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持续缺乏自信的心理机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09:14 2

摘要:本报综合外媒报道为什么即使面对平时非常擅长的事情,有些人也会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为解释这一现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这可能是由于局部元认知扭曲造成的。该研究近期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为什么即使面对平时非常擅长的事情,有些人也会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为解释这一现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这可能是由于局部元认知扭曲造成的。该研究近期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一些人在从事一份新工作、被派去执行新任务或者学习一项新技能时,随着自己的不断进步,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很擅长做某些事,并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然而,还有这样的一些人,即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得很出色,却仍然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

这种反思自身能力的过程被称为元认知,很多人在元认知过程中表现出对自身能力的错误看法。哥本哈根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素查利特·卡蒂亚尔(Sucharit Katyal)解释说,有焦虑和抑郁问题的人往往会表现得持续缺乏自信。他们对自身能力的偏见会导致对新任务的逃避,即使他们能够胜任。

为进一步了解持续缺乏自信背后的心理机制,卡蒂亚尔和研究合作者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人员通过网络平台招募了大量参与者,并评估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倾向状况。之后,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款电脑游戏——帮助“水果镇”的居民采摘水果。参与者需要同时运用视觉和记忆技能来完成任务,每完成一项任务后,他们需要报告自己的自信程度,并在完成全部游戏后再次进行自我评估。

卡蒂亚尔表示,该研究发现,有焦虑和抑郁问题的参与者通常会忽视他们对自己的答案充满信心的时刻。相反,在判断自己的整体表现时,他们更在意自己缺乏信心的那些时刻。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却难以更新自己的认知。他们需要接受干预措施的介入,以解决元认知扭曲的问题。

有趣的是,在被明确告知表现良好时,对自身能力持续缺乏自信的人也能够正确更新自己的认知。简单来说,让那些长期缺乏安全感的人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成功而非内心的不安全感,能给他们带来积极影响。这体现了正向反馈的重要性。一些人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对自己有更准确的判断,否则,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消极看法可能会持续下去。(赵琪/编译)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