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猜一下,这个3克重的玻璃珠,能够拉出多长的玻璃丝?”近日,在山东省泰安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暨重点产业链全员创新交流研讨会上,来自泰山玻纤的李伟介绍起公司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对玻璃纤维拉丝工艺进行上百次的改良,一颗3克重的玻璃珠可以拉出一根100公里长
“一盘棋”赋能产业攀“高”逐“新”(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周昶昊 王辰楠
“大家猜一下,这个3克重的玻璃珠,能够拉出多长的玻璃丝?”近日,在山东省泰安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暨重点产业链全员创新交流研讨会上,来自泰山玻纤的李伟介绍起公司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对玻璃纤维拉丝工艺进行上百次的改良,一颗3克重的玻璃珠可以拉出一根100公里长的纤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泰山玻纤是泰安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依托当地坚实的产业链支撑和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泰山玻纤取得了一系列科研突破。
近年来,泰安市锚定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目标,聚焦“441”现代产业体系,组建了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11条产业链。泰安市总工会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深化“产改”,通过建强政策激励链、数智赋能链、成长平台链,有效激发产业工人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协同发力,构建政策激励链
“共享工匠学院提供了系统的课程教学,我收获很大,每个月工资也涨了500元。”华航国际物流发展(泰安)有限公司杨中美作为共享工匠学院“电子商务师培育”计划的900余名学员之一,在泰安市共享工匠学院完成社会评价,晋升技术等级。
今年,泰安市总强化与人社部门协同,由共享学院牵头开展全市企业自主评价、社会评价,赋能技能工人与企业共同成长,并以此为切口,构建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创新培育政策体系。
泰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成立了校城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出台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政策,驻泰技工院校与重点产业链企业联合开设玻纤班、特钢班等“订单班”“冠名班”15个,催生出校、企、医、政医疗器械创新联盟,实现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新技术的快速高效转化与推广。积极探索“校链企”融合发展新路径,确定了产业人才培育、智力成果交流、要素资源共享、产业项目共建等四个方面12个方向的具体合作模式,推动驻泰技工院校与重点产业链企业共育产业急需技能人才。
此外,泰安市围绕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出台“支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支持引育高层次技能人才”“支持建设高水平技能平台”等多项支持政策。建立“岱宗人才库”,对符合条件的产业人才建档立册,发放“泰山人才金卡”以及《泰安市高层次人才证书》,配备服务专员,落实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贴心服务,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打造数智赋能链
近年来,泰安将做强做大数字经济产业链作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重点,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泰安市总积极投身数字经济“主战场”,打造泰山数字经济工匠学院。学院以企业数字化赋能、AI赋能、软件工程师、数字技能培训为板块,建立4项数智化培训课程。构建“1+13+N”协同育人机制,联合13所高校,以及中国重汽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搭建数字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形成“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多方联动的培养链条,为数字人才建立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
泰安市总还建立了专家导师团队“数字问诊”机制,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劳模工匠、产业链专家等进企业、入车间,联动进行“把脉问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AI大模型对学员学习行为、岗位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线下授课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我们建立了‘5+15’特征和数据画像体系,对劳模和工匠人才实施数字化管理使用。学院建成以来,开展线下数字技能培训、线上直播课堂;开展‘送技上门’100余次,服务34家企业,培养企业‘AI能手’267人。”数字经济工匠学院院长王翀介绍说。
截至2024年底,泰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1.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由2021年的40.6亿元,增长到162.3亿元,占本市GDP比重由1.35%提高到4.48%。泰安入选“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市”,成功争创“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搭建成长平台链
“链”上人才还需在比赛上“练”,竞赛中“显”。泰安市总大力组织劳动竞赛活动,促进技能人才不断脱颖而出,推动职工技能水平的提升。
组织开展“登高望远开新局·奋力争先谱新篇”创新创优劳动竞赛。该系列竞赛围绕重大部署、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设置38项竞赛项目,参赛职工2.7万人次。
泰安市总还联合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等部门开展“技能兴泰”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探索建立“一赛一授权”竞赛评价模式,完善为技能竞赛获奖选手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待遇落实制度。通过一系列竞赛,目前已选拔高技能人才9000余名,“技能兴泰”竞赛品牌持续升温。
如今,11条产业链攀“高”逐“新”、向“质”图强,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泰安市有国家级单项冠军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
“人才是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泰安将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努力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转化落地一批具有产业引领性的科技成果,以‘链式发展’激活聚变效应,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泰安市委书记杨洪涛说。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