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电子年会】“以简为约束、以智为手段”,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09:23 2

摘要: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将于2025年4月17-21日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年会以“e智能”为主题,汇聚70余位两院院士,设置2场主论坛和60余场专题论坛,同期举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将于2025年4月17-21日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年会以“e智能”为主题,汇聚70余位两院院士,设置2场主论坛和60余场专题论坛,同期举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25年4月18日,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智简无线网络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论坛重磅来袭!论坛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教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晓云总工领衔,汇聚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刘光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崔曙光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朝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6G网络架构首席专家武绍芸、澳门城市大学张宏纲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张建华教授、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蔡立羽、华中科技大学肖泳教授等10余位智能网络通信领域的专家学者。论坛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化与简约化的结合,推动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的革新,以应对当前及未来网络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论坛嘉宾介绍

论坛主席

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简介: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EE Fellow。张平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我国自主技术成为国际主流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先后担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总体组专家、国家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研发总体专家组专家,IMT-2030(6G)推进组咨询委员会委员,《通信学报》主编等。

论坛共同主席

王晓云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

简介:王晓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研究,为助力我国移动通信跨越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多项国家科技奖励。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移动信息网络”副总师,工信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召集人&主持人

刘光毅

中国移动首席专家

简介:刘光毅,博士,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首席专家、6G总监,、北京通信学会理事、工信部IMT-2030推进组无线技术组副组长和样机测试组副组长。自2019年开始负责中国移动的6G研发。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研发项目10余项,2020年入选全国劳模,先后荣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一等、二等奖共5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优秀奖3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召集人

崔曙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

简介:崔曙光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全球高被引学者,IEEE Fellow,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人。崔教授于2005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UC Davis等多所美国大学任教至讲座教授。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后担任理工学院执行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深圳市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未来智联网络重点实验室主任。23年至今,崔教授获得IEEE马可尼论文奖,IEEE WTC无线技术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当选IEEE TMC主编。

报告人

金石

东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简介:金石,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EE/IET Fellow。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IEEE通信学会莱斯奖、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马可尼论文奖、IEEE车载技术学会Jack Neubauer Memorial奖等。

报告题目:基于非正交叠加导频的智能无线传输

报告摘要:在超大规模MIMO技术背景下,移动通信系统天线规模急剧增长,各类垂直业务兴起,导致沉重的导频开销,极大制约了吞吐量和数据速率。面向现行传输制式导频开销高的痛点,本报告聚焦于导频与数据非正交叠加传输的高效范式,分析其面临的关键挑战,结合先进人工智能方法和领域专家知识给出潜在解决方案,并汇报叠加导频智能无线传输原型系统的构建与实测工作,期望为有限传输带宽下吞吐量的提升提供新路径,为6G无线传输提供新模式。

张朝阳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简介:张朝阳,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当前研究兴趣包括无线人工智能、智能感知-通信-计算一体化等。现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模态网络与通信”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IMT-2030(6G)推进组无线人工智能任务组组长,IEEE通信学会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委会副主任等。

报告题目:下沉的边缘:通算一体化与自主式智能

报告摘要:高性能通用计算架构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将加速通信架构尤其是边缘网络架构的深刻变革。通用计算、内生AI、开源大模型融合共生,赋予边缘节点自主智能地完成通感算控一体化协同任务的关键能力,也将驱动边缘日益下沉,逐渐与端侧浸融为一体。

武绍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6G网络架构首席专家

简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6G网络架构首席专家,高级网络架构师。长期从事通信网络领域的研究和系统设计工作,对无线网络架构和协议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目前正在带领团队进行华为6G网络核心网和RAN高层的架构定义与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覆盖连接、AI、数据、安全等多个融合技术领域。

报告摘要:

下一代网络融合连接与超越连接的能力,提供泛在的AI、数据、感知等业务,需要一种灵活的、智能的、革新的新型网络架构的支持,以更加原生和高效的方式提供上述新兴网络业务。随着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技术的创新将与标准化实践产生深度的交织,在连接、AI、数据、通感、安全等各个方向,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网络架构,通过颠覆性的变革,带来全新的客户价值。

