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神仙记:药王孙思邈与白水院童子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1 06:41 2

摘要: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他精通诸子百家之说,尤其擅长谈论老子和庄周的思想。北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年少的孙思邈,对他感到十分惊异,说:“这是个圣童啊,只是才器宏大,恐怕难以被常人所用。”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他精通诸子百家之说,尤其擅长谈论老子和庄周的思想。北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年少的孙思邈,对他感到十分惊异,说:“这是个圣童啊,只是才器宏大,恐怕难以被常人所用。”

等到孙思邈长大,便隐居在太白山。隋文帝杨坚辅政的时候,以国子博士的职位征召他,孙思邈没有接受任命。他私下对人说:“五十年后会有圣人出现,我才会去辅佐他。”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年,征召孙思邈到京城,那时他已经年老,但听力和视力都还很敏锐。唐太宗感叹道:“这是有道之人啊。”想让他在朝中为官,孙思邈没有接受。

显庆年间,唐高宗又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的官职,孙思邈坚决推辞。上元元年,孙思邈称病返回山中,唐高宗赏赐给他良马,并把鄱阳公主的采邑官署借给他居住。

孙思邈对于阴阳学说、天文历法推算以及医药学,无一不精,孟诜、卢照邻等名人都拜他为师。

卢照邻患有严重的疾病,难以治愈,他便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能治愈疾病,这其中的道理是怎样的呢?”

孙思邈回答说:“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寒冷和暑热交替出现,阴阳调和就形成雨,阴阳激奋就成为风,凝结就化为雪霜,舒张就成为虹霓,这是自然界的常规现象。

“人的四肢和五脏,有醒有睡,呼吸吐纳,气血运行形成荣卫之气,表现为气色,发出为声音,这是人体的常规现象。

“人体的阳气表现为外在的形体,阴气蕴含内在的精华,这和自然界的规律相同。一旦失调,就会发热,阴阳不通就会生寒,气血郁结就会形成瘤赘,肌肉溃烂就成为痈疽,气血奔腾就会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身体枯槁,这些都会表现在面容上,反映在形体上。

“自然界也是如此: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失常,彗星飞流而过,这是自然界的危险征兆;寒暑季节不正常,这就如同人体的阴阳失调发热或不通生寒;石头耸立、土地隆起,就像是人体长出瘤赘;山崩地陷,就像是人体生了痈疽;狂风暴雨,就如同人体气喘乏力;河流干涸,就如同人体气血枯竭身体枯槁。

“高明的医生用药物和砭石来疏导救治;圣明的君主用至高的道德来调和,辅以人事措施。所以人体有可以治愈的疾病,自然界有可以挽救的灾祸。”

卢照邻又问:“那人事方面该怎么做呢?”

孙思邈说:“心是人的君主,君主崇尚恭谨,所以心要细小。《诗经》中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心要细小。胆是人的将领,以果敢决断为要务,所以胆要大。《诗经》中说‘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说的就是胆要大。

“有仁德的人沉静,就像大地的形象,所以行为要方正,《左传》中说‘不为利益而违背道义,不为正义而感到愧疚’,说的就是行为要方正。有智慧的人灵动,就像上天的形象,所以处事要圆通。《易经》中说‘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说的就是处事要圆通。”

卢照邻又询问养生的要点,孙思邈回答说:“自然界有盈亏变化,人也有困顿和危难,不自我谨慎,就无法度过。所以养生一定要先知道自我谨慎。谨慎以敬畏为根本,所以读书人没有敬畏之心就会忽视仁义,农民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荒废农事,工匠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轻视规矩,商人没有敬畏之心就无法使货物增殖,子女没有敬畏之心就会忘记孝道,父亲没有敬畏之心就会废弃慈爱,臣子没有敬畏之心就无法建立功勋,君主没有敬畏之心就无法治理乱世。

