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琦明 | 黄河的女儿 绚丽的花儿 ——记苏平“花儿”演唱社会影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12:49 2

摘要: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中国申报的花儿等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11-1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中国申报的花儿等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甘肃,是“花儿”的发源地和主要传唱区域,也由此奠定了在“花儿”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苏平,被荣称为“花儿皇后”。是花坛耄耋之年的艺术家,仍是当今最受尊敬和敬意的非遗传承人。

世事皆有机缘。今年,让我两次遇上了花儿皇后苏平,倾心聆听,交流思想,收获颇多。从感动到震撼,从震撼到左右采获,就有了我笔下的这些文字。

我意外地发现了苏平是真正地理意义上的最有魅力的——黄河的女儿,看到了花儿及其音乐艺术的苏平样态,认识了多民族用汉语共同演唱花儿的文化魅力。对我来说,应该是一次有关西北花儿重大的心灵发现。

黄土高原孕育、黄河源头流淌出来的原生态音色,“大西北之魂”;绿水青山润泽、兰州河州,走向巅峰的国内最好的“花儿”歌唱家。这一切在苏平身上都是真实的存在,不可替代,弥足珍贵。更是恍然醒悟,今后这样的天赐良机的艺术追梦还会不会出现?苏平花儿演唱的艺术意蕴还有多深远?如今的苏平已经年过八十!

一、遇见苏平知道了什么

走进八月,芬芳灿烂。在一个喜庆幸福的宴席上,我遇见了著名花儿歌唱家苏平,已经有几年没见面了,她身上依旧渗透着从老百姓中走来的花儿艺术家的纯朴与实在,散发出来的被经历和岁月所赐予的优质思想和典雅素养,气质与风范、见识与认知。怪不得,老百姓亲切的称呼她为“花儿娘娘,花儿皇后”。我们主要的话题是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苏平主张,“要坚决继承、努力弘扬、勇敢创新。我觉得我就是一个老百姓的宽心人,我喜欢老百姓乐津津地坐在山坡上,听我在那里娓娓道来,一展歌喉。”这就是花儿苏平自己有切身体验的表达。“做一个老百姓的宽心人”是她说的最响亮的一句话,特别温暖人心,感人至深。

金秋十月,热闹喜庆。在共和国的节日里,再次遇见花儿皇后苏平和几位知音小范围相聚,我们谈论的话题是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体验,自己不知道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人觉得有点哀伤。我们虚心静气聆听苏平老师讲解何谓“花儿”,欣赏苏平老师低声漫花儿……,此时,文化、艺术,民歌、爱情、生活、生命、快乐这些词汇不时在我脑海闪现,当我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时,我被震撼了!

我突然明白了,人的情感是理性的源头和基础,花儿体现的正是人的情感,感知自然和艺术中的美,同时能发现人的自身美。把最好的给予别人,会说动人心的话,是生命的回声,是精神的取暖。

我突然明白了,苏平,是源有出处的中国“花儿皇后”,黄河的女儿,正源的根和魂。她在“花儿”表演、传承、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了一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还明白了,“花儿”不仅是“流行区”少数民族独特的一种音乐方式,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一种独特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密码是人类共存的灵魂。花儿更多是关于爱的真实的情感故事、真心的现场诉说,用实景展现普通人的情感表达。 有言说:“爱的力量确实强大,不过能有效表达和传达爱,看来不那么多。”花儿是有效表达和传达爱的最独特方式。

我发现苏平女史爱好众多,涉猎广泛,才华和睿智融合极妙。她的有些见解很是独特,是经过实践与观察思考得出来的,很接地气。我喜欢写一些杂文感悟,我们互相加了微信,相约保持通信交流心得体会。可以说,这两次见面交流,让我意外地对苏平,对花儿有了更全面且有质量的认知。

二、苏平是黄河的女儿

花儿艺术的原生态属性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上。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多民族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一种民歌艺术。一种古老而美丽的民间艺术形式——西北花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青柳垂丝加野塘,农夫村女耕田忙。轻(青)鞭一挥方胫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些诗是明代诗人写的,可见在大约五百年以前,花儿已经在民和河州一带相当流行。

苏平生于青海,生活工作在甘肃。1942年7月,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县一个山村农民家庭。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河湟地区,正是河湟花儿摇篮。她从小在崇山、黄土、黄河之水的滋养下,接触着操各种语言的底层民众相守依存。从幼年时受“花儿”故乡的熏陶便开始演唱“花儿”,十七岁,苏平幼师毕业,她以甜美的花儿嗓音,被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吸收为专业的歌唱演员。经过文学、音乐、表演、创作等方面严格的艺术训练,她的歌唱天赋和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初登舞台就受到观众欢迎。

