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话节气 | 谷雨申城:一幅绚丽多彩的农耕画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13:41 2

摘要: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浸润着诗意与传奇的节气。仓颉造字,粟雨天降,谷物在雨露中苏醒,牡丹在暮春里怒放。大地因谷长而生机勃勃,因雨至而灵动润泽。

唐志强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级研究馆员、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浸润着诗意与传奇的节气。仓颉造字,粟雨天降,谷物在雨露中苏醒,牡丹在暮春里怒放。大地因谷长而生机勃勃,因雨至而灵动润泽。

1 节

谷雨茶香院院夸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清明茶与谷雨茶都是茶中佳品,其中清明茶,主要指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而谷雨茶,又叫二春茶,指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在传统概念中,人们总觉得细嫩的清明茶、比谷雨茶好。事实上,与清明茶相比,谷雨茶久泡后仍余味悠长,而且有清肝明目、去湿益气之功效。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专采“旗枪”(一叶一心)和“雀舌”(两叶一心)来沏茶,还喜欢加一些药材一起泡着喝。2008年中国茶叶学会倡议将每年“谷雨”这一天作为“全民饮茶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松江烟雨润云腴,竹坞春深撷翠珠。”上海佘山植被茂密,空气洁净清新。清康熙帝南巡时,因品尝佘山笋时嗅到兰花幽香,赐名“兰笋山”。上海佘山的土壤为黄棕壤兼黄壤,呈酸性,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栽培茶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其茶品质优良,与虎丘、松萝等名茶相媲美。明末文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记载:“佘山茶叶与松萝相等,购求甚难,非与地主关系密切者不可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引种杭州梅家坞的优质茶树,采茶标准严苛,仅取“一叶一芽”的嫩尖,经晾晒、杀青、揉捻、炒制等步骤,最终形成“叶形扁平光滑、汤色杏绿清亮、香气清幽持久”的佘山兰茶,被誉为“上海龙井”,与兰笋文化紧密交织,成为“上海之根”松江的文化象征。

2 谷雨时节鱼儿肥

谷雨时节鱼儿肥

谷雨时节长江水温升高到15℃—20℃,降水增多带来大量陆源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盛,为鱼类提供了充足饵料,适宜多数洄游鱼类的生存与繁殖。“谷雨到,鱼儿跳。”凤尾鱼开始从浅海区洄游至长江口产卵,刀鱼从海洋进入长江溯流而上的洄游活动达到高峰期。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然而过度捕捞导致鱼汛一度几近消失。禁渔后长江鱼类资源呈明显的恢复态势,长江干流苏州段鱼类物种更丰富了,2023年调查显示,采集鉴定鱼类30种,体长、体重比上年分别增长24.2%、80.5%,资源丰度增长97.5%。

“鲥鱼潮落逆流上,到此潜游不知往。”鲥鱼曾与刀鱼、河豚合称长江“三鲜”,其洄游始于谷雨前后。“清蒸鲥鱼”是一道历史悠久的古菜,据说,东汉高士严子陵,以难以舍弃鲥鱼的美味为由,婉拒曾经的同窗光武帝刘秀入朝辅佐的邀请。民间流传着“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的说法。1974年鲥鱼产量达到高峰期,高达1574吨。由于洄游路线阻断、过度捕捞、水田污染等原因,自1998年江苏段渔民捕获最后一条野生鲥鱼(1.5公斤)后,长江中下游的野生鲥鱼已消失20多年。目前市面销售的鲥鱼多为人工养殖的美洲鲥鱼,养殖场通过模拟自然洄游环境,使养殖鲥鱼口感接近长江鲥鱼的90%,期盼着长江重现“谷雨见鲥鱼”的盛景。

“过了谷雨节,百鱼上岸歇。”谷雨春海水暖,冬天游往深海和南方海域的大量的鱼群跨越黄渤海分界线游至渤海湾内寻觅产卵繁殖之处。而虾、蟹、黄花鱼则远游至黄河口下游的烂泥湾产卵繁殖。这是出海捕鱼的传统旺季,民间有“骑着谷雨上网场”的谚语。渔民在谷雨期间有“祭海”习俗,开洋、谢洋节就是舟山和青岛渔民祈求出海平安捕鱼丰收节庆仪式,现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3 谷雨蚕生牛出屋

谷雨蚕生牛出屋

江南地区农历三月是耕田地、播稻种、种棉花、养春蚕、采春茶等农事活动交织的繁忙时段。“谷雨已过虫难藏,城中户户打包忙。”蚕农要将蚕种从低温处取出,分时段升到25℃左右,使蚕卵颜色由淡黄转深灰直到出现黑色小点,进入孵化临界状态。旧时遇到低温天气,暖种催青时,有的放在灶头上,有的放在熏笼里,但是更多的是把蚕种扎成包,捆在蚕娘的身上焐3至4天取余温护种。正如清代董蠡舟《护种》记载,“一层只隔香罗帕,胜旁熏笼取余温。”

“谷雨抓养蚕,小满见新茧。”当蚕蚁出齐后,就要进行收蚁。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老通四大娘收蚁的情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蚕蚁)都拂在那“蚕箪”里了。蚕蚁孵出,家家闭户,正如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所载:“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步无往踪。”“蚕关门”起入蚕月,民间一切交往停止,蚕妇足不出户专心养蚕,此时寺僧每夜要打钟三次,提醒蚕妇按时给桑喂蚕。

“谷雨树头响,一瓣桑叶一斤鲞。”桑树是神树扶桑的化身,其叶、果、皮、根皆可入药或入馔,唐代《艺文类聚》记载:“桑木者,箕星之精,神木也。虫食叶为文章。人食之,老翁为小童。”不论是新鲜的桑叶菜、桑果,还是加工成桑叶茶、桑叶粉、桑果酒、桑果汁等桑产品,无不成为一个时代奢侈品的宠儿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力军。谷雨三候“戴胜降于桑”,适宜的气温,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雨水,让桑芽膨胀、嫩叶滋长、桑果成熟,提示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慷慨馈赠,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桑”味之旅的绝佳时节。

在这个细雨如丝、润物无声的季节,与跃动着蓬勃活力的现代都市相伴,申城郊野正铺展着一幅水墨丹青般的农耕画卷。何不趁着谷雨时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乡村之旅?

策划:董言笑 欧阳蕾昵 施勰赟

统稿:贾佳 施勰赟 李函芮

图片:上海奉贤 本文作者

海报设计:宋雨迪

支持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

来源:上海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