“因此,最上等的是敬畏道,其次是敬畏上天,再其次是敬畏万物,然后是敬畏他人,最后是敬畏自身。为自身担忧的人不会被他人拘束,敬畏自己的人不会被别人控制,在小事上谨慎的人不会惧怕大事,在近处警戒的人不会侮辱远方的人。明白这些,那么人事方面就完备了。”

当初,魏徵等人编纂齐、梁、周、隋等五个朝代的史书,多次向孙思邈咨询遗漏的史事,所以他的传记最为详尽。

永淳初年,孙思邈去世,享年一百多岁,他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陪葬冥器,祭祀时不用牲畜。

孙处约曾经带着几个儿子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看了他几个儿子便预言:“孙俊最先显达,孙侑晚年富贵,孙佺会因掌握兵权而遭遇灾祸。”后来这些预言都应验了。

太子詹事卢齐卿年少的时候,孙思邈对他说:“五十年后你会担任一方长官,我的孙子会成为你的下属,希望你能自爱。”当时孙思邈的孙子孙溥还没有出生,等到孙溥担任萧县县丞时,卢齐卿担任徐州刺史。

又据《太平广记》记载:孙思邈在永淳元年去世。他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不陪葬冥器,祭祀时不用牲畜。过了一个多月,他的容貌没有改变。人们抬起他的尸体入棺时,发现衣服里空空如也,当时的人都对此感到惊异。

孙思邈亲自注释过《老子》《庄子》,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福禄论》三十卷、《摄生真箓》《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开元年间,又有人看见孙思邈隐居在终南山,与道宣律师交往密切,常常互相往来请教教义宗旨。

当时发生大旱,西域的僧人请求在昆明池设坛祈雨,皇帝下诏让有关部门准备香烛。经过七天,昆明池的水位下降了好几尺。

忽然有一位老人在夜里拜访宣律师求救,说:“我是昆明池的龙。长久没有下雨,并非我的缘故,是西域的僧人想拿我的脑浆做药,欺骗天子说能祈雨,我的性命危在旦夕。恳请和尚用法力救护我。”

宣律师推辞说:“我只是遵守戒律而已,你可以去求孙先生。”

龙王于是找到孙思邈,孙思邈对他说:“我知道昆明龙宫有三十首仙方,如果能给我看,我就救你。”

龙王说:“这些仙方上帝不许随意传播,现在情况危急,我也顾不上吝惜了。”不一会儿,老人捧着仙方来献给他。

孙思邈说:“你只管回去,不用担心西域僧人。”从这以后,昆明池的水忽然上涨,几天之后就溢出了岸边,西域僧人又羞愧又愤怒,最终死去。

又曾经有神仙降临,对孙思邈说:“你所著的《千金方》,济世救人的功劳已经很大了。但你用动物的生命做药材,伤害的生灵也很多。你必定只能成为尸解之仙,无法白日飞升成仙。从前真人桓闿对陶贞白说过类似的话,这你本来就知道。”

从那以后,孙思邈采用草木药材,来代替虻虫、水蛭等动物药材,撰写了《千金方翼》三十篇。每篇都有一首龙宫仙方,流传于世。

后来,到了唐玄宗为躲避羯胡之乱,西行前往蜀地。到了蜀地之后,唐玄宗梦到一位胡须和鬓发全白的老人,穿着黄色短衣,在他面前行再拜之礼,然后上奏说:“我是孙思邈,在峨嵋山隐居多年了。如今听说陛下驾临成都,所以前来拜见。”

唐玄宗说:“我很早就熟知先生的大名了。如今先生不远而来,是有什么请求吗?”

