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0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慢生活·国际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长物’主题创作作品巡展”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启幕。本次展览以宣传新时代成渝生活美学、助力双城经济圈内涵建设为目标,结合在地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工艺
2025年4月20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慢生活·国际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长物’主题创作作品巡展”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启幕。本次展览以宣传新时代成渝生活美学、助力双城经济圈内涵建设为目标,结合在地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工艺资源,围绕“手的礼赞”“髹饰智慧”“抟土成器”“在地文创”四个版块进行策展叙述,展现映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双城路径,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渝智慧。
出席本次展览的嘉宾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冬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李琳,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振纪,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犇,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王海燕,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高敏,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支宇,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蔡坤伟,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主任梁永,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党委书记袁耀林,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胡绍中,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肜,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晨,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屈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董虹霞,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谢秩勇,四川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文佳才,四川省美协主席团委员、四川省油画艺委会秘书长、副会长黄润生,长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张鸿翔,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阎现磊,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崇东,刘氏竹编品牌主理人刘海燕,著名陶艺家、火痕文化创始人廖天浪。
“新长物”一词,承袭了晚明文震亨《长物志》中“长物非必需,却是心之所寄”的文人美学传统,在当代语境下,“新长物”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延续东方生活哲学、回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与生态意识的当代表达。此次巡展既是一次对于“长物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系统性再诠释——不仅仅停留在造物层面,更强调一种以人为本、审美为导向的生活方式提案。
展览现场图片
本次展览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教授刘传军主持。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教授致辞,他讲到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之际,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慢生活·国际范:成渝地区‘新长物’主题创作作品巡展”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展现巴蜀生活美学的创新实践。展览以“新长物”为核心概念,通过学术赋能、教育传承和开放协作三大路径,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助力成渝文化从地域符号向现代IP转化。联合28位非遗传承人、16家设计机构,探索“学术+艺术+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传统工艺转型新引擎和文化传播新窗口,助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冬宁致辞,他提到“慢生活·国际范”展览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贯彻《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精神,通过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国际化交流,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充分展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恰逢谷雨节气,万物复苏、文化焕新,此次展览激发了非遗发展的新活力,推动其从“遗产”变为“资产”,助力成渝地区文化繁荣发展。在此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主任李琳,她说到本次展览在谷雨节气盛大开幕,聚焦于成渝双城生活美学与非遗创新,融合了文化、教育与公益资源,展现了传统技艺的时代价值。此次展览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馆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意义深远,开启了校馆合作的新篇章,助力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双城经济圈的文化建设。
项目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教授吴朋波介绍展览,他谈到本次展览以“新长物”为核心,设置四大板块,集中呈现成渝地区30余项传统工艺、125件/套作品,凝聚70余位非遗传承人、艺术家与设计师的智慧。展览融合传统文人精神与当代设计,展现了巴蜀生活美学创新实践。此次巡展将覆盖六省八地,推动传统文化当代表达与区域文化交流。同时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及各参展团队的鼎力支持。
开幕式剪彩
开幕式结束后,“慢生活·国际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长物’主题创作作品巡展”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办公区一楼会议室举行。嘉宾围绕"新长物"的文化创新之路、生活美学实践以及如何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当代文化表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对话。
研讨会现场
展览以“新长物”为主题,以“慢生活·国际范”为宗旨,以“生活美学”为抓手,集结新时代川渝地区优秀造物文化,对成渝双城生活美学样式进行凝练,探讨成渝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展览汇集多元创作形态,以设计语言诠释地域文化意象,凸显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此次巡展不仅深化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地方文化的当代转译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和实践范式。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此次“慢生活·国际范”展览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艺术实践成果展示,更是学校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地方非遗优势,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对话的桥梁,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体现了四川师范大学在推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中的担当与作为。
部分参展作品
“慢生活·国际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长物’主题创作作品巡展”开幕式圆满举行,不仅为成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了全新平台,也彰显了非遗在新时代的活力与价值。此次展览以“新长物”为媒,融合艺术、设计与产业力量,助推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空间焕发新生机。未来,巡展将持续走进更多城市,讲好成渝故事,传递中国智慧,推动双城文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四川广播电视报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