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思想舆论支撑是教育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中国教育报刊社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中心任务,适应舆论生态新趋势新变化,以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抓手,着力建设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进一步强化方向性引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思想舆论支撑是教育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中国教育报刊社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中心任务,适应舆论生态新趋势新变化,以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抓手,着力建设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进一步强化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数智化转型,在塑造教育强国建设舆论新格局中发挥优势、贡献力量。
一、把握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在坚持方向性引领上扛好旗、打头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凸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教育“三大属性”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原点”和“靶心”,也是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守的原则和方向。教育的政治属性要求坚持“党媒姓党”,从政治上看教育,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育人导向,宣传好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教育的人民属性要求站稳人民立场,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全面展示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教育的战略属性要求着眼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更加突出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用新视角新话语讲好新时代教育故事。作为教育主流媒体,报刊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以“四力”为实践路径,把全面把握教育“三大属性”落实到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网办新媒体全过程各环节,在方向性引领中彰显定位、体现担当。
抓好“头条工程”,第一时间传递党中央精神要求。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作为重中之重,准确全面及时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时政报道。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专栏专题,创新报道内容形式,推出“教育强国建设一年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专栏和主题特刊,策划推出“春风习习”“总书记关心的教育事”专栏、“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嘱托·总书记回信精神激励我”等大型融媒体报道,以总书记重要活动、重要讲话及考察学校、有关致信回信等为切入点,展现教育战线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的生动实践,彰显人民领袖心系教育、关爱师生的深厚情怀。依托两报四刊,组建理论名家作者群,以社评、专栏、封面主题等方式推出重磅理论文章,进一步推动对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体系化阐释。
“春风习习”大型融媒体报道。
做亮主题宣传,唱响“国之大者”主旋律。始终牢记媒体责任,围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命题,以多样化、立体化的内容产品形态,有步骤有计划做亮做强重大主题宣传。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迅速推出“征途2035——总书记指引我们建设教育强国”重大主题宣传,打造“一线看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调研行”等系列报道和“司局长笔谈”“厅局长访谈”专栏;推出38期“解码《纲要》”融媒体报道,刊播114条短视频。整个主题宣传共推出百个专版、百篇研究阐释文章、百条新媒体视频,点线面结合,浓墨重彩、有声有势,得到师生读者认可。
强化主动发声,打造“评论集群”积极引导舆论。以“战略预制”加“全网传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融媒快评、教育时评、系列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四大集群,形成多层次的栏目矩阵,深度解读教育走向,引导社会热点。一手是打造“国育平”等重量品牌,形成“教育时评”拳头产品,以厚重政论彰显教育主流媒体的思想高度。2024年推出评论200余篇,重磅评论《汇聚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全网传播展现量超1亿,实现“破圈”传播。另一手用好评论“轻骑兵”,以融媒快评、短视频评论等轻量化形态快速响应热点,实现“重器定方向、轻骑扩影响”的立体传播生态。2024年全国“两会”推出评论员快评104篇,2025年“两会”期间以文字评论、“数字人”评论和创意有声海报等形式发布评论员快评160篇次,作品登上全国党媒两会融合精品展播。针对热点话题刊发《学习不妨多一点松弛感》等“强网感”作品,被人民日报及各媒体平台转发。
重磅评论《汇聚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全网传播展现量超1亿,实现“破圈”传播。
二、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现场,在深耕专业化服务上强担当、善作为
在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与教育强国建设同频共振的进程中,中国教育报刊社以增强“四力”为行动指引,扎根教育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在深耕细作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一线视野书写教育奋进篇章。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成就,蕴藏在无数微观现场中,教育主流媒体要成为这些历史瞬间和进程的“传声筒”“扩音器”。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我们将“走进建设教育强国的火热现场”确定为报道主题,以小切口、巧角度反映教育战线的新气象、大变化。从云南边境的国门小学,到陕北田间的温室大棚;从繁忙的春运现场,到与师生一起包饺子、拉家常,记者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躬身倾听、用心描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故事。“新春走基层”工作在中国记协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受到肯定和表扬。
