化,也在传递两人关系远近的反复。

精妙的台词设计,复杂的空间概念运用,滨口龙介用这部看上去零散,实则保持有机叙事流程的细腻之作,实力碾压了烧钱商业大片,用作品说话证明了“低成本也能拍出好电影”。

事实上,滨口龙介也一直是低成本、独立制片理念的坚定执行者。这一点上,也是受他崇拜的大师,法国新浪潮时期导演侯麦的影响。

这一阶段之所以用成本意识概括,是想强调两点:一个是意识,技术层面的东西先有了,也有可能不受制于环境,出好成绩,好作品;一个是能力,用系统的技术手法把想象具象成电影视听语言的能力。

用对方法,专业影迷,职业导演,都能跨过拍电影门槛,不止看懂电影门道,还能拥有成体系的作品思维,导演思维。这些都需要先从专业拉片里获得。

12月23日-31日,我们邀请了导演、摄影指导、剪辑师、调色师,米盛世老师,带你「跟顶级大师的思维学,跟靠谱老师的方法练」,完成「高能拉片的的三重进阶」。

为什么敢说他能带你进阶?

1、学院派出身,不教野路子。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ASC大师班,达芬奇电影调色系统国际认证导师。十年一线教师授课经历,定期在高校及艺考机构任课教学。

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足够的理论与实践经历支撑他不仅能把片子拆细,拆透,帮你梳理还原导演创作过程, 精准找到对应的视听语言要点支撑,用通俗语言讲透理论,从专业知识和行动方法两方面,同时提升你深度理解电影视听语言的能力。

2、自己十余年实战经验总结出的,帮你打通理论与实践融汇管通的独到方法。

七年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导演工作经历。十余年影视从业经验,长期从事导演、摄影指导、剪辑、调色等工作,有丰富的创作和实操经验。

因此,他能做到像学院派一样帮你构建系统的职业思维地图。同时相比学院派老师,也能做到更多结合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去讲,更高效实用提升你的职业思维和能力。相信是其他网络课程里学不到的。

6天直播,带你拉哪些片子?

除了文中提到的奉俊昊《寄生虫》里的经典视听语言运用、冈萨雷斯《鸟人》的长镜头、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的低成本独立电影的成功秘籍,还有顾小刚导演《春江水暖》里的东方美学、黄信尧导演从《大佛》到《大佛普拉斯》长短片的对比,以及娄烨导演《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折射出的中国电影行业生态。

如何通过拉片把一部电影吃干榨净,学到更多电影知识?拉片时,从镜头、声音、剪辑、文学、电影美学等等每个方面如何思考?6天看懂6部大师作品,相信每个对电影有深度渴求的人,都会学得非常过瘾。

你是怎么理解「搭子」关系的?

搭子,如果说是年轻人创造的新型社交关系,主打垂直领域的精准陪伴。落实到线上学习这件事上,可能是——

「找到跟自己有相同目标的人,齐头并进,互助成长」。

很可能,你在学习这件事上没有「长跑思维」,是因为没人帮你。

因此,我们推出了一个活动「独自学习,不如抱团成长」,其实就是你可能不陌生的拼团团购。目前这门课原价每人699元。老学员599元。不过参与限时拼团优惠,新学员也可以一样直接省100块。

你可以把课程转发给你身边的好友,或者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比如主动开口问一句,“有没有想一起上课的,一起拼课学?”找到帮你和互助的学习搭子,也许一次主动和尝试,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还能省钱,一举两得。

转发给好友,或者在评论里留言试一试。希望你能找到和你一起长跑的人。

作者丨轻舟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