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镇名村】中国名镇 烟雨龙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1 07:30 2

摘要:龙华镇位于四川省屏山县北部,因五代十国时期境内建有龙华寺而得名。龙华镇境内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年平均气温16.5℃,平均降雨量1135.4毫米,素有“烟雨龙华”之美誉。2017年,龙华镇被命名为“中

中国名镇 烟雨龙华

龙华镇位于四川省屏山县北部,因五代十国时期境内建有龙华寺而得名。龙华镇境内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年平均气温16.5℃,平均降雨量1135.4毫米,素有“烟雨龙华”之美誉。2017年,龙华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龙华古镇,历经千年,其自然人文风光令人向往。

身世成谜——八仙山大佛

龙华古镇拥有世界第一古立佛——八仙山大佛,高32米,其建造年代史料未见记载,至今成谜。佛像面视东北方向,站立俯瞰整个龙华古镇,左手当胸,右手下垂,手心向外,双手戴手镯,双耳不垂肩,有披肩但无袈裟,也没有传统佛像头顶上的高肉髻,从形制上讲,当是一尊接引佛。据学者研究,这尊佛带有部分少数民族特征,是中原文化传入本地后,与地方民族文化相交融的结果。

有趣的是,八仙山大佛虽净高32米,却不是最终高度,因为他的脚部还未雕刻出来。据本地人介绍,大佛不雕凿脚部的原因是怕出现“大佛洗脚”的情景:大佛一旦想到龙溪河里浴足,龙华就会水灾泛滥,给当地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当然这只是民间附会,不可当真。仔细考察立佛周边,会发现这是一个未完成工程,下部有不少厢架孔洞,应是当初施工所遗留。导致工程突然停止的原因,或是战乱所致,或因资金不继,历来众说纷纭。

由于地形抬升暖湿气流作用,大佛所在的八仙山常出现云海现象,是屏山境内观赏云海的最佳地点,被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确定为川南云海拍摄点之一。

三教共存——丹霞洞

丹霞洞位于八仙山大佛右侧,是一处人工开凿的洞窟,整个崖壁呈赭红色,崖顶草木繁茂,崖壁却寸草不生。丹霞洞最初供奉的应是道教神祇玉皇,后来兼容儒释二家,是屏山县清代以来儒释道三教融合并存的一处典型。

由于这里的岩石较为松软,很多摩崖造像年久剥蚀较重,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丹霞洞具体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结合清代叙州知府张日晸等人题写的楹联“石壁宏开,天自当年储佛地;道源一贯,人从此日仰神功”推测,大约建成于清道光年间。据位于立佛附近的一座道人坟茔碑记记载,开创丹霞洞者,是一位道士,其法名叫王教应。按全真教字辈“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算,王道人系第十七代传人。根据西南地区丹台碧洞宗(祖庭在成都二仙庵)的传播规律推测,丹霞洞应建于清代中期,这与现有资料相互佐证,基本能对应。

丹霞洞第一窟开凿后,其余四处洞窟也陆续开凿。夏日来欣赏时,可见立佛右侧的山上飞瀑从丹崖之顶倾泻而下,如白练悬空,空气中弥漫着燃香味和草木清香味,沁人心脾。游览完洞窟后,可沿着登山道拾级而上,待爬至观云阁时,即可一览龙华场镇全貌。若是在雨过天晴的时候,就能欣赏到云海涌动的奇观,场面极为震撼。

绚丽多姿——八仙山云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带“仙”字的地方,总有几分神秘感,八仙山也不例外。山上云海变幻多姿,从早上六时开始,便不断扩大或缩小覆盖范围,一般至午后消散。想要充分领略八仙山的云海苍茫,需登山至观云阁一览其美景。

观云阁坐落于八仙山海拔880米的悬崖边。在观云阁俯瞰下方,龙华古镇尽收眼底:大小龙溪如玉带在凉桥处交织,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古韵与绿意融合,揽天地之无穷,瞰山河之壮阔,视野极佳。

仰望天际,片片云朵仿佛是大自然最灵巧的织工,以天为布、以风为梭,编织出一幅幅变幻莫测、绚丽多姿的景象。只见云海时而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巨浪滚滚,气势磅礴;时而又化作轻盈细腻的棉絮,温柔地依偎在山峰之巅,为巍峨的山峦披上了一袭洁白的纱衣。随着日光的推移,云海的颜色也悄然变化,从淡雅的银灰渐变为绚烂的金黄,再到深邃的紫蓝,每一刻都展现出不同的风情与韵味。