苏平是黄河的女儿,具有西北女子优雅、宽厚的仪态,还有热肚心肠。在花儿语境生态中,她是有话语权的。她的故乡与汉族、撒拉族、回族、藏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十多种族群同胞朝日相处,知根知底,各民族民间文化精华和大爱与责任都装在她心中。她的歌声是从黄河上游流淌出来的原生态音色,黄河性情,原来风格;黄河味道,原始浓厚。她的花儿歌唱是黄河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标识。

她用歌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用音乐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她是花儿艺术的传承者,也是西北地区的文化使者,她的歌声中充满了对花儿艺术的执着追求。她的音乐作品不仅是对生活的赞美,也是对原生态艺术的致敬。

1963年后,她多次参加甘肃、青海传统花儿会,先后向花儿王王绍明和莲花山“歌魁”丁如兰虚心求教,掌握了诸多特殊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在保持花儿特色的基础上,她广泛地吸纳西北各民族民歌精华,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为了提高艺术素养,她多次赴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等进修深造,并受到郭兰英、王嘉祥、陆青霜等名家指导。成为新时代中国歌坛光彩夺目演唱花儿的“红牡丹”。 在她近70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脱离“花儿”这种民歌的原生土壤,既接地气,也有底气,老百姓称她唱的是“宽心花儿”。她唱出的“花儿”如黄河源头娴熟驾驭,巧妙布局。既清澈细婉,又质朴率朗。韵味流溢,自然送吐。在情感表达中,凝聚着灵动而自如的样态,听她的“花儿”让人心醉!

三、苏平是绚丽的花儿

2023年中国花儿大会在甘肃和政举行。作为东道主,将“花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平请到了和政松鸣岩现场,驻会指导传授。临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杨爱玲撰稿,精彩评价苏平:“你是花儿,花儿是你,你与花儿一同绚丽绽放。”

苏平演唱“花儿”有极好的天赋,对生活的感觉很漂亮。她将西北花儿从田间地头民间传唱形式升华到高雅的艺术殿堂,成为祖国民族音乐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她以甜美、悠扬的歌声,会把你带入天地合一、牛羊攒动、绿水青山、一片光明的黄土高原。她的演唱独具一格,既能保持原生态“花儿”的韵律,又能融合现代的演唱技巧,代表着“花儿”演唱的高峰。在中国西部具有无以伦比的地位,以“花儿皇后”的美名享誉世界。

文化学者李璘在《苏平和她的花儿》序中写到:“在歌坛,苏平就是苏平,其他任何歌手不可替代!我常想,是苏平融入了“花儿”,还是“花儿”占据了苏平,为什么凡是听过她唱“花儿”的人,都会被她的歌声征服?不论是民间听众还是艺术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与她互动。前辈专家钟敬文、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都对她进行过中肯的指点,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贾芝先生在七律《赞苏平》中对她作出很高的评价。她的恩师著名歌唱家陆青霜给了她以点石成金般的指教;不论是郭兰英还是王嘉祥对她都很器重,并给予帮助和提携;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认为苏平是国内最好的`花儿`歌唱家。在国际舞台演出时,受到多位国家元首的赞赏。就连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也说苏平是迷人的风采,`醉人的中国歌谣`。在“花儿”流行区民众的感情中,苏平所唱的`花儿`简直是人们心灵的滋润剂。”

1980年她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民族民间唱法调演,她演唱的“花儿”被选为优秀节目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中国唱片总公司请国家顶尖级音乐家配器,由中央乐团演奏为她录制了《上去高山望平川》《阿哥是天上的白棉花》、《妹妹的山丹花》等多首精绝曲令。

1984年她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史上最成功的一届春晚,创造了大批经典!风靡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苏平不仅参加了第一个节目拜年歌《恭贺新禧》,和蒋大为、李谷一、于淑珍、沈小岑、朱明瑛、茅善玉、郭颂集体演唱。而且她也是第一个让“花儿”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的舞台,演唱了歌曲《撒拉族花儿“大眼睛”》、《妹妹的山丹丹花儿开》 。

她曾到过朝鲜、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葡萄牙等国表演,将花儿唱进世界诸多的艺术殿堂,使花儿文化逐步地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她有极好的演唱天赋,对音乐有不同常人的感悟,加之她锲而不舍地对“花儿”进行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从而能够从文学、音乐、民俗等多方面对“花儿”进行立体化研究,曾撰写《论“花儿”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花儿”是西北多民族情感交融的音乐语言》等论文。并在北京大学,北师大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院校作有关“花儿”的专题讲座。

