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全球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和发病率相近,病死率极高。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在国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第8位,女性居第12位,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6位。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同时具有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前言
目前,全球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和发病率相近,病死率极高。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在国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第8位,女性居第12位,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6位。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同时具有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预后极差1。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兴起和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胰腺癌的诊疗策略正在发生变革,治疗领域也涌现了一些创新疗法,改善疗效的同时丰富了临床的治疗选择。为此,本期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陈汝福教授围绕胰腺癌诊治现状和新进展分享独特的见解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专家简介
陈汝福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副院长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 会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主任、肝胆胰精准诊疗中心主任、胰腺中心主任、GCP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普通外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国名医百强榜胰腺外科Top 10,第七届人民好医生,南粤工匠,第六届”国之名医”创办了广东省最早的胰腺专科,长期致力于肝胆胰肿瘤的规范化诊治,现兼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主委,《中华胰腺病杂志》常务副总编等国际上最早提出联合神经淋巴清扫的胰头癌根治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建立了程序化个体化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三针法” 胰肠吻合等胰腺微创技术,成立华南胰腺微创联盟,在全国300余家医院推广获得国家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等基金16项,在Nat Commun, Lancet Gastroen Hepatol,J Clin Invest等期刊发表论著200余篇,系列成果《胰腺癌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荣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居高不下。请您谈谈目前我国胰腺癌的诊疗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陈汝福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胰腺癌诊疗呈现出“三高和四低”的特点,即发病率高、病死高、复发转移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药物有效率低、5年生存率低2,胰腺癌已成为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疾病。然而,多数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上腹疼痛等12345。目前,抗肿瘤免疫疗法涉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溶瘤病毒、肿瘤疫苗及过继细胞疗法等多种策略。其中,ICIs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及其配体的结合解除免疫抑制状态,逆转效应T细胞功能障碍并重新发挥抗肿瘤效应,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主流策略4。您在肝胆胰疾病诊疗领域造诣深厚,尤其在胰腺癌的鉴别诊断、手术治疗及综合诊疗方面享誉业内,能否请您分享胰腺癌治疗领域的新进展?陈汝福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在手术治疗方面,胰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靶向治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技术在胰腺癌治疗中逐渐普及。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放手术,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0天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倾向匹配评分分析了396例胰腺癌手术病人,微创与开放术式各198例,微创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为30.7个月,而开放手术组仅为20.3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14.8个月和10.7个月,微创手术组更具优势7。胰腺癌对胰内及胰外神经丛的侵犯是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降低了手术的获益,因此对胰腺癌神经侵犯的总结探索对降低患者痛苦与改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团队牵头联合多家国内著名胰腺中心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400余例胰腺癌患者,旨在对比联合扩大神经清扫和未进行神经清扫的疗效。结果显示,在意向治疗人群中,与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进行联合扩大神经清扫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DFS明显延长,在术前CA19-98。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可,纳入了指南,目前该疗法已在全国多数中心推广使用。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胰腺癌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化疗是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化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也给胰腺癌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一项Ⅰb/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toripalimab+GnP(化疗)方案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PDAC的安全性与疗效,结果显示,在72例PADC患者中,中位OS为8.9个月,12个月OS率为31.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33.3%,疾病控制率(DCR)为90.3%9。此外,一项派安普利单抗+安罗替尼+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一线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前瞻性、多中心、单臂II期试验显示,在接受疗效分析的66例患者中,ORR达50.0%, DCR为95.5%,中位PFS为8.8个月,中位OS为13.7个月。在靶向治疗方面,致癌基因KRAS、抑癌基因SMAD4、CDKN2A和TP53被认为是胰腺癌的四大驱动基因,其中KRAS突变尤为重要,胰腺癌中有90%左右发生了KRAS突变,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一项研究报道了首个临床有效的KRASG12D特异性非共价抑制剂——HRS-4642,该药物在体内、体外均显示出对KRASG12D突变癌症的良好疗效10,11。NOTABLE研究结果显示,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胰腺癌患者,OS较对照组延长3,12,这一发现为KRAS野生型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策略。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也报道了胰腺癌病变中重要基因和通路的发现,为胰腺癌的发病机制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为新靶点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在免疫治疗方面,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多种实体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使其在胰腺癌治疗中备受期待。