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以义立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07:31 2

摘要:自古以来,义利之间就有过无数的讨论,人们对于义利的看法、想法不尽相同,对于义利的行为态度、处理方式也大相径庭。

自古以来,义利之间就有过无数的讨论,人们对于义利的看法、想法不尽相同,对于义利的行为态度、处理方式也大相径庭。

十人烧香九为财,不知财从善中来,为人有德天长佑,行善无求福自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厚德才能载物。

德不到得不到,德到了得到了,德大于得必有所得,得大于德必有所失,一切皆有因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有先后,人有善恶,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饶恕谁,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

义利之间,必然有争,故古有义利之争,今有情理之搏。义者情理兼备,利者失之偏颇。

义,繁体字“義”,有“美我”的意思,“美我”又何意?即提升自我之意思,提升自己的人生境地与生命层次。

关公的义,千古流传,江湖上讲义气,义是信仰、也是旗帜,有一定的能量,在世间它是较为高级的存在,是高于礼、智、信的人事存在。

利的本质,是一种分割,分割资源,调配财货。利的左边(禾)即是资源财货,右边(刂)则是武器刀剑,故而,从事于利,必有所争,只是争的领域(方面)不同、争的程度不同而已。

利之一出、争之一起,必有所伤、必有所耗,俗谚云“利,是下山猛虎”,不诬也!

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位是一种利,拿得住利的,是德,义是德的一种,能量较为高级。

义利之间,“利”字左边(禾)亦有“和”之意,和是什么,是情理之中做事情,是情理兼备,是义,属于中庸之道,故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故有利人利己“双赢”之说,故有宏观调控再分配。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地位不同、角色不同、权责不同,但相互尊重是应有的,这就是由利而义,所以“利不可占尽,留三分给他人”、“利不可独,独利则败”。

利的终点与归宿——是义,故古今贤人都讲究摒弃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财,往小了说,这叫边界感(度),往大了说,这叫“以和为贵”!

真正的义,是自我觉悟、自我成长,是提升自己的人生境地与生命层次。

深层缘由在哪?——义是仁之果实,仁是义的种子,义出于内在品质、源于修养心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的。

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人都会有自私自利之时,但身而为人,亦具有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要“和光同尘”,义利之间要兼顾,要取利而思义,要有胸襟格境,善待忠厚仁义的人,宽容苛求名利之徒。

有违天常的,人事虽要尽力,但终也难违天意,“人有千算,不如天之一算”,还是那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利轻则义重,利重则义轻。

当一个人看重物质利益较轻时,道义在他心中就显得分量较重;反之,若过分看重物质利益,道义在他心中的分量就会变轻。轻财重义者必得人心。

当一个人能够摒弃物质利益的诱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往往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义重千金,利薄如纸。每当面临利与义的抉择,理当将长远利益置于眼前得失之上,而那些见利忘义之人,虽一时得意,却难逃最终的惩罚。

利不能胜义,自然多至诚。

当利益不能战胜道义时,人的本性自然会流露出真诚。义字当头,利居其后。人生在世,难免要面对种种利益选择,唯有心怀大义,才能不为蝇头小利所惑,不为金钱名利所累,一个能够始终将道义置于利益之上的人,必够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外界的尊重。

义不能胜利,自然多忿争。

当道义不能战胜私利时,人与人之间自然会产生许多争执和愤怒。利令智昏,义失方寸。当一个社会或个人将私利凌驾于公义之上,必将导致人心浮躁,争端不断。

心怀道义之人,自能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化解纷争于无形。若人人皆能守住心中的道义底线,不为蝇头小利所动,社会自然和谐安宁。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义是本,利是末;义是先,利是后;义是因,利是果。

孔子说: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尽了责任,然后获得,义与利的配合。

朱熹尝谓:“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要义。”儒家认为,人的行为、言论和思想必须合乎一定的社会规范,才能获得正当的利益,以义利为本,以义立人,义以导人。

当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儒商精神正以"富而好德"的姿态重塑商业伦理,从"达则兼济天下"到企业社会责任,从"见利思义"到商业道德建设,古老的义利智慧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新生。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来源:中华大家读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