1985年,她参加由中国文联组织的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非洲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索马里、南非等国访问演出,她将花儿传播到非洲大地。

1997年赴台湾举办演唱会,并由台湾社会教育部、亚艺艺术公司、中华合唱团、霍克国际艺术公司联合为她召开“中国西北花儿座谈会”,她以隆烈的乡音乡情,精辟的艺术见解,向台胞展示花儿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热泪盈眶,思乡情切,各界名人给以高度评价。

她先后在甘青宁3省(区)40多个地县、厂矿等举办300多场花儿演唱会,极大地推动了花儿事业的蓬勃发展。听过她演唱的人,都会认为她的嗓子一定被天使所吻过。

苏平为“花儿”的传承、弘扬、发展做出了卓有成就的贡献。她在同样掌握该技艺的人群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在甘肃的“花儿”演唱活动十分活跃的众多歌手,从女歌手穷尕妹到歌手王绍明、张生彩、张耀庭、陈义录(东乡族)、马黑娃(保安族)、李贵州(回族)等,苏平更是把“花儿”的韵律从高原推向了高峰。她忠实地继承,大胆他创新,融会贯通多民族“花儿”的特色,大大丰富了“花儿”的内涵,将“花儿”的演唱艺术推向了能使海内外广泛接受的新的高度,她不愧为中国歌坛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花儿”是多民族共享民歌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是多民族用汉语共同演唱的一种非常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把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用汉语作为共同语言,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的魅力。这里的劳动人民都会随口漫几句“花儿”,干活乏了,漫几句“花儿”添添精神;见到心上人了,漫几句“花儿”表露感情;碰到难心事了,漫几句“花儿”解解忧愁。“花儿”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早在1940年,兰州榆中县人张亚雄编著的《花儿集》正式出版,作为第一版印行5000册,短时内争购一空。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创作的《抗日少年十二首》,用民歌的形式激励人民抗日救国。这是甘肃第一次把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文学变成了文字资料,为海内外“花儿”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此,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苏民先生在《“花儿”与苏平故事的意蕴何在?》一文中有很好的论述:“众所周知,截至2016年底,中国申报世界非遗名录已达39项,总数排在世界首位。其中“花儿”一项,是覆盖西北地区族群面最众多、传播地区最广大,虽说其生存植被早已是“人移境非”,但它的无穷艺术魅力仍以强劲活态生命力浸润着西北各族百姓记忆与心灵底层;出于花儿是吮吸众多民族奶汁成长的儿女,她与黄土、黄河、黄皮肤有着血脉融通,必然是华夏广大民众忠贞不渝所喜爱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精神、心灵共有的音、声图腾。”

“在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因一项民间文化遗产而能牵引起辽阔大西北众多省区民众合力共办“文化大事”的可能性,本已充分凸显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史的厚重,现实众志成城的凝聚真相。”

在苏平的眼里,花儿是如此地美妙:“汉语做底子,撒拉语的衬词,藏族拉伊的引子,回族拖腔拉调的唱法,土族常用的倒装句式。多民族基因文化把花儿打扮得多么绚丽,全世界哪还有这样的歌儿?”她的理念是:把土豆做成沙拉,让更多的人听懂花儿、喜欢花儿。 用苏平的话来说,花儿是开心的钥匙,治病的良药,是一种精神食粮。对此,她有着艺术家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她的歌唱中,每一首花儿曲令,都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和民族文化自信。“千万根牛毛拧成了绳,抓住了永不能放松。各民族夲是一条根,石榴花他就是铁证。”

五、“花儿”的社会影响

“花儿”这一独特的民间演唱形式,在甘肃的社会影响之深,范围之大、让你难以想象。 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经常说到莲花山花儿会的盛况。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莲花山上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各民族歌手自愿报名参赛的民歌盛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赛诗对歌。笑语满山,歌声如潮,人们以满怀激情,以出口成诗的才能,唱出自己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求。康乐、临洮、渭源、岷县、和政、卓尼等县的歌手们,自动组成“花儿班子”,络绎不绝地向莲花山进发,人数往往在十万人左右。他们打着伞,摇着彩扇,边走边唱。“花儿会”的“规程”很有意思也很有乐趣,凡是赶会经过的村子,都由本地歌手用一道道马莲绳拦住远方客人的去路,要他们停下来唱歌:“你要唱不来,拦路的人是不肯轻意放行的。一边是盛情相邀,一边是虚心谦让,不唱是不行的。只有到拦路者感到满意的时候,才放开马莲绳,让他们通过。马莲绳一条连着一条,花儿从这村唱到那村,一直唱到莲花山下。当四面八方的歌手汇集到莲花山下的时候,按照花儿会的传统规程,正式的“对歌”就进入高潮。他们从白天唱到深夜,又从深夜唱到天明。六月初六,也就是莲花山花儿会的最后一天,人们开始转向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当地的歌手在这里迎候来自莲花山的客人,为他们中间的名家披红挂花,并且和他们进行热烈的对歌,依依不舍地向歌友们告别:“手拉住衣襟说句话,年年春草发新芽,待到来年六月六,咱们重包骨朵重开花”......

