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了!印度宣布,重启赴华朝圣活动,中方:经过我同意了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14:53 2

摘要:可问题就在于,这次“朝圣路线的恢复”,几乎没有中方发布的主动信息,也没有正式回应机制,倒是外部话语率先抢占高地,将冈仁波齐朝圣线路包装为“信仰自由通道”、“双边文化合作成果”。

别闹了!印度宣布,重启赴华朝圣活动,中方:经过我同意了吗?

2025年4月,印度方面宣布重启赴华朝圣活动,声称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又一节点。

表面看是一场宗教之旅的重启,但对许多中国边贸人士而言,这并不是“和平象征”,而是一次“定义权”的试探。

没有哪个国家会轻易允许别人频繁踩进自己家门口、还顺便说“这门是我们开的”。

可问题就在于,这次“朝圣路线的恢复”,几乎没有中方发布的主动信息,也没有正式回应机制,倒是外部话语率先抢占高地,将冈仁波齐朝圣线路包装为“信仰自由通道”、“双边文化合作成果”。

这就引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今天你让人来走,明天他可能就敢说——这条线本来就是他的。

对外而言,跨境宗教路线是敏感话题;对内而言,这不仅仅是“信不信”的事,而是“谁来定性”的问题。外界是否借机制造“多边共识”,尝试将具有战略与象征意义的路线塑造成所谓“多方管理”?

不是杞人忧天。这几年,围绕港口、数据、宗教、语言、自然资源的“话语挪用”早已有之:你没表态,不等于你默认不了;你没承认,不代表别人不能说你同意了。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民间舆论在炒,而是部分媒体借朝圣通道延展到“共识路线”的逻辑叙事。比如印度某国家级媒体称:“这条路线的开放,说明中方默认冈仁波齐具有全球文化共享属性。”

看似温和,实则暗藏陷阱——一旦你接受了“共享”这两个字,接下来有关地图描述、文化解释权、宗教场域管理都可能被对方占据先手。

所以这条线真正让边贸从业者紧张的,不是香客能不能来,也不是货送不送得上山,而是路线怎么被讲、是谁在讲、背后谁在用这些“走过”的痕迹做下一步话语工具。

我们可以回看2021年“藏区冷链开放计划”的失败案例。当时一些边贸企业为了配合朝圣高峰期集中投入冷藏、仓储、物资中转。

结果不到三个月,印方突然单方面“重议路线属性”,媒体大肆宣称“这一带的冷链供应形成多边合作基础”,甚至还有智库说“为信仰服务的不应只听从一方命令”。

那些曾经跟香客打交道的企业,最后被拉进跨国会议当作“合作样板”展示,连合同都没签清楚,就被写进研究报告,写成“合作事例”。

你以为是在做生意,结果别人用你当故事。

所以这一次,边贸从业者变得更谨慎了:仓库开不开,没人发公告;冷链转不转,只做内部单;服务点是否上线,连名称都改成了“封闭测试站”。香客来可以,但来的是人,不是叙事口子。

这其实就是现实中的“路线防御”——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封不封路,而是语言体系上的“你不能随便说”。不是不开放,是拒绝被反向定义。

很多人以为冷链启动是合作象征,实则中方服务商大多是防御姿态:你说朝圣路线要复苏,我先做仓储测试;你说文化信仰要共享,我只送物资不送叙述。

试想一个最极端的场景:假设哪天这条路线发生突发事件,对方第一时间在国际场合表示“这是由双方共同保障的通道”,那谁担责?谁澄清?谁能在语言发布上压制下去?

别忘了,我们不是第一次吃这个亏。

2022年某西部通道试点中,一家国有企业配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印方却发布新闻称“该设施未来将服务本国游客”。短短三句话,把我们三年的投入包装成了别人嘴里的“共享红利”。

这就是为什么,这次面对“朝圣通道”的话术重新上架时,中方没有急着抢话,而是边贸层面先做动作,把所有服务都关进“不言自明”的流程里:送货但不挂牌,运行但不直播,开线但不说名字。

谁抢话谁就被反定义,不如不说。

朝圣本身没错,错的是有人借着朝圣来改写边界叙事。

今天能让来朝圣,明天人家就敢说这是它的。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还要让来?

来源:游戏袁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