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OECMs潜力案例亮相北京

摘要:“中国OECMs潜力案例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市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环保公益等行业代表和各入选中国OECMs典型、入围潜力案例代表参与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依托中国OECMs潜力案例征集成果,旨在分享和交流OECMs的优秀实践和经验,探讨适合中国实际的OEC

“中国OECMs潜力案例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市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环保公益等行业代表和各入选中国OECMs典型、入围潜力案例代表参与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依托中国OECMs潜力案例征集成果,旨在分享和交流OECMs的优秀实践和经验,探讨适合中国实际的OECMs实施策略和路径,共同助力OECMs在中国的落地。

OECMs,即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作为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正日益得到重视。在保护地面积有限的现实约束下,OECMs以其灵活性和包容性,展现出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3030目标”的巨大潜力。不过,OECMs的落地和实践,需要各方持续的努力和创新。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刘春龙表示:“中国OECMs典型、入围潜力案例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相关方在OECMs上做出的积极贡献,也体现了我国在创新OECMs上取得的积极成效,中国在OECMs工作方面拥有广阔且多元的发展空间,期待本次会议成为推动建立中国OECMs标准和示范的新起点。”

华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韦晔表示:“作为一种新型保护工具,OECMs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提升相关保护行动的社会认知度、调动政策与资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OECMs长期有效的保护实践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激发更多的保护行动,期待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长期扎根一线的‘小而美’的社会组织。”

随后,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吕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伟三位专家作主题演讲。张琰综合介绍了OECMs概念的缘起和发展、类型与判定标准、以及全球进展和国际经验,并介绍了IUCN在推动中国OECM现状研究方面的工作,分析了中国OECM的潜在类型、政策和机遇。吕植深入解读了中国OECMs的空缺与挑战,通过分析现有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空缺,指出了在中国开展OECMs的必要性,并分享了关于推动中国OECMs落地的潜在路径的思考。王伟对OECMs的标准、认定流程和监测机制进行了解析和探讨,并强调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认同,同时他也提出了对于完善保护成效评估技术体系的展望。

此外,研讨会的一项重要环节是为OECMs典型案例和入围案例颁发证书。这些案例涵盖了近自然城市绿地、校园、企业厂区、自然友好农田、社区保护地、公益保护地等多种类型,案例的代表们也在会上分享了他们的实践心得与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OECMs典型案例代表领取证书

作为一种新兴的保护形式,中国尚未正式出台OECMs的认定标准、流程与监测机制,OECMs的内涵与外延仍有待进一步厘清。本次研讨会的两场圆桌对话针对中国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OECMs的潜在区域、参与OECMs的潜在主体、实现中国 OECMs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重点探讨。

据了解,研讨会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支持下,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华泰公益基金会主办,合作伙伴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UCN中国代表处/OECM中国专家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公益支持。

编辑:鲁昕

来源:上进的奶酪wg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