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 月,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昆虫所)叶恭银团队在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ic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ary loss of egg yolk in parasitoid
2025年4 月,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昆虫所)叶恭银团队在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ic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ary loss of egg yolk in parasitoid wasps”的研究论文,揭开了寄生蜂卵黄丢失的基因组演化秘密,不仅涉及“功能相关基因集”的共同消亡、基因组频繁重排的幕后推动,还有寄生策略从外到内的适应性演化等方面。该研究为理解生物性状退化的基因组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案例,并为优化天敌昆虫规模化繁育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卵黄(Yolk)是大多数寄生蜂物种卵和胚胎发育的的主要营养来源。研究表明,并非所有寄生蜂类群中都有yolk的存在,而这种卵黄丢失背后的演化机制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卵黄原蛋白基因Vg是一种编码昆虫卵黄蛋白前体的保守基因,它是影响卵黄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以Vg为表征,团队首先解析了64 种代表性寄生蜂的Vg基因集,发现Vg在不同类群中独立丢失了五次,且均为内寄生蜂类群。进一步分析,发现Vg丢失确实与内寄生策略有密切关联。同时,Vg的受体基因VgR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丢失或功能退化。本研究为理解寄生蜂卵黄丢失的基因组演化特征和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对寄生蜂发育早期的营养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叶恭银团队博士后赵现馨为第一作者,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院叶昕海教授与叶恭银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大学昆虫所杨义博士、袁搏博士、方琦副教授、西郊利物浦大学陈骏博士、宁波市农科院肖山博士等也参与了此项研究。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自然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启动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来源:小尹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