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偏安一隅的老字号,往往在“守城”与“攻城”之间徘徊。随着消费客群的固化,影响力逐渐下降,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攻城”成了必然,这也是老字号“焕新”的第一步,尝试新模式,拓展新区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七饭
“攻城”:需求为导,拓展多元门店模型
偏安一隅的老字号,往往在“守城”与“攻城”之间徘徊。随着消费客群的固化,影响力逐渐下降,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攻城”成了必然,这也是老字号“焕新”的第一步,尝试新模式,拓展新区域。
这样的困境也是陶陶居曾遇到过的,千禧年之后,陶陶居日渐式微,品牌影响力不复从前。
“攻城”第一步,消费需求为导向,拓展多元门店模型。
2015年7月,食尚国味集团创始人尹江波拿下了“陶陶居”的品牌经营权。变革开启,同年8月,陶陶居走出西关,开启了商场店模式的探索。此时,购物中心的高流量正被越来越多餐饮人认知、重视。
随后陶陶居开启了多门店模型的探索,街铺店、商务店、宴会店,为不同客群提供不同的服务。门店模型的打造前提是对消费需求的清晰把握。
随餐饮进程不断升级的陶陶居,已经进化到了4.0版本。“新鲜食材,现场制作”八个字放在门头显眼位置,茶点厨房变成了明档,消费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经典的大虾饺、叉烧包是如何制作的,生动演绎着“现场制作”四个字。
整体门店环境也更简洁,更国际化,更具设计感,尹江波想借此表达的是,“一提到老字号的时候,总是会先想到他们是古老、落后、陈旧的。但实际上引领全球时尚的大牌大多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老字号。”
2024年年底,尹江波还宣布,陶陶居将继续探索新的门店模型,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新需求,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与消费需求更契合的门店新模型,带来了资源的更高效利用,也覆盖了不同的消费客群。无独有偶,北京老字号品牌紫光园也在“攻城”第一步选择了丰富门店模型。
烤鸭、面馆、青年小馆、清真北京小吃,店名不同的后缀注明了不同的产品体系与门店模型,它们或开在社区,社区居民们提供熟食、主食,或开在写字楼或地铁站,为白领提供便捷、高性价比的午餐,不同的客群都能找到匹配的门店。
“攻城”第二步,以文化为载体,进行新区域的拓展。
在当地市场颇有影响力的老字号,拓展到新区域,寻找更多市场增量时,如何顺利“破冰”,打开当地市场?
陶陶居的杀手锏是“文化”,文化既内容,也是传播主体。
2019年11月,陶陶居上海首店在新天地开业,一天排位2886号,至少排队3小时。
2021年11月,陶陶居北京首店在三里屯开业,开业一个月内,一直是排队爆满的状态。
2023年1月份,西南首店在成都太古里开业,依旧大排长队。
越来越多的陶陶居在全国落地,在彼时“网红”一词尚未是贬义,仍是高流量、高热度的代表。
这一过程中,尹江波并不将陶陶居视为一个简单的“网红品牌”。他认为,陶陶居之所以能够持续火爆,是因为每到一个城市,所带去的是包括语言、美食、建筑、文化、生活方式等整体的广府饮食文化。
上海首店是新天地一3层别墅,将西关的惬意和风情都浓缩于此处。北京首店满是岭南风味,绿色吊灯、木雕窗格与热茶,满是老广烟火气。成都首店,满是满洲窗、趟栊门等广府岭南装饰元素,广州复刻定制完后再运到成都。
充满文化属性的“破局”门店,加上高举高打的选址,让新店能在新城一炮而红。文化属性的融入给了消费者可打卡的内容,拥有了传播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消费体验更加丰富。消费者不光在吃一餐,更在体验一种饮食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的融入让众多餐饮品牌“师出有名”,拥有丰富品牌资产的老字号更是优势巨大,在拓展新城时,往往是文化同行。像老字号苏式面馆松鹤楼,门店数已经突破100家,漂洋过海,还将门店开到了伦敦的泰晤士河畔。
走进任何一家松鹤楼,你都能感受到江南风情,感受到苏式慢生活,“干挑、重面、轻面、过桥……”,苏州人吃面的“暗语”写在墙上;卤鸭、焖肉、虾仁,多种多样的浇头,展现苏州饮食的精细。
从“守”到“攻”,是品牌姿态的改变。老字号正以更主动的方式,应对时代变局,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不断变化,以文化为输出,不断拓城,寻找增量。
守正:坚守品质根基,放大老字号优势
新门店或是新区域,带来的是消费客群的拓展,文化属性的输出,带来的是流量高峰。打开新局面后,如何承接,是老字号“焕新”的第二步。
陶陶居的答案是品质,且用了最“笨”的方式来保证品质——“整体输出”。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陶陶居90%的员工都是从广州派遣的,北京门店,也只招了4个新员工。虽然人力成本大大增加,对出品稳定性却有着更多益处。
陶陶居很多主要食材都是从广州运达,极大程度上保持了出品的一致。以烧鹅为例,一定是7.5斤左右的清远黑棕鹅,且需是鲜鹅,每日清晨送到店内。广州门店可以清晨送到门店,外省则需要每日冷鲜专运,大大增加了食材运输难度及成本。
尊重技术,敬畏手艺,是尹江波常说的一句话,他一再地提到,陶陶居不会实行中央厨房标准化,“永远不可能去做‘到店加热’的菜品,我们无法实行标准化。”
