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HER2变异晚期NSCLC诊疗更新要点总结HER2突变晚期NSCLC:上调“德曲妥珠单抗”作为HER2突变晚期NSCLC后线治疗的I级推荐;上调“HER2突变检测”作为I级推荐[1]。
一文聚焦2025年CSCO指南HER2变异晚期NSCLC诊疗最新进展!
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HER2变异晚期NSCLC诊疗更新要点总结HER2突变晚期NSCLC:上调“德曲妥珠单抗”作为HER2突变晚期NSCLC后线治疗的I级推荐;上调“HER2突变检测”作为I级推荐[1]。
HER2过表达晚期NSCLC:新增“HER2免疫组化过表达检测”作为III级推荐;文字说明部分补充了T-DXd用于该亚型后线治疗的研究数据[1]。
2025年4月19日,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正式发布了2025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值得关注的是,德曲妥珠单抗(T-DXd)用于HER2突变晚期NSCLC后线治疗的推荐等级由II级提升为I级,HER2突变检测的推荐等级同步上调至I级,进一步确立了T-DXd在该分子亚型中的核心治疗地位。同时,指南也首次将HER2过表达检测纳入推荐体系,列为III级推荐[1],在文字说明部分提及了支持T-DXd在该亚型人群中的研究证据。此次《CSCO NSCLC诊疗指南》的更新,不仅是对T-DXd临床价值的再次肯定,也体现了国内对不同HER2变异类型精准评估、细化治疗路径的科学态度,为本土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精准、可行的标准和参考。值此契机,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上海市东方医院周斐教授整理并解读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中HER2变异晚期NSCLC诊疗的更新要点,以启迪临床实践。
基于上述研究的突破性成果,T-DXd(5.4mg/kg)获美国、欧盟、日本等获批适用于HER2突变晚期经治NSCLC患者,并获得NCCN、ASCO、ESMO等国际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
为进一步验证T-DXd在HER2突变晚期经治NSCLC中国大陆人群中的适用性,开放标签、单臂、II期DESTINY-Lung05研究进一步探索了T-DXd 5.4mg/kg在≥1线抗肿瘤治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HER2突变晚期NSCLC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独立中心评审(ICR)确认的ORR。2024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4],DESTINY-Lung05研究纳入72例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经治患者,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2线(范围:1-7线)。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9.8个月时,经ICR和研究者(INV)确认的ORR均达58.3%[1例完全缓解(CR)],疾病控制率(DCR)超90%,12个月PFS率为55.1%。这些数据验证了T-DXd在HER2突变晚期NSCLC中国人群中强效的抗肿瘤活性,为其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循证依据。表1. DESTINY-Lung05研究肿瘤缓解数据
图1. DESTINY-Lung05研究靶病灶大小较基线的最佳变化
图2. DESTINY-Lung05研究的PFS数据
在安全性方面,≥3级药物不良反应(TRAE)发生率为51.4%,未出现药物相关死亡报告。最常见(≥5%)≥3级TR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6.4%)、血小板减少症(18.1%)和白细胞减少症(11.1%)和淋巴细胞减少症(6.9%)。经独立间质性肺病(ILD)裁定委员会评估任意级别药物相关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生率为9.7%,其中绝大部分为2级事件。总之,T-DXd在中国HER2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为国内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表2. DESTINY-Lung05研究安全性数据
基于DESTINY-Lung05研究数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于2024年10月9日正式批准了T-DXd用于治疗存在HER2(ERBB2)激活突变且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的适应症,标志着国内HER2突变晚期NSCLC患者正式迈入精准治疗时代。
[1]。T-DXd推荐等级三年“三连跳”(2023年首次列入III级推荐→2024年II级推荐→2025年I级推荐),充分体现了T-DXd在我国HER2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逐步确立了T-DXd在HER2突变NSCLC治疗中的核心地位,未来也有望使更多中国患者从中受益。表3. 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HER2突变晚期NSCLC后线治疗推荐更新同时,随着HER2靶向治疗在NSCLC领域的不断发展,HER2检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指出,对不可手术III期及IV期非鳞NSCLC,可使用组织标本进行HER2突变检测(I级推荐)。这一推荐级别的上调进一步凸显了HER2突变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检测与治疗的协同优化,能够更高效地筛选出潜在获益患者,推动肺癌精准医疗向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期待随着药物可及性提高,HER2突变检测能够帮助更多HER2突变NSCLC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
表4. 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HER2检测推荐更新表5. DESTINY-Lung03研究的肿瘤缓解数据
表6. 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新增HER2过表达NSCLC检测推荐
图3. 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新增HER2过表达晚期NSCLC文字说明
总结与展望
总之,2025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将T-DXd提升为HER2突变晚期NSCLC后线治疗的I级推荐方案,充分肯定了其在该领域的核心地位和价值。这一推荐基于T-DXd在全球及中国本土研究中均展现出优异的疗效与可管可控的安全性,其在多国获批并被多部国内外权威指南列为优先推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同时,指南更是提升HER2突变检测的推荐等级至I级,并首次推荐晚期NSCLC进行HER2过表达检测(III级推荐),反映出CSCO与时俱进,持续优化和完善我国HER2变异人群的精准识别与治疗路径,为国内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导和参考。
展望未来,大型III期DESTINY-Lung04临床研究正在探索T-DXd对比标准治疗在HER2突变晚期NSCLC患者中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期待更多研究成果的公布,T-DXd的获益人群或将进一步拓宽。此外,随着其他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将共同推动HER2变异NSCLC人群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专家简介周 斐
上海市东方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疗指南(2025年)
[2]Li BT, Smit E.F, Goto Y,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HER2-Mutant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6(3):241-251.
[3]Pasi J, Yasushi G, Toshio K,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in patients with HER2-mutant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NSCLC): Final analysis results of DESTINY-Lung02. 2024 ASCO. Abstract 8543.
[4]ChengY,Wu L,FangY, et al.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HER2 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imary analysis from the Phase 2 DESTINY-Lung05 trial. 2024 AACR. Poster CT248.
[5]Mar N, Vredenburgh JJ, Wasser JS. Targeting HER2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2015 Mar;87(3):220-5.
[6]SmitE.F, FelipE, UpretyD, et al.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patients (pts) with HER2-overexpressing (HER2-OE)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cancer (NSCLC): Results from the DESTINY-Lung01 trial. 2022 ESMO. 975P.
[7]Planchard D, Kim HR, Suksombooncharoen T,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Monotherapy in Pretreated HER2-overexpressing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DESTINY-Lung03 Part 1.2024 WCLC. OA16.05.
[8]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Version 3.2025).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