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周末,马拉松成为回荡在北京这座城市大街小巷的话题。在天安门广场,在通州大运河畔,在亦庄泡桐大道,来自不同国家、讲着不同语言的数万名跑者,一起用跑步享受北京春日,感受城市美景和历史底蕴。赛道上的跑步机器人也展示着北京迈向科技尖端的决心。北京用马拉松这张名片,
机器人“天工”参加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这个周末,马拉松成为回荡在北京这座城市大街小巷的话题。在天安门广场,在通州大运河畔,在亦庄泡桐大道,来自不同国家、讲着不同语言的数万名跑者,一起用跑步享受北京春日,感受城市美景和历史底蕴。赛道上的跑步机器人也展示着北京迈向科技尖端的决心。北京用马拉松这张名片,彰显古都经典的底色和创新的高度。
北京半马是一张经典名片
昨日(20日)一早,2025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起跑。赛事由北京市体育局主办,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田径运动协会联合承办。这是北京最悠久的半程马拉松赛事,至今已有69年的历史,也是世界田径联合会标牌赛事和中国田径协会A1类认证赛事,堪称北京这座城市的一张经典名片。
今年的北京半程马拉松,在预报名阶段就吸引169879人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最终有2万人获得了参赛资格。本次赛事起点仍为天安门广场,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大道。与往年相比,本届赛事组委会对17.5公里后的赛道进行优化调整。优化后赛道全程无折返,增加了直道距离,减少折返路段造成的体能损耗和速度影响,为选手冲击个人最好成绩(PB)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最终肯尼亚女选手切梅内以1小时09分07秒的成绩打破了赛会女子组纪录,为这项历史悠久的赛事添彩。
服务保障人员付出获赞
为保障参加北京半程马拉松的两万跑者顺利完赛,赛事组委会组织了205名裁判员、3300余名志愿者、3100余名安保人员及150余名环卫工人提供服务。超千名服务保障人员的付出得到了跑者们的点赞。
本届比赛中,组委会在赛道5公里、10公里、15公里、20公里处设置了补给站,提供运动饮料和饮用水双线供应。补给点的设置基于营养学原理,兼顾不同配速跑者的需求,确保从能量供给到赛后恢复的全流程科学支持。
为了让疲惫的跑者来到补给站就能以最不费力的方式得到补给,组委会下了功夫。在赛前的马拉松博览会中,组委会提示跑者进补给站前,先举手向身后示意,减速靠近补给站。组委会在每个补给站都安排几十张桌子提供补给,跑者无须扎堆儿就能拿到。补给站还安排了大容量开口垃圾池,方便跑者把用完的水杯和海绵投放进去。
今年的赛道还安排了5个喷淋点,跑者完赛后纷纷表示,当他们经过喷淋点时,享受了特别温和且舒适的降温服务。当跑者来到7.5公里、12.5公里、17.5公里处,正是身体最疲惫的时候,赛事组委会特别准备了矿泉水、冰块、降温海绵的物理降温三件套,帮助选手维持体温平衡。其中12.5公里处补给站配备了能量胶,为选手提升糖原储备。17.5公里处准备了香蕉,帮助选手为后半程提供热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北京半马终点处,组委会安排了16条完赛领物通道,方便选手赛后快速领到完赛包,确保不出现拥挤场面。
打造国际赛事之都彰显活力
这个周末,北京“跑起来”。这三场马拉松赛事,勾勒出古都经典的底色和创新的高度。它们都是北京用成熟的城市建设和办赛理念打造出的马拉松名片,也是北京努力打造国际赛事之都的成果。
北京国际长跑节起源于195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群众性路跑赛事。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长跑历史。从1956年举办的“北京市胜利杯环城赛跑”,到“北京春节环城赛跑”,再到“北京春季长跑暨北京国际长跑节”,这项被北京市民亲切称为“北京跑”的赛事,见证了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足迹。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则展现了北京科技创新的高度。20余支人形机器人队伍与12000名参赛选手一同起跑,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在大运河畔深度挖掘副中心地域文化,以大运河文化带为核心规划赛道。15000名运动员参加角逐,充分展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秀美风光与城市活力。选手们奔跑在千年运河之畔,沿途欣赏运河商务区、行政办公区、绿心公园等城市地标,感受着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完美结合。在这一赛事的带动下,通州大运河畔正在成为北京跑步爱好者的新核心。
在着力打造“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的当下,北京通过持续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充分发挥双奥之城的资源优势。这些在春日里进行的马拉松赛事,为北京做了最好的宣传,无疑也彰显了古都北京的活力和独特魅力,推动着北京体育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褚鹏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