“陶陶居的核心是现场手工制作,传承的就是传统手工茶点、粤菜,把这点放弃了,这个品牌就会衰落。因此无论陶陶居开多少家门店,永远都坚持现场手工制作。”
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对品质的坚守成了老字号“焕新”的第二步,守正永远在创新之前,这也是老字号发展的根基。
前文提到的快速拓展的松鹤楼,总经理潘培权曾提到,对于老字号餐饮品牌来说,这是一个“好”时代,也是一个“坏”时代。
“好”在经济的崛起不仅刺激了餐饮消费市场,还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坏”在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传统品牌的要求日益苛刻。
守正,坚守品质成了对这一苛刻要求的积极回应。苏式红汤面中的一滴香油要用到猪板油、香菜、小洋葱、大蒜子、京葱、姜、葱、茴香等10种配料制作,苏式面的“灵魂”面汤除了加入猪大骨、鸡架、鳝骨外,特意加入了螺蛳、鲫鱼、老母鸡、老鸭等八种鲜味食材熬煮。
一碗苏式面中藏着传承百年的“食材密码”,也让松鹤楼在众多粉面品类中有了差异化的产品壁垒。
全聚德总经理周延龙也提到,“守正创新”不仅是品牌发展的方向,更是面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必然选择。守住的是品质、匠心与文化底蕴,创新的是产品、服务与传播方式。
当前的消费环境,消费者不再简单地寻求性价比,而是寻求质价比,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穿越多个餐饮周期的老字号们,有着众多历经市场考验的“品质秘诀”。对品质的不懈坚持,才能将品牌沉淀彻底转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拓新:新品、新客、新渠道,获得新增量
又到清明节,江浙一带又开启了青团热,最热闹的当属上海,大虾鲜肉、素肉松花生酱、鲜笋烤麸、椰香紫薯……各种新口味频出,卷得最厉害的,当属老字号们。各家老字号的点心师傅,想破了脑袋,在时令点心上玩点新花样。
这感觉就像看似呆板的老学究,突然跳起了街舞,玩起了短视频。这种反差感也是获得“传播能量”的关键点。老字号的新,从新品创作带来的传播开启,以新形态面对消费者。
新品引发的高流量传播,也是陶陶居一直在坚持的。尹江波曾提到,“新媒体时代,每个年轻人都是一个自媒体。”
因此,陶陶居的产品创新,坚持“颜值”与口味并存,回应这个颜值为王的时代。如春日新品手工苹果金柚包,惟妙惟肖的形象让人误以为是真苹果,柚子肉、咸蛋黄的酸甜内馅,让这颗春日手作苹果,酸甜可口,一口流沙。
这是一款具有流量思维的创新之作,高颜值,可传播,又有几分广州早茶经典之作的影子,新与旧的结合恰到好处。
产品是内容,也是传播主体。陶陶居每次应季推出的点心,常常在抖音上引发打卡热潮,也在售卖团购券的直播间里被热捧。
线上渠道正给品牌增量空间,正突破了地域限制,靠一个视频便能建立连接。更为重要的是消费客群的高度重合,陶陶居发现,购买抖音团购券的客群与他们的目标客群高度重合,是20岁到40岁的年轻消费群体。
紫光园集团总裁刘政也提到,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的算法给餐饮商家挖掘出优质经营者,这是最至关重要的,把优质经营者推送给喜爱的顾客;也可以通过抖音平台,加大了数据化升级以及数据的抓取,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优势,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三者叠加量身定做,发挥企业最大的潜力。
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开启新渠道的尝试,如用短视频更生动地展示新品,讲述品牌故事,或是以团购,寻找本地生活的增量。
今年,陶陶居还与抖音团购展开了更多的合作,参与了平台推出的 “烟火广州x心动老字号” 项目。项目给老字号商家提供了特别的扶持资源,助力这些老字号企业创新商品品类、提升运营能力,获得生意增长。
线上门店是一个体验场,用文化、品质与服务给消费者更完善的体验,在线上渠道,是传播场,突破地域限制,将品牌内容更大范围的传播,也是联结场,通过新形势,与年轻客群链接,突破消费客群固化的困境。
尹江波掌舵时悄然转身的陶陶居,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这个“餐饮流量时代”,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新客群。传承不断,丰富的品牌积淀,包括烹饪技法的传承等正不断被挖掘,被传播,守正永远放在创新之前。
结语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门店模型探索,以文化为载体的新区域拓展,是老字号焕新的第一步,也是一种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当前的餐饮环境,与时代同频。
这之后便是品质的坚守,让岁月磨砺出的烹饪技术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最后通过不断拓新,以新品赢得更多关注,在新渠道用新内容不断“联结”消费新客群,品牌有了更多的增长动能。
曾经门庭若市的老字号,如今面临共有的生存困境,亏损、闭店、退市……尚未找到转型路径的老字号,想要将老字号的金字招牌转化为更多的品牌势能,成为新的“消费引擎”,陶陶居等老字号的“焕新”方法,或许值得借鉴。
来源:地方美食大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