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如何让健康农产品直达餐桌?如何重建人与土地的情感链接?这正是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试图解答的问题。近年来,上海成为这场绿色变革的先锋。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如何让健康农产品直达餐桌?如何重建人与土地的情感链接?这正是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试图解答的问题。近年来,上海成为这场绿色变革的先锋。
都市绿洲中的CSA实践:探索农业新生态
近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青禾筑梦团队来到上海百欧欢有机生态农场、崇明开心农庄与杨浦创智农园,探访CSA模式的创新实践,见证从田间到社区的绿色革命。
走进崇明的百欧欢有机生态农场,整齐的菜畦与清幽的河水令人心旷神怡。作为国内CSA模式的先行者,百欧欢自2004年起便坚持“零化学农药、零化肥、零激素”的有机种植。通过“节气菜篮子”计划,将当季蔬果直接配送到会员家中,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新鲜与安全。负责人林女士介绍:“从养地到收获,我们用了近两年时间建立信任。”虽然早期因土地修复期无法盈利,但如今,随着高认知消费群体的壮大,农场迎来了转机。
同样位于崇明的开心农庄则以“有机大米”为核心,打造出农业、工业、旅游业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农庄通过租用村民土地建设民宿与酒店,带动当地经济;种植区采用全自动化管理,从育秧、插秧到收割、加工,全程“不沾地、不触手”。其CSA销售模式也别具特色:客户通过微信或京东一对一订购,企业定制礼盒与储值卡服务覆盖全年需求。如今,客群已从本地延伸至全国。农庄还依托儿童研学基地,将稻米文化融入非遗手工体验,并计划开发米食与米酒产品,进一步挖掘CSA的增值潜力。
位于杨浦区五角场的创智农园则是CSA在城市语境下的另一种实践。作为建于2016年的都市农业空间,这座“小绿洲”融合了生态教育与社区参与。农园不仅为居民提供小片种植区,还举办自然课堂和夏令营,吸引孩子们亲手播种、堆肥。
数字时代的田间革命:CSA模式引领乡村振兴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CSA也迈入了智能化、透明化的新阶段。在上海金山区廊下镇的一个CSA试点农场中,区块链溯源系统正详细记录每一颗蔬菜的“生长日记”,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转化为科学种植指南。
在崇明生态岛,虚拟种植系统让市民通过AR眼镜远程参与田间管理。这种“产销直连”不仅降低了农产品损耗率,还重建了城乡间的信任。然而,冷链物流成本、消费者认知偏差等问题依然存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浦东新区设立了“风险共担基金”,而闵行区则通过需求大数据指导农场调整作物结构,使高频需求作物占比提升40%。
在上海的探索中,CSA的意义已超越简单的农产品供应。徐汇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合作推出的“田野课堂”项目,邀请专家设计食育课程,让市民亲身体验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浦东新区张江镇依托科学城资源,展示智能温室调控等技术,吸引科技从业者参与农事实践。
此外,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与崇明农场合作建立的“绿色积分银行”,鼓励居民参与环保行动以换取有机蔬菜或农事体验名额,形成了环保与农业支持的良性循环。这些活动重新定义了现代版的“粒粒皆辛苦”,也让农业成为连接科技、文化与情感的纽带。
上海的CSA实践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创新范式。金山区的垂直农场和光伏矩阵构建起立体农业系统,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也实现了碳汇能力增长。浦东新区打造的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激励,吸引社会资本反哺乡村发展。
据统计,参与CSA项目的村庄集体收入年均增长37%。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条例》,从制度层面推动了智慧农业、碳汇交易与社区治理的融合。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认为,上海的经验核心在于构建“数字基建+生态溢价+社群运营”三位一体的城乡共建模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长三角样板。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