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闽江在福州长乐段拐了个优雅的弯,江水拍岸声恰似古琴弦动,这座依水而建的村落因此得名琴江。三百年前,八旗水师的铁蹄踏碎江南烟水,在闽越大地刻下一段惊心动魄的军事传奇。
闽江在福州长乐段拐了个优雅的弯,江水拍岸声恰似古琴弦动,这座依水而建的村落因此得名琴江。三百年前,八旗水师的铁蹄踏碎江南烟水,在闽越大地刻下一段惊心动魄的军事传奇。
琴江满族的妈祖崇拜
满族是我国北方的世居民族,长乐市琴江村的满族是怎么从白雪皑皑的东北平原来到山清水秀的闽江之畔的呢?让我们通过八旗历史来回顾: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入关,满族人来到京都顺天府。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康亲王杰书率平定三藩的满洲八旗部队入闽。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国家海事日增,为护卫海疆,雍正帝下旨,先后在天津、杭州乍浦、福州三江口、广州设置八旗水师旗营。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一批由铁岭、辽阳等辽东一带进关——在京驻防——入闽平定三藩后留守驻防福州的满洲、蒙古、汉、朝鲜、达斡尔等族籍的八旗将士513人携眷来到琴江,设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
自从来到琴江驻防,三江口水师旗营的八旗将士就与妈祖文化结缘。妈祖女神,真善美的化身,以其扶危救难的“海神”形象,千百年来成为在海上航行的渔民及从事与海洋有关的人们共同信奉的神祇。
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均有着广泛的妈祖信仰。琴江地区的妈祖信仰始于康熙王朝。康熙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62年—1683年),康熙帝在蒙古族女政治家孝庄太皇太后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位内大臣的辅佐下,开始进行收复台湾的工作。在长达20多年收复台湾的历史进程中,有关妈祖的传说有:赐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所率的3万水兵甘泉水;佑助被海风吹下海的小舰;派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为清军助战,使清政府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完成台湾统一大业。因此,康熙帝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48年),封妈祖为“天后”,并将她正式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
在今天琴江满族村,有一座由福州将军阿尔赛1729年个人捐建的妈祖庙——天后宫,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与民间信仰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的妈祖信仰所在地,由于三江口水师旗营由清政府军机处直接指挥调度,所以,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在清代八旗历史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1729年到1912年,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驻守海疆180多年的日子里,天后宫是旗营官方重要的祭祀圣殿。据《福州驻防志》载:每年春秋两季,将军、都统轮流赴洋屿(三江口水师旗营驻地)阅看水操。他们到水师旗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天后宫祭拜妈祖。据残存的旗营档案撰写的《琴江志》记载,“每将军莅营,首先诣庙行香,然后入行台。”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将军入营尚如此敬拜妈祖,那么当年水师旗营出海训练、巡洋等出发前的祭拜就应该更为隆重与庄严了。