然而,胰腺癌因固有的免疫逃逸特性及高度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导致既往免疫治疗效果欠佳4。需要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克服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胸腺法新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具有较高的免疫增强活性。胸腺法新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分别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改善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抑制13。新版CACA胰腺癌指南已将胸腺法新纳入支持治疗部分,推荐用于改善PC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问题3。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胸腺法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显著,且ORR和疾病稳定率均显著更高(P<0.05)(图1),明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为晚期胰腺癌患者提供了治疗优选方案14。图1. 两组疗效比较
多学科协作与全程管理在胰腺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您在胰腺癌的多学科诊疗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否请您分享一些关于胰腺癌多学科诊疗以及全程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陈汝福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胰腺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提倡组建以外科为主,结合化疗、放疗、内镜、营养、病理等科室的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定期组织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确诊的胰腺癌患者,MDT诊疗有助于胰腺癌分期的精确评估、患者状态的精确把握、手术指征的精确识别,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获得手术治疗机会,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15。研究显示,MDT诊疗可使胰腺癌患者平均确诊时间由29.5天缩减至7.7天,在显著提升诊疗效率的同时,还可减少患者的医疗开支16。此外,胰腺癌的治疗要强调全程管理。全程管理包括通过对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及生物学标志物实现早期诊断;发病后通过多学科手段进行诊断和分期,选取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多个学科相互配合,以多方面地解决胰腺癌为患者带来的问题,以期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预后进行随访评估,及时了解复发、转移、进展情况。通过多学科团队相互协作为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采用全程管理模式,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在胰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中,胸腺法新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胸腺法新可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功能,提高治疗疗效。研究显示,胸腺法新可以减轻介入化疗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此外,还可减轻手术创伤所带来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加快术后细胞因子变化趋势,助力减轻术后炎症介质所致的损伤,为患者在术后康复提供有力保障。胸腺法新已被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2024版)和CACA胰腺癌指南(2025版)纳入胰腺癌支持治疗推荐,指南指出,胰腺癌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法新等。最佳支持治疗应贯穿胰腺癌治疗的始终,尤以终末期患者为主,其目的是减轻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J]. 中国肿瘤临床, 2023, 50(10): 487-496.
2.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 . 早期胰腺癌分子诊断专家共识(2023 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 40(3): 473-477.
3.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 胰腺癌2025版.
4. 贾岚,杨加琦,白雪莉,等. 胰腺癌免疫治疗现状与展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12):1435-1440.
5. Murakawa M, et al. Risk factors for early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who underwent curative resection. World J Surg Oncol. 2023 Aug 24;21(1):263.
6. Wang M, et al.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pancreatoduodenectomy for pancreatic or periampullary tumours: a multicentre, open-label,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1,6(6):438-447.
7. Topal H,et al. Survival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vs open surgery for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JAMA Netw Open,2022,5(12):e2248147.
8. 陈汝福, 钟诚锐, 周泉波. 胰头癌微创手术治疗的现状及展望[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 35(5): 953-957.
9. CHENG K, et al. Spatial interactions of immune cells as potential predictors to efficacy of torip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a phase Ⅰb/Ⅱ trial[J].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4, 9: 321.
10. 王婷,秦毅,徐晓武,等. 2024年胰腺癌研究及诊疗新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 (1): 1-11.
11. ZHOU C C, et al. Anti-tumor efficacy of HRS-4642 and its potential combination with proteasome inhibition in KRAS G12D-mutant cancer[J]. Cancer Cell, 2024, 42(7): 1286-1300.e8.
12. Qin S, et al. Nimotuzumab Plus Gemcitabine for K-Ras Wild-Type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J Clin Oncol. 2023 Nov 20;41(33):5163-5173.
13. 初怡君,张显玉,张有学,庞达,胸腺法新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Aug 2019, Vol 17, No 16:1879-1880.
14. 叶建明,王春丽,黄莉,等.胸腺法新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4(36):72-74.
15. Hansen M F C, Storkholm J H, Hansen C P. The results of pancreatic operation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conference (MDT): a quality improvement study[J]. Int J Surg, 2020, 77: 105-110
16. Gardner T B, et al. Effect of initiating a multidisciplinary care clinic on access and time to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 J Oncol Pract, 2010, 6(6): 288-292.
编辑:Selina
审校:Selina
排版:kenken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
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