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9日上午11点,在由5名听障人士参与运营的“无声”餐厅里,“小满无声”的老顾客付莎(化名)熟练地指向菜单上的招牌双蛋鸡肉能量碗,与店员相视一笑后落座,整个点餐过程安静而流畅。“我挺喜欢来这里就餐的,没有此起彼伏的点单声和嘈杂的交谈,整个餐厅充满了静谧和温
4月19日上午11点,在由5名听障人士参与运营的“无声”餐厅里,“小满无声”的老顾客付莎(化名)熟练地指向菜单上的招牌双蛋鸡肉能量碗,与店员相视一笑后落座,整个点餐过程安静而流畅。“我挺喜欢来这里就餐的,没有此起彼伏的点单声和嘈杂的交谈,整个餐厅充满了静谧和温情。”
餐厅柜台上的手写提示板。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帮几位听障小伙伴找点事做。”4月19日,四川成都“小满无声”轻食餐厅的创始人关帅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几年前,朋友找到他询问能不能帮忙解决几个听障人士的就业问题。作为餐饮从业者的关帅便尝试以操作流程简便的轻食为切入点,招聘听障人士到店工作。五年过去了,如今“小满无声”运营6家门店,为上百名听障人士提供了就业岗位。“我们希望让听障员工在熟悉的工作环境中重拾自信。”
“听障人士就业的最大障碍在于沟通与融入环境。”关帅表示,虽然社会对于听障群体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但他们在工作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当5人团队中仅有1名听障员工时,即便其他4人满怀善意,他们之间的沟通障碍也可能导致工作协作困难。这种就业环境使听障人士难以长期稳定地工作,甚至可能因无法适应而放弃就业机会。
为了让听障员工能够更高效地协作,关帅团队专门为他们定制了标准化运营体系。将每份餐品的制作流程细化为数十道工序,包括对餐食的制作时间、烤箱时长等都进行精准把控,目前每客单出餐速度大概都会控制在8-12分钟。
听障员工正在制作餐食。受访者供图
“店内会不定期举办活动,通过线上渠道招募想学习手语的网友,组织员工在店内免费教授手语课程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了解听障群体。未来,我们还计划在店内增加包括中央厨房、客服在内的更多类型的岗位,为肢体残障等更多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传递包容、平等的社会关怀。”关帅说, 相信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能有更多残障人士获得就业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正如我们的店名,人生无需太满,小满也是一种圆满。
责编:朱晓娜
主编:张赫
校对:李欣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