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与皮肤敏感有关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0 17:41 2

摘要:皮肤与胃肠道(GI)系统之间的潜在联系并非新观点。90 年前,即 1930 年,约翰・H・斯托克斯博士和唐纳德・M・皮尔斯伯里博士首次提出了这个已有 90 年历史的概念,他们通过指出皮肤和肠道都受情绪状态影响,将肠道、大脑和皮肤统一起来。从那时起,这两个系统之

皮肤与胃肠道(GI)系统之间的潜在联系并非新观点。90 年前,即 1930 年,约翰・H・斯托克斯博士和唐纳德・M・皮尔斯伯里博士首次提出了这个已有 90 年历史的概念,他们通过指出皮肤和肠道都受情绪状态影响,将肠道、大脑和皮肤统一起来。从那时起,这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谜。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正试图通过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病症来解释这种联系。

IBS 是一种以腹痛或不适以及其他胃肠道症状为特征的病症,例如便秘和腹泻之间的粪便稠度波动。尽管这种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惊人地常见,估计影响全球 12% 至 20% 的人口,但关于其发病机制的很多信息仍有待了解。已知的是,IBS 通常与许多其他肠外症状相关,如膀胱疼痛或尿急,以及慢性疼痛病症,如纤维肌痛和不明原因的慢性瘙痒。

虽然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些研究已经开始出现,但某些皮肤病是否与 IBS 相关仍存在疑问。到目前为止,现有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见解,即 IBS 患者确实更有可能患有某些皮肤病,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和红斑痤疮。通过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疾病和症状,也许对 IBS 的更广泛概念可以进一步阐明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最终治疗方法。

特应性联系

尽管 IBS 的发病机制可能比目前所理解的更为复杂,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特应性和由免疫球蛋白 E(IgE)介导的过敏过程是 IBS 的关键活动。事实上,一些研究表明,当 IgE 水平升高时,IBS 症状的频率也会增加。英国的一项大型研究,对至少五年内的 30,000 份初级保健记录进行了研究,证实与对照组相比,IBS 患者中的特应性病症明显更为常见。这种联系长期以来一直被推测,但现在通过新的研究变得更加清晰。

过敏过程,特别是通过肥大细胞,似乎是 IBS 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回肠末端和结肠的 IBS 患者中,肥大细胞数量增加已被记录。一项研究表明,IBS 患者的固有层肥大细胞计数与自发性 5 - 羟色胺(5-HT)释放增加呈正相关,这增加了肠道蠕动,可能揭示了肥大细胞如何引起 IBS 中看到的症状。

肥大细胞产生许多炎症介质,包括 IgE、细胞因子和组胺。组胺通过与名为 H1R-H4R 的四种不同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这些受体遍布人体,但在肠道中浓度更高。肥大细胞释放的介质也影响肠神经和肠平滑肌功能,这两者都存在于肠道中。肥大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导致胃肠道黏膜变化,如通透性增加。肥大细胞在激活时释放的所有内容都会导致低度炎症,这被认为是 IBS 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特应性病症中,如哮喘、湿疹和过敏性鼻炎,通过紊乱的 TH-2 免疫反应与肠道存在解剖学和免疫学联系。这可能解释了特应性病症如何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如 IBS 相关联。

IBS 与特应性皮肤病

为了进一步了解 IBS 与特应性皮肤病之间的潜在联系,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个理论上相关的皮肤病的新兴证据。

荨麻疹。与 IBS 最相关的特应性病症之一是荨麻疹。一项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与 IBS 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研究结果表明,IBS 的一些相关症状,包括腹胀和排便不尽感,在荨麻疹患者中比在对照组中更常见。此外,有证据表明,随着血清 IgE 水平的升高,慢性荨麻疹患者中 IBS 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p = 0.02)。尽管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尚未完全理解,但这些发现表明 IBS 与荨麻疹之间存在一些引人深思的联系。

特应性皮炎。以前,有研究通过特应性疾病中的免疫失调和微生物组改变支持皮肤 - 肠道 - 肺的联系观点。现在,研究正在进一步推进这些发现,并为这些系统中的特定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支持。

与荨麻疹和 IBS 之间的联系类似,有证据表明特应性皮炎(AD)在 IBS 患者中更常见。AD 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在典型分布中引起复发性炎症病变。研究表明,过敏性湿疹患者中 IBS 的可能性显著更高(3.85 倍)(p = 0.001)。在评估儿童 AD 与 IBS 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些结果。此外,实际上发现患有 AD 的儿童患 IBS 的风险更大。此外,报告有特应性症状(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湿疹和哮喘)的患者被诊断为 IBS 的可能性高 3.20 倍(p = 0.02)。

AD 的发病机制也与荨麻疹的核心过程类似。其中包括在这两种疾病中都发现的 IgE 介导的超敏反应和高反应性 TH2 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将这些疾病联系起来,再次指向通过常见的过敏介导的化学级联在皮肤和肠道之间的潜在机制和联系。

