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湖南、山东女兵前后进疆,为何结局截然不同?看我明白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22:07 2

摘要:仅就现有的湖南、山东女兵进疆的名册来看,湖南女兵的文化程度要高许多,大部分是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也不在少数,文盲很少,进疆的基本上是学生,年龄也相对较小。

湖南、山东女兵进疆至今,已经七十多年了。

仅就现有的湖南、山东女兵进疆的名册来看,湖南女兵的文化程度要高许多,大部分是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也不在少数,文盲很少,进疆的基本上是学生,年龄也相对较小。

1952年进疆的山东女兵,高中生是凤毛麟角:初中生也不多,大多是高小以下文化程度,文盲不在少数。

特别是1954年进疆的山东女兵,总共6528人,大都是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更低,高小程度的有625人,高小毕业的有1036人,初中程度的有80人,初中毕业的有12人,高中毕业的只有2人,其余均是文盲。

有山东女兵也承认:“我们这批山东女兵大都没文化,来了后,一边补文化、学生字,一边劳动,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儿。”山东是革命老区,来的基本上都是农村妇女;湖南来的仍主要是学生。

女兵的文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进疆后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较高的湖南女兵,从事教师、医生、科研、艺术的人比较多,当干部的也比较多。

而山东女兵奋战在农业第一线的比较多,当劳动模范的比较多,通过当劳动模范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主要是山东女兵。

从另一个角度讲,文化程度较高的湖南女兵,家庭成分也都比较高。

新中国诞生后,家庭出身不好的人,不仅是政治上的“侏儒”,被打入了另册,而且会无端遭人歧视或攻击尤其是在阶级斗争严重的时候。

因而,许多成份不好的湖南女兵进疆,有逃避阶级斗争,寻找个人出路的想法。

因文化程度较高,却出身不好,湖南女兵进疆后“接受教育较快,教育一月后即分配了工作”,而“山东来的因多系农村妇女,因她们来的原先带队的工作人员,动员她们进工厂,学技术的,并说还允许她们三年后自由回家来后却不然,因而抵触情绪很大。

也因为出身好,文化程度低,山东女兵遇到不顺心的事,抵触情绪大,又无法排遣,所以进疆初期,山东女兵得癔病的现象比较严重。

因为湖南女兵来自伟人的家乡,又和新疆第一代领导人王震、陶峙岳是老乡,因而得到王震、陶峙岳的关心比较多,从许多湘女的回忆录里,经常可以看到她们与王震、陶峙岳拉家常,甚至到他们家里美餐一顿的回忆。

从婚姻来看,湖南学生兵进疆是从1950年开始,主要是解决驻疆部队团-级干部的婚姻问题,以后则陆续解决营、连、排干部的。

山东女兵进疆晚于湖南女兵,因此,她们结婚的对象则是更低一级的官兵和战士,到1954年最后一批山东女兵进疆时,则主要解决部队大龄战士的婚姻。

1954年前进疆的女性,主要是湖南、山东两大批参军妇女,因为诸多因素,在一些地方,两批女兵产生了一些摩擦和矛盾。

《农七师五三年妇女工作简结》这样记载道:“部队有两大批参军妇女。一是山东来的,一是湖南来的,这两批妇女是不够团结的,互相看不起讽刺打击,如75团生产队湖南女同志与山东女同志不愿意在一块工作,山东称湖南为'辣椒皮’,湖南则反称山东为'大葱’。”

随着了解的加深和共同的命运,地域的藩篱,文化的隔阂而导致出的摩擦和矛盾,经过时间的涤荡也就消失了,特别是以后内地人员越来越多地融入新疆兵团这个大家庭里,许多异质的东西已不着痕迹,沉淀出更多的共同东西。

无论是文化程度较高的湖南女兵,还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山东女兵对子女的文化教育都非常重视,毕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因此,恢复高考后,这些女兵的孩子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恢复高考后的头几批大学生,很多家庭甚至出几个大学生。

因而,兵团的很多领导曾骄傲地说,兵团出中国最好的瓜果棉花,还出大学生!

女兵与丈夫的年龄一般相差十几岁,少者几岁,多者二十几岁。

她们的丈夫在战争年代出入死,浑身是伤;和平年代,又用凡身肉胎出死力地开荒垦地、兴修水利、劈山筑路;特殊年代中大都遭到非人的摧残折磨,任他是铜墙铁壁、钢铁之躯,也经受不了如此多的磨难。

因此,加上原本就有的年龄差距,还有性别的差异,女兵的丈夫大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中年丧偶的女兵,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

尽管女兵的晚年有儿女陪伴,但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女兵结婚的时候,嫁的丈夫“爷不像爷,爹不像爹”,而且结婚后,夫妻都忙于各自的工作,聚少离多,老了却无人相伴,只留下女兵过着孤寂的晚年。

几十年的进疆岁月,已掠走了曾经映山红、荷花般娇媚的湖南、山东姑娘的容颜,当年的杨柳细腰已不再婀娜挺拔,昔日如瀑飘扬的青丝已蓦然变为华发银霜,只是,女兵们的根在大漠中扎得更深,似红柳,更似胡杨。

湖南女兵以知识改变命运,山东女兵以汗水浇筑边疆。她们是时代的缩影,更是女性的史诗——在政治与荒原的双重夹缝中,她们既是被选择的“棋子”,也是主动破局的“棋手”。如今,兵团棉田里的白发身影,仍无声诉说着:所谓“奉献”,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一代人的青春、婚姻与孤独。致敬这些被历史遗忘的“母亲”!

文/姚勇

来源:修为之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