《中国教育报》在2025年1月14日一版头条刊发2025年“新春走基层”开栏首篇报道。
1月27日四版,展现东西南北中5所学校的非遗年俗传承。
以敏锐洞察挖掘教育重大典型。组建重大典型报道“尖刀排”,完善重大典型选题策划机制,锻炼采编队伍的新闻业务能力和教育专业判断。瞄准教育强国建设工作重点,发掘推广基层首创经验,向基层找力量、向实践找答案,开设“教改先锋”“教育脊梁”等重大典型报道栏目,推出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天津职教“鲁班工坊”、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系列典型报道,推出陈立群、张桂梅、程风、仲广群等一批典型人物,受访对象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以专业积淀服务教育决策治理。发挥行业媒体优势,紧密围绕教育部中心工作和教育战线迫切需求,构建“理论平台+数据监测+媒体调研”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体系。依托《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和《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等权威期刊的理论平台优势,通过理论专栏、学术论文以及内参报告等多种形式,持续输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利用积累多年的教育行业媒体大数据,汇聚、整合与深度加工优质智库产品,为教育部相关司局量身定制主题智库报告,向地方和学校提供资讯和数据服务。用好媒体视角和优势,将深入基层采访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聚焦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等教育部重点工作开展滚动式调研,形成3批、数十万字的调研报告,为教育决策治理当好参谋。
上线运营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以共情视角解码群众关心关切。秉持“改文风、抵人心”的理念,持续创新语态、贴近受众。倡导讲故事,开设“在一线”“暖心闻”等固定栏目,将教育强国的宏观战略转化为可读、可感、可触的故事,2024年刊发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110余篇。倡导有新风,推出“跟着课本读中国”融媒体报道,以纪行方式成文、记者出镜讲述,图文视频并茂展现,打造走进现场、立德树人的“媒体思政课”。倡导说新话,鼓励记者抢抓现场新闻。全国“两会”消息报道《“我想提一个问题”》聚焦中小学生睡眠问题,获全国政协好新闻一等奖。2025年全国“两会”,《见证:“免费学前教育”定了!》《经济大省,也要挑教育大梁》等报道,用家常话、鲜活话解析教育政策和热点;“国育平”评论《建设教育强国的底气是什么》登顶党媒平台实时热榜,中国记协简报点评“通过话语创新、写法创新和传播创新,把长篇评论写得好看、入脑”。
三、拥抱技术革命时代浪潮,在推进数智化转型上谋新路、增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新要求,意味着践行“四力”必须顺应科技革命趋势,以数智技术赋能主力军挺进主战场。近十年来,中国教育报刊社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实现从 1.0 阶段的数字化转型到 2.0 阶段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正积极谋划推进 3.0 阶段的数智化生态重构,努力以数智技术赋能系统性变革,提升内容生产力、网络传播力、行业服务力、品牌影响力。
以流程变革提升全媒生产一体化效能。“中央编辑部”一体化运转,“中教智融云平台”一体化生产,“中央稿库”一体化分发,报、刊、网、端、微各媒体平台相互借力、相互赋能,实现新闻报道“一次采集、多次生成,一体分发、多元呈现”。这些探索为我们向着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紧扣教育强国宣传要求,报刊社正在探索以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全方位推进管理流程、运营模式、话语体系、媒体形态、平台技术等变革,实现新闻产品全媒体生产、全形态呈现、全渠道传播、全平台评价、全链条反馈。
中教智融云平台。
以内容变革推动融媒精品共生相长。本着“点线面体”协同推进策略,鼓励支持社属各媒体、各项目团队在采编报道中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吸收和创新实践。引入数据抓取分析、智能剪辑、图片自动生成等成熟应用,为内容生产赋能,推出数据新闻、数据报告、短视频新闻、主题榜单等新型内容产品。针对移动社交平台传播需求,积极探索使用AI语音、虚拟数字人等智能化呈现形式。2025年“两会”,利用AI生成视频《100秒,沉浸式领略2025美好教育图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整体播放量近1000万;借助数智技术,策划推出“教育小新看两会·爱问AI答”“两会弹幕说教育”“两会漫话”等一系列新媒体产品,内容与技术之间实现了“1+1>2”的融合效果。
今年两会,利用AI生成视频《100秒,沉浸式领略2025美好教育图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整体播放量近1000万。
以传播变革推动主流声音破圈共振。统筹发展自有平台和利用第三方平台,采取“全渠道+差异化”的传播推广策略,重塑高效化的全媒体传播链。一批优秀作品实现破圈传播,如2023年教师节特别策划《张桂梅给青年教师的一封信》,被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媒体转载,多个话题登上热搜,总流量破2亿。目前,报刊社已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1.5亿的教育全媒体矩阵,2024年总阅读量53亿,“10万+”报道1.8万余篇次。下一步,将努力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用户生态,从第三方平台的“流量借力”到自有平台的“生态构建”,以双轮驱动重塑教育主流媒体传播体系。
新闻永远在现场,媒体践行“四力”永远在路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将永葆“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的初心使命,守政治方向之正,创文风转变之新,强内容生产之力,聚全媒传播之势,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为壮大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贡献教育行业媒体力量。(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范绪锋)
作者: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范绪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