春上八仙山,不仅可观云海,还可赏茶山春意。寻一处凉亭,环境优雅,约三五好友松下对弈,棋里清风霁月,可忘却世间烦恼;山花烂漫间小酌,酒外燕语莺声,养生与养性,皆为上品。朝露为茶,甘泉为酿,山上的一茶一酒都自带芬芳。在山上小憩几日,方能体悟到“闲云悠悠凌空过,野鹤杳杳无影踪”的清淡况味。

浸透岁月——明清古街

明清古街是龙华古镇的核心区,颇具沧桑感,步入其中,能深深体会到其历史久远和不染繁华的质朴风格。古街由正街、豆腐街、新街、顺河街4条小街组成。古街背后是湖北移民修建的禹帝宫,曾是本地人举办庙会的重要场所。

在大龙溪一侧,是顺河街。街道虽小,却充满古韵,各个建筑雅致古朴,是人文摄影、美术写生的极佳取景地。三官楼、屋中茔、掌柜房等,都是有故事的地方。千百年来,水流云在,大龙溪和小龙溪的合流,带来了鸡声茅店月的最初落脚点;幺店子开了头,盖瓦和伐木声此起彼伏,一座绵延千年的古镇次第铺就。如今,古街上的石板犹在,已被千百年来来往往的人们踩得凹去了一半;房屋掩映在参天的榕树之间,瓦片上的翠色青苔与青瓦交相映衬;串架之间互相倚靠,河边则坐落着吊脚楼。

2023年,屏山县斥资重新打造了龙华古镇的核心区域,使街道更加规整,明清古街也得到了相应保护。

造型独特——龙华凉桥

在明清古街的起始点,连接着龙华的古街区和新街区,大龙溪、小龙溪合流于此。大龙溪上有一座精致的廊桥,即龙华凉桥。龙华凉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时任知县谭酉庆和驻扎龙华的平安营都司蒯鹤年共同负责监修,龙华本地乡绅和居民出钱出力。桥的建造样式参照徽式廊桥,石木混合结构,长不到40米,宽不足5米。桥底部建有阻挡和分洪作用的石柱,计4列8根,方形石头砌筑,用以支撑桥身,加上前置4根分水石柱(上面刻有石狮、石象等),总计石柱4列12根。

因大、小龙溪发源于植被茂密的老君山原始森林带,一年四季水量丰沛,龙华凉桥的选址并未在大小龙溪汇合处,而是建在其支流上。从安全性角度讲,避开了两溪汇流后形成的巨大洪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建造成本。加之桥底基脚打得很深,又采用巨石作立柱,在承受了多次大洪水后,桥身仍安然无恙。

龙华凉桥两边还人性化地设计了供人休息的长条木凳。坐在桥边,既可欣赏河岸风光,还可观看乖巧逗趣的鸭子、扑腾觅食的白鹤,别是一番田园景致。尤其是2023年培修后凉桥焕然一新,新粉刷了油漆,新布置了檐盖、灯光,其外观更加雄伟,在夜景之下尤为夺目。

奇趣习俗——女子踩桥

伴随凉桥而生的,还有一个奇特有趣的“女子踩桥”风俗,在川南地区仅此一处。这一习俗起源于宋,兴盛于明、清及民国时期,近30年又得到逐步恢复。该习俗寄寓着当地人多子多孙、福寿安宁的一种美好生活愿望,自恢复以来,参加的人数逐年增加。

每年正月十四这天,自愿参加踩桥的女性在家沐浴、更衣完毕后,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手持点燃的线香,称为“起香”,到龙华镇附近的八仙山上集中住宿。起香后的第二天清晨,她们头绾青丝,身着传统蓝色大襟衣,右手拴着红巾,手里端着拜香板凳,斜挎装有清香三炷的香筒,在引香师的引领下,列队在八仙山丹霞洞门口举行起总香仪式。仪式完毕,排队下山,一直走到龙华镇的龙华凉桥上开始踩桥。

整个踩桥全程皆由队伍前面的引香师带领,踩桥人排成两行紧随其后。在行进过程中,沿途又有许多妇女自发加入进来,队伍不断壮大,最后多达数百人。人多则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队伍中选出一位声音洪亮之人领唱《踩桥经》,其余人伴唱。踩桥需要在凉桥上来回踩12遍,代表每年有12个月,如逢闰年,则加一遍,踩13遍。踩桥时,还要拜五方五行:东方表示吉祥,西方表示消灾,南方表示家庭和睦,北方表示风调雨顺,中方表示财源广进。踩桥队伍一领众合,声势浩大,十分热闹。

“中国历史文化古镇”龙华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每一处都仿佛是一页尘封的历史书,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岁月的沧桑。当地党委政府对龙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也始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努力让人们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也能记得住乡愁。而这,也正是龙华古镇最动人的地方。

本文内容系原创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