其他皮肤病。虽然与 IBS 相关的皮肤病证据集中在荨麻疹和特应性皮炎上,但还有其他研究表明可能有更多与这种胃肠道疾病相关的病症。

其中一种疾病是玫瑰痤疮。玫瑰痤疮已经在统计学上与其他胃肠道疾病,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显著相关。最近,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将玫瑰痤疮与其他胃肠道疾病如 IBS 以及炎症性肠病显著相关。有趣的是,玫瑰痤疮被认为与其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如湿疹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有可能建立更多的联系,这可能会改变我们对许多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对未来治疗的启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大细胞在 IBS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出现了新的靶向治疗的潜力。针对组胺受体的药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方法。已经有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在使用抗组胺药和色甘酸钠治疗时,腹痛和腹泻症状得到改善。具体而言,肥大细胞稳定剂,如酮替芬,在降低 IBS 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方面取得了成功。

此外,两份病例报告显示 IBS 患者在使用奥马珠单抗(一种 IgE 介质)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对这些药物的积极反应进一步强化了 IBS 与哮喘和荨麻疹具有相似过敏过程的观点,因为奥马珠单抗已被 FDA 批准用于治疗荨麻疹。现在,病例研究表明,患有荨麻疹和 IBS 的患者在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时,腹泻症状以及慢性荨麻疹和哮喘都有所改善。

结论

皮肤 - 肠道轴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被理论化的概念。关于这个主题仍有很多研究要做,但随着对这种联系的支持越来越多,IBS 的发病机制开始被理解为与一些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根源相似。最受支持的观点是荨麻疹和 AD 与 IBS 相关。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在未来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到目前为止,使用 IgE 和肥大细胞介质治疗 IBS 及其相关皮肤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结果。最终,有可能希望开发出更专业的药物,为肠道和皮肤都有症状的患者提供缓解。

资料来源

1.Bowe, W. P., & Logan, A. C. (2011). Acne vulgaris, probiotics and the gut-brain-skin axis - back to the future? Gut Pathogens, 3(1), 1. doi: 10.1186/1757-4749-3-1

2.Egeberg, A., Weinstock, L., Thyssen, E., Gislason, G., & Thyssen, J. (2016). Rosacea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76(1), 100–106. doi: 10.1111/bjd.14930

3.Ekiz, Ö., Balta, I., Özuğuz, P., Şen, B., Rifaioğlu, E., Ekiz, F., … Başar, Ö. (2013).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uritus of undetermined origin.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8(8), 1034–1039. doi: 10.1111/jdv.12251

4.Fabisiak, A., Włodarczyk, J., Fabisiak, N., Storr, M., & Fichna, J. (2017). Targeting Histamine Receptor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Critical Appraisal. 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23(3), 341–348. doi: 10.5056/jnm16203

5.Islamoǧlu, Z. K., Unal, M., & Küçük, A. (2019). Atopic dermatitis in adults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64(5), 355. doi: 10.4103/ijd.ijd_490_18

6.Jones, M. P., Walker, M. M., Ford, A. C., & Talley, N. J. (2014). The overlap of atopy and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mong 23 471 patients in primary care.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40(4), 382–391. doi: 10.1111/apt.12846

7.Misery, L., Duboc, H., Coffin, B., Brenaut, E., Huet, F., & Taieb, C. (2018). Association between two painful and poorly understood conditions: Irritable bowel and sensitive skin syndromes.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23(1), 160–166. doi: 10.1002/ejp.1296

8.Pearson, J. S., Niven, R. M., Meng, J., Atarodi, S., & Whorwell, P. J. (2015). Immunoglobulin E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other target for treatment?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 8(5), 270–277. doi: 10.1177/1756283x15588875

9.Sanders, K. M., Nattkemper, L. A., & Yosipovitch, G. (2016). The gut-itch connection.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5(5), 344–345. doi: 10.1111/exd.12994

10.Shalom, G., Magen, E., Babaev, M., Horev, A., Freud, T., Yakov, G. B., … Cohen, A. (2018). Chronic urticaria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11 271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78(3). doi: 10.1111/bjd.15997

11.Tobin, M. C., Moparty, B., Farhadi, A., Demeo, M. T., Bansal, P. J., & Keshavarzian, A. (2008). Atopic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novel subgroup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allergic manifestations.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100(1), 49–53. doi: 10.1016/s1081-1206(10)60404-8

12.Tsai J, Wang I, Shen T, et al A 8-year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childhood with history of atopic dermatitis.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2018;66:755-761.

13.Unal, M., Kucuk, A., Akyurek, F., & Islamoglu, Z. (2018). Evaluation of frequenc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Journal of Turgut Ozal Medical Center, 1. doi: 10.5455/jtomc.2018.02.026

14. Zhu, T.h., et al. “Epi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s in Atopic Dermatitis: a Skin-Gut-Lung Model Linking Microbiome Alteration and Immune Dysregul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ol. 179, no. 3, Nov. 2018, pp. 570–581., doi:10.1111/bjd.16734.

来源:皮肤科主任吴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