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我也跟我们的客人用咖啡风味去交流,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认可:风味描述是连接咖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之一。
柑橘皮与浓缩咖啡
第一步,理解风味描述的作用是什么?
曾经,我也跟我们的客人用咖啡风味去交流,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认可:风味描述是连接咖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之一。
但是,精品咖啡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日常型咖啡还未能普及咖啡基础知识,精品咖啡已经走到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杯精品咖啡都似乎在讲述一个独特的故事。
而日常型咖啡还在讨论9.9元一杯的咖啡中,其咖啡豆成本占了几成。
提到风味描述,我们往往会被告知,它们是一系列水果、坚果乃至花卉的名字。
提到风味描述,我们往往会被告知,它们是一系列水果、坚果乃至花卉的名字。
那风味描述的作用是什么?
风味描述的本质是一种交流语言,当人类试图捕捉并传达咖啡那瞬息万变的香气与口感时,它的作用在于:
将复杂多变的咖啡体验转化为人们日常熟悉的食物语言,并便于理解与传播。
比如柑橘,这个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水果,其酸甜交织、多汁可口的特质,常被借用来形容某些咖啡的微妙风味。
为什么说微妙?
因为当你去喝一杯真实的咖啡时,真正的柑橘味道在咖啡中往往难以具体获得,只能去捕捉,它更像是一种抽象的酸甜感,而非直接复制粘贴柑橘的味道。
当你去喝一杯真实的咖啡时,真正的柑橘味道在咖啡中往往难以具体获得
所以,当你下次点咖啡的时候,咖啡师用“隐约的柠檬香”来形容一款咖啡豆时,你得知道它关联的是咖啡轻盈明亮的酸质。
如果咖啡师用“持久的焦糖甜”来描绘一款深度烘焙的咖啡,那么它的描述关联的是咖啡甜感。
当然啦,这些描述虽不绝对精准,却能激发共鸣,拉近彼此的距离。
这些描述虽不绝对精准,却能激发共鸣,拉近彼此的距离。
风味,不仅仅是为了味蕾服务
但是风味,不仅仅是为了味蕾服务,它更应该是味蕾的补充。
举个很通俗易懂的例子,我们挑选苹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拿起苹果去闻它的香气,但我们不会因为它拥有迷人的香气,就能原谅苹果又酸又涩的味道、干瘪少水分的口感等。
同理,如果你认可咖啡本身就是种水果,那么,对咖啡豆而言,风味之外的深度探索同样重要。
如果我们过分沉迷于这些风味标签,咖啡生豆源头的负责人就会为我们创造具象化的风味。
没有人不为自己轻而易举就能喝出咖啡中的风味而沾沾自喜。
正如《天后》中所唱的,“你要的不是我,只是一种虚荣,有人疼才显得多么出众”。
翻译成咖啡人的话就是,喝得出各种复杂的咖啡风味,才显得自己多么出众。
翻译成咖啡人的话就是,喝得出各种复杂的咖啡风味,才显得自己多么出众。
真的吗?我不信!
关注咖啡风味没有错,因为风味解锁着咖啡的无限可能。
但我们不能只关注风味。
那样做的话,就会把咖啡豆框定在某种具象风味上的“水果、花香、糖果”等。
也会忽略掉咖啡豆本身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每一颗咖啡豆,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生长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经历着从种子到果实的奇妙旅程。
这其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咖啡的独特风味。
每一颗咖啡豆,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因此,当我们谈论咖啡时,不妨将视角拓宽,不再仅仅局限于风味描述。
多去了解咖啡豆的品种、产地、处理方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咖啡的“身份标签”,它们比任何单一的风味描述都要复杂且多维。
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咖啡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现在呢?
我很多时候会自我说服:咖啡的世界,是多元且包容的。
但我却不知道多元的边界在哪里?包容是要包容所有?
但我却不知道多元的边界在哪里?包容是要包容所有?
可能因为这样,我在挑选咖啡豆的时候,也会迷惘,也会纠结。
但中国人在任何事物的学习上有个很好的态度,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箴言刻在了基因里。
所以,何以解忧,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如何超越风味,寻找咖啡的真谛?
忘记了在哪里看到这句话:风味描述,说到底,是一种统计学上的共识,它依赖于品鉴者的感官经验与专业知识。
当多数人达成共识时,某种风味便得以确立。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对同一款咖啡的感受都会完全一致。
正如每一种咖啡都有着独特的风味,那么对应地,每一个人也有着对咖啡的独特品味。
不管是喜欢精品咖啡,还是喜欢日常咖啡,我们确实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鼓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感受,去勇敢地选择那份属于自己的咖啡味道。
但话又说回来,回到咖啡豆本身,它既不是单一的水果(虽然我们很爱把咖啡比作一种水果),也不是任何具象风味的简单复制,而是融合了产地特色、处理方式、烘焙技术等多元因素的复杂综合体。
咖啡不是任何具象风味的简单复制,而是融合了产地特色、处理方式、烘焙技术等多元因素的复杂综合体。
在追求风味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会超越这些表面的描述,深入咖啡的本质。
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
你要是把风味当圣旨一样供着,那还不如别学习咖啡品鉴!
当然,这不是让你不去了解咖啡品鉴,而是告诉你,学习咖啡品鉴的时候得带上脑子,得有自己的判断力。
愿意学习咖啡知识是好事,但可千万别成了咖啡知识的奴隶哦!
要保持独立思考,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咖啡品鉴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毕竟,风味轮上的风味也是人总结出来的,难免会有疏漏或者过时的地方。
学咖啡品鉴要聪明地学,别傻乎乎地全盘接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咖啡的风味世界里畅通无阻,而非被那些繁复的风味描述所牵制住。
最后,祝你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咖啡之味。
来源:小鱼美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