180多年间,天后宫前同时也是展现三江口水师旗营官兵热爱祖国海疆,为保卫国家领海而苦练军事技能,打造精兵强将的地方。每当将军前来检阅部队时,在“依撒比”(集合)、“依立”(立正)、“德力布”(准备)、“牙布”(开步走)的满语军令下,水师旗营官兵伴着八旗走阵进行曲,军姿威武地走过天后宫,接受将军的检阅。
回首琴江满族的妈祖崇拜与天后宫的历史,其承载的不仅仅是宗教内涵,还是一部北方民族的迁徙史,一部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平等团结,共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文历史。
血色浪花中的忠魂印记
清雍正六年(1728 年),镇闽将军阿尔赛奉旨从老四旗抽调 513 名官兵携眷进驻琴江。这群来自长白山的八旗劲旅,在闽江南岸围地筑城,构建起 "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作为全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其历史比马尾福建水师早了整整 151 年。
这座军事城堡暗藏玄机:5米高的夯土城墙环抱村落,东南西北四门与炮山、火药库形成防御体系。12 条街巷按太极八卦布局,每条巷道宽窄交替,民居山墙呈锯齿状排列,形成天然屏障。站在村东高处俯瞰,整座村落宛如扬帆的战船,船头直指闽江主航道,暗合"枕戈待旦" 的戍边使命。
中法马江海战的炮火,将琴江的军事荣耀推向巅峰。1884 年 8 月 23 日,法国舰队突袭马尾港,黄恩录率部突破 "不准先行开炮" 的禁令,与敌舰展开殊死搏斗。600 名水师官兵中,100 余人壮烈殉国。战后,马家巷的男丁全部战死,这个曾住满马姓旗人的街巷,从此成为永恒的空白。
村中的忠魂堂里,108 块灵位静默无声。每到七月初三,村民仍会举行公祭,用满语吟诵悼词。这种跨越时空的祭奠,让那段血色历史始终鲜活如初。洋务运动兴起后,琴江子弟纷纷投身海军,贾氏家族九代从军,见证了中国海军从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全过程。
时光长河里的文化密码
首里街的百年兵营见证着满汉交融的奇迹。八旗子弟带来的盘金绣,在闽地丝缎上绽放出 "岁寒三友" 的纹样;源自北方的 "台阁" 巡游,融合福州伬唱,演变成独特的民俗盛典。村头的百年榕树气根垂地,树冠却向北微倾,恰似游子对白山黑水的永恒回望。
林则徐题写的 "海国屏藩" 照壁历经风雨,萨镇冰手书的 "江城海域" 碑刻仍在诉说海防往事。当暮色浸染将军行辕的飞檐,檐角铜铃叮咚作响,仿佛是三百年前的战鼓余音。这座闽越土地上的满族村落,用建筑、习俗与血脉,编织出一部跨越民族的文化史诗。
历史的褶皱里
沿着蜿蜒的村道前行,明清风格的古宅次第展开。"黄氏宗祠" 的朱漆大门虚掩着,推开时发出沉重的叹息。正厅梁枋上的彩绘虽已褪色,却仍能辨出 "渔樵耕读" 的纹样。村中人告诉说,这是当年水师旗人的精神图腾,"我们的祖先既是保家卫国的战士,也是耕读传家的文人。"
漫步在 "回" 字形的旗人街,脚下的鹅卵石突然变得规整,形成独特的 "八卦阵" 格局。据说这是为抵御海盗而设的防御体系,每条巷道都暗藏机关。站在高处俯瞰,整座村落犹如一艘扬帆的战船,船头直指闽江主航道,暗合 "水师营" 的军事属性。
黄昏时分,"八旗菜馆" 的炊烟袅袅升起。老板端上的 "鞑子肉" 让我眼前一亮:大块的五花肉用黄栀子染成金黄,裹着粽叶的清香。咬开酥烂的外皮,肉汁混着八角桂皮的香气在口中四溢。"这是我们旗人的年夜饭主菜," 老板解释道,"以前只有节庆才能吃到。"
更令人称奇的是 "珍珠汤"。看似普通的面片汤里,藏着鱿鱼、虾仁和目鱼花,汤汁乳白如脂。细细品味,既有满族炖菜的醇厚,又融入了闽菜的鲜甜。这种味觉上的融合,恰似琴江人三百年来的生活写照。
离开时,暮色中的琴江村披上了一层金色纱衣。古戏台前的石狮子在晚风里静默,檐角的铜铃叮咚作响。村头的百年榕树依旧枝繁叶茂,树根深深扎入闽越大地,树冠却向着北方微微倾斜。这或许就是琴江的生存智慧 —— 在时光的长河里,既要坚守自己的根脉,又要学会随遇而安。
从八旗水师的铁马冰河到现代的古村保护,琴江始终在历史与现实间优雅转身。2010年12月13日,福建省长乐市琴江满族村荣获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社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小贴士:自驾可从福州三环进入沈海高速,长乐出口下右转直行约 15 公里;村内有民俗客栈提供旗人服饰体验,建议春季前往参加"台阁"巡游活动。
来源:大白兔畅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