张宏纲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

简介:澳门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信电学院兼任教授,法国高等电力学院杰出讲座教授(2012-2014),英国约克大学名誉客座教授(2010-2018), 科学合作期刊《智能计算》创始执行主编(2022-2024)。曾任IEEE通信学会认知网络技术委员会主席。曾任国家工信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18-2022)。获选为浙江省第四批“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4)。获得IEEE通信学会2021年杰出论文奖。《中国通信》(英文刊)期刊副主编。

报告题目:网络大模型NetGPT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近年来,大语言模型(LLM)技术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大语言模型与通信网络的融合也逐渐成为全球信息技术领域极为关注的前沿技术方向之一。面向未来海量、无所不在的具身智能体,针对服务具身智能体的通信网络(6G)与大语言模型(LLM)相互融合并协同发展趋势,本报告将基于网络内生智能(AI-Native)思想和机制,阐述构建网络大模型NetGPT的相关方法、已有研究进展及具体实践。同时,围绕构建网络大模型NetGPT这一挑战性目标,介绍潜在的相关核心技术、关键算法和候选模型,并讨论复杂网络环境下如何高效实现网络大模型NetGPT的部署、训练与推理。

张建华

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简介:张建华,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B类)获得者,电子学会会士,通信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的信道建模和传输技术研究,在国际期刊和会议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被采纳标准化文稿100余篇,4G到5G完成信道模型国际标准5项。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2022年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报告题目:数字孪生信道赋能主动在线环境智能的智简通信

报告摘要:信道传播特性决定了系统的性能上限。面对6G复杂易变、多样的传播场景,传统的离线、统计的建模范式将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报告人提出了基于环境智能的通信系统设计新范式,并探索了其理论基础框架:无线环境信息理论。本报告从香农通信框架出发,阐述了如何定义与量化无线环境信息,并提出环境熵的概念。环境智能通信框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感知获取环境信息,建立环境与信道特性间的映射关系,并主动、在线预测信道,自主决策最优传输策略,最终实现与物理环境的智能交互。这项工作为6G感知和AI融合的智能通信系统设计给出了一条有潜力的新途径。

蔡立羽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简介:博士,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诺基亚贝尔实验室中国区负责人,中国通信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IMT-2030(6G)推进组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工作,主持并参与数十项国家科研项目以及贝尔实验室全球前瞻技术研究课题,在无线通信国际标准化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

报告题目:至简无线,智慧内生

报告摘要:灵活至简与智能内生是未来6G网络的重要特点,独立组网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网络的复杂度,通过引入模块化协议架构的设计思想,实现网络功能的灵活按需编排与组合,在满足多样化业务需求的同时实现网络至简的设计理念。此外,在构建统一的网算数智能力开放平台的基础上,AI内生的6G网络将实现AI与网络的双向赋能,在提供网络智能化、自动化能力,显著提升网络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同时,对外提供支持AI的增值服务。

肖泳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简介:肖泳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IMT-2030 (6G) 推进组网络智能组副组长、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发表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120余篇,在国际电信联盟ITU-T牵头多项国际标准。担任CCF A类推荐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副编辑和超过20多个专业主流期刊和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牵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IET全球创新奖。研究兴趣包括智能体通信、网络AI、语义通信和语义认知网络等。其他更多信息请参见他的个人主页:http://eic.hust.edu.cn/professor/xiaoyong/

报告题目:面向6G的移动智能体信息通信网络理论

报告摘要: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智能化需求的快速提升,未来通信网络将从单纯追求高传输速率的传统架构向面向万物智联的全新架构转变。现有的网络智能化解决方案虽然在某些特定场景和任务下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但主要基于闭环和被动学习的理论与技术框架构建,导致在自主决策和动态环境交互与自适应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智能体AI最近被普遍认为是解决上述局限性并实现真正通用智能网络系统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创建一个面向异构智能体的网络生态系统,以支持各种各样的自主和具身智能体针对各自的需求和任务目标与环境进行认知与交互。在报告中,我们将介绍我们在移动智能体信息通信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生成式智能体通信编解码理论、面向智能体通信的广义信息论和智能体安全可信交互及通信架构等,我还将介绍移动智能体信息通信网络未来发展的部分开放性问题和一些思考。

来源:中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