孙思邈回答说:“我隐居在云雾山泉之间,喜欢服用金石丹药,听说这里出产雄黄,希望陛下赐给我八十两。如果能满足我的请求,希望陛下派使者送到峨嵋山。”

唐玄宗答应了他,然后从梦中惊醒。他立即下诏让寺臣陈忠盛带着八十两雄黄,前往峨嵋山赏赐给孙思邈。

陈忠盛接受诏令后,进入峨嵋山,来到屏风岭,看见一位容貌非常俊朗古朴的老人,穿着黄色短衣,站在岭上。

老人对陈忠盛说:“你不是天子的使者吗?我就是孙思邈。”

陈忠盛说:“皇上命令我把雄黄赐给先生。”

老人弯着腰接受了。接着说:“我承蒙天子赐给雄黄,现在有表章致谢,只是我住在山里没有笔墨,烦请使者用笔墨抄写后呈进给皇上。”

陈忠盛立即叫来官吏拿着木牍和毛笔。老人指着一块石头说:“表章原文在这块石头上,你可以抄录下来。”陈忠盛看那块石头,果然有一百多个朱红色的字,确实是表章原文。于是他誊写那些字,写完之后,再看那位老人和石头,都消失不见了。

于是陈忠盛把这件事详细地报告给唐玄宗,唐玄宗于是问陈忠盛,老人的容貌是否和他梦中的一样,陈忠盛回答说完全一样,唐玄宗因此对这件事更加感到惊奇。从那以后,孙思邈时而隐居,时而出现。

咸通末年,山下有一户百姓家,有个十多岁的孩子,不吃荤腥,他的父母因为他喜欢行善,就让他到白水僧院做童子。

忽然有一位自称孙处士的游客,在寺院里四处游览完毕后,从袖子里拿出汤药粉末交给童子,说:“你按照煎茶的方法为我煎好。”孙处士喝了一点,把剩下的汤药给童子,童子觉得汤药味道极好,希望再赐给他一碗。

孙处士说:“这汤药就是为你准备的。”就又拿出一寸见方的药末,让童子再煎了喝。童子便和同伴说起这件事,等他出门时,孙处士已经离开了。

这时童子竟然腾空飞起,众人都感到十分惊异。回头看煎药的锅,已经变成了金子。在这之后,也时常有人看见孙思邈。

再据《湘山野录》记载:成都有一位无名高僧,诵读《法华经》很有成效,即使在王均、李顺两次在蜀地叛乱时,也没有人敢伤害他。

一天,忽然有一个山童来到寺院,说先生明天早上请高僧去诵经,在药市等候。高僧到了药市,那个先生已经在那里,然后带他进入几道溪谷和烟雾缭绕的山间,那里有一座横跨溪流的山间楼阁,就是先生的居所。

仆人传达先生的话说:“先生请高僧先诵经,他年老多病,起床晚,等诵到《见宝塔品》时希望能告知他,他想听这一品。”

当诵到这一品时,仆人报告了先生,先生果然穿着山野之人的衣服,拄着藜杖出来,他两眉垂到肩头,只是默默地作揖,然后点燃香,在一旁倾听。听完后就进入屋内,不再出来。

到了吃饭的时候,仆人用藤盘、竹筷盛着一盂高粱米饭和几碗枸杞、菊花,没有加盐和乳酪调味,但味道鲜美如同甘露。

吃完饭后,仆人拿出一锾(古代重量单位)的钱恭敬地送给高僧,说:“先生让我转告高僧,您远道来到山中居所,他来不及亲自相送。”

然后仆人送高僧出路口。途中高僧问仆人:“先生姓什么?”仆人说:“姓孙。”高僧又问:“叫什么名字?”仆人不说,只在高僧手掌中写下“思邈”二字。

高僧因此大为惊骇,想要再回去,仆人却突然消失了。高僧在山中寻找了三天,最终迷失了来时的路,只好返回。

他看仆人送的钱,原来是一百枚金钱,都是纯金的。其中五六枚,一半还是铁的。

因为这一餐饭,高僧身体从此变得轻盈,没有疾病。天禧年间,高僧已经一百五十岁,经常在都市中游历,后来就隐居起来,不再出现。

来源:水殿风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