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某位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引起了很多网络争议,其原话是:“前两天我到安徽、河南看麦子,基层农技人员跟我讲,今年的小麦有四个最,底墒最足、出苗最好、缺苗最少、植株最壮,应该是整整齐齐、浓绿浓绿的颜色,特别正,所以说呢,丰收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
近日,某位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引起了很多网络争议,其原话是:“前两天我到安徽、河南看麦子,基层农技人员跟我讲,今年的小麦有四个最,底墒最足、出苗最好、缺苗最少、植株最壮,应该是整整齐齐、浓绿浓绿的颜色,特别正,所以说呢,丰收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
作为一名看过很多稿子的人,看到这个讲话的第一感觉就觉得“说得很好”,不管有没有贴切实际,总归是能给人一种平实无华而又干货满满的感觉,文笔不错,算得上是新闻发布会上的典范文章。
但是,却不知道这些话是讲话人的亲身感受,还是事先准备好的新闻稿。文笔虽然不错,但是讲的内容却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毕竟,在描述事实的时候,如果拿不出数字来,那么最好还是去实地调查一下。
视频出来以后,很多网友更是认为这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完全就是“瞎扯淡”。毕竟,今年的天气可真是有点反常,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持续干旱的灾情。
从数据上来看,根据中央气象台4月20日08时发布的10里面土壤墒情显示,在河南、安徽、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重度缺墒。什么叫做缺墒?墒的含义就是指作物生长的湿度,通俗来讲就是土壤湿度。
在重度缺墒时,其土壤中的湿度小于40%,土壤的含水率小于5%,整个土壤也会呈现出灰白色的原土色,不浇水造墒根本就没有办法播种,而且播种之后还要即使补水抗旱,农作物才能够顺利生长,否则就会死亡。
同时,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图显示,冬小麦主产省一、二类苗比例达到了92.7%,其中河南、山东、安徽、陕西一类苗比例超过5成。河南的一类苗达到52.9%,二类苗达到40.7%,安徽的一类苗达到50.7%,二类苗达到40.6%。一类苗也就是壮苗,生长良好,颜色一般是深绿或正常的绿色;二类苗颜色较淡。
而这个数字在2024年4月11日,河南省一类苗是75.5%,二类苗20.5%,三类苗4%,安徽省一类苗是73.6%,二类苗是22.2%,三类苗是4.2%。
确实,从数据分析结果上来看,比不上去年的,至少是达不到“最”的这个程度。
从实际感受上来看,特别是很多河南等地的网友,很多在视频发出以后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展现的麦地,要么是枯黄无力,要么是上面看着绿,下面的叶子已经提前干枯,要么就是长得很矮,在缺水的条件下提前抽穗,很少看得见“浓绿浓绿”的景象。
很多网友表示,该做的措施已经全部做完了,地里面的水都已经浇了三次了,如果再不下雨,只有面对颗粒无收的情况。
有水浇的地方还好,花点油费、电费可以抢救一下,更可怕的是有的地方本身就缺水,麦地旁边的水沟都已经杂草丛生,一滴水都见不到,机井里面更是空空如也,地里的麦子如果着火都能一下子燃起来。一些当地的农户为了提前止损,甚至打起了青苗的主意,提前收割做青储。
很多网友说,这个就是在满嘴跑火车,旱情看不到,全是自己在办公室编。
4月18日,河南省下达了5000万紧急资金,支持各地迅速开展抗旱浇麦、保粮稳产工作。为了提高效率,还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当天全部下达给了地方。不过,如果没有一场及时雨,浇水的成效也不一定能够见得有多好。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的生产核心区,其粮食的产量占了全国的大约十分之一,特别是小麦,占了全国小麦总产的四分之一。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任何情况下不能丢也不会丢。在如今的旱情之下,只希望决策者能够多到田野里面走一走,看一看“实景”而不是“盆景”,脚上沾点泥、手上沾点土,而不是在办公室,否则影响了决策,到时候悔之晚矣。
来源: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