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
传统观念认为,结直肠癌多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但最新数据显示约15-30%的结直肠癌可能源自锯齿状病变。锯齿状腺瘤(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s)因其显微镜下呈现波浪状或锯齿样结构得名。这类病变多位于右半结肠,表面平坦、边界模糊,普通肠镜检查的漏诊率高达20%-30%,是被低估的肠癌“伪装者”。
1.隐蔽性强:表面平坦或轻微隆起,常规内镜检查易漏诊。
2.生长模式特殊:呈现“匍匐生长”而非典型息肉样。
3.基因突变特征:常伴随BRAF基因突变和CpG岛甲基化表型。这些特征使癌变进程可能缩短至5-8年,远超传统腺瘤的10-15年发展周期。
4.大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
1.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便血或黏液便;
2.不明原因贫血;
3.腹部隐痛或胀气;
4.长期吸烟者(风险增加2-3倍);
5.肥胖(BMI>30风险升高);
6.有结直肠癌家族史;
7.炎症性肠病患者均为高风险人群。
一方面通过以下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1.膳食纤维:每日摄入≥30g可降低25%发病风险;
2.维生素D:血清水平 >30ng/ml与癌变率负相关;
3.肠道菌群调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可抑制促癌菌群;
4.值得警惕的是,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可能通过改变肠道pH值促进SSA/Ps发展。
另一方面,肠镜检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锯齿状病变且阻断演变成大肠癌最有效的手段。它不仅是“查癌利器”,更能通过切除息肉阻断癌变进程。
专家强调:医生提高内镜识别能力,患者建立规律筛查意识,医患协同方能守护肠道健康。
来源: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