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季春耕正当时, 播撒希望迎丰收。近日,地处梵净山脚下的印江自治县春收、春耕、春种工作已进入繁忙阶段。这几天,印江自治县板溪镇上洞村的和下洞村的“稻耳轮作”基地里,一排排黑木耳菌棒有序排列,三十多名群众穿梭在田垄间有的忙着采摘最后一茬木耳,有的忙着将废菌棒清除
一季春耕正当时, 播撒希望迎丰收。近日,地处梵净山脚下的印江自治县春收、春耕、春种工作已进入繁忙阶段。这几天,印江自治县板溪镇上洞村的和下洞村的“稻耳轮作”基地里,一排排黑木耳菌棒有序排列,三十多名群众穿梭在田垄间有的忙着采摘最后一茬木耳,有的忙着将废菌棒清除田地,为下一步种植发展水稻种植做足准备。不久之后,随着水稻的秧苗的移栽,这里的农田又将变为一片“绿色海洋”。
任廷兵是印江自治县板溪镇上洞村尝到“稻耳轮作”甜头的种植户之一,2024年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14亩发展水稻和黑木耳循环种植,黑木耳和水稻亩总产值已超2万元。这几天,他又组织群众将今年春季最后一轮黑木耳采收后种植水稻。
“这种稻耳轮作模式不仅节约土地,还增加了收入,我是去年5月份插秧,10月份收割稻谷,然后又种植黑木耳,通过稻耳轮作,我的稻谷加上黑木耳亩产值已超2万元,还是这种种植模式好,既增加了我们种植户和务工群众的收入,也稳住了粮食安全,比种一季农作物划算得多。”任廷兵谈到“稻耳轮作”时喜笑颜开。
板溪镇是印江最早探索出“稻耳轮作”模式的乡镇之一。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好机遇,立足“转”字上下足功夫,探索出“稻耳轮作”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全镇种植黑木耳400万棒,实现产值1400万元左右,今年计划种植水稻10500亩。
下一步,板溪镇还将进一步加强机械化耕作和技术保障服务,适时指导农户做好水稻育秧、翻耕溶田、秧移栽等工作,确保水稻丰产丰收。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按照“2+N”产业体系发展布局,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采取“稻耳轮作”模式发展水稻和黑木耳种植。2024年,印江自治县发展“稻耳轮作”3500余亩,产值达1.5亿元。今年该县将在板溪、木黄、合水等乡镇发展食用菌2.25亿棒(万亩),其中“稻耳轮作”4000亩以上,力争实现产量10.5万吨,综合产值10.5亿元。
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智江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