我只所以要把小时候的这段记忆写出来,就是要让大家了解甘肃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花儿”传播带来影响,其效果与程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解六十多年前货真价实的“花儿”传统文化演唱会,是每一个喜欢“花儿”的人都能走进去的原生态体验,是普通人可触可感的精神体验,是真正快乐幸福的生活实景,是一片天地人同和,美美与共的景象。

我们需要思考研究,甘肃的山野呈现出的绿水青山文化。己经记录整理的数以千计的传统“花儿”和新时代“花儿”,还有浩如烟海的群众口头上的“花儿”。甘肃人民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劳动群众自己创作的“花儿”中得到真实动人的反映。我们有了花儿这类活态口头传统文化,更需添加现实鲜活生活表情和情感滋润,这种正能量之于我们的使命与担当是多么珍贵!

我们需要思考研究,可持续的,靠谱的,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只有“名头”的、应景的,功利化的“民俗”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就是要鼓励保护好传承人。要学习、搞清非遗的实质与实践的经验教训。要认识近年来,花儿会的规模逐渐缩小,花儿歌手人数锐减,传承断档,后继乏人,亟待抢救 。对“年迈艺高”艺术家抢救和文化植被修复。

我们需要思考研究,培育文化自信精神,须在政府主导下的一项伟大的事业。“花儿”这笔遗产、资源,政府层面的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最为重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仅靠艺术家个人践行。更需要政府主导安排专业人员组织研究,包括“花儿”民歌音乐,是西北曲调的中国音乐,它有自己的根。让“花儿”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为西北地区代表性民歌,花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花儿”艺术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和谐社会建设 、群众生活共福共美赋能,这有一定现实意义。对“年迈艺高”艺术家抢救和文化植被修复,这有一定迫切性。

在 “花儿”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面前,被社会普遍誉为“花儿皇后”的苏平独树一帜,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不可替代性,凭借她在“花儿”传承发展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成为了“花儿”传承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从她的“花儿”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便可管窥一斑。

不论是在青海,还是在甘肃,只要有苏平“花儿”演出,老百姓都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演唱会的山场。苏平演唱“花儿”的底气很足,来源于她独特的演唱技巧,来源于她亲民的接地气。不论是“雪白的鸽子”“阿哥的白牡丹”“阿哥是天上的白棉花”“妹妹的山丹花”“尕马儿拉回来”“憨敦敦”还是“上去高山望平川”多首精绝曲令,只要是出自这位“皇后”的歌喉,便会深深地铭刻在万千听众的心底。哪怕是万众云集的歌场,只要苏平皇后登台,数万群众便会群情激奋,狂热喝彩。

甘肃是苏平的第二故乡,是她艺术生涯走向巅峰的地方。她走的路子是花儿演唱和花儿传承的正道,凸显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坚持向上向善的社会内容和艺术品质。苏平多姿多彩的艺术生活写照,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经历,为世界呈现了中国大西北的真实景象,是我们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中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标识。

我注意观察,“花儿”流行区的地方,如甘肃的临夏、洮岷、甘南等地,都是绿水青山,生态文明; “花儿”流行区的民众,感情滋润,灵魂觉醒。这里的人们沿河居住,以黄河的自然资源为生命依托,汲取着黄河上千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黄河上游创造出了与黄河息息相关、具有典型历史文化意义的民间艺术“花儿”,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瑰丽。

感谢苏平编唱的200多首“花儿”曲令,其中的《阿哥是天上的白棉花》给我印象深刻,“白云彩上来端站下/挽疙瘩活像是才开的棉花/阿哥是天上的白棉花/纺成个线/织成个布/缝一件挨肉的汗禢”。唱词比喻奇妙,令人叫绝。 中国音乐界元老,著名作曲家贺绿汀评价:“苏平的花儿是大西北的一股清泉”。

的确,苏平的花儿,如同清泉一般,清澈、纯净,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和美好;苏平的花儿,如同清泉一祥,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致敬,黄河的女儿苏平!宽心的花儿唱给人民!

.

来源:何延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