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满目苍翠的自然风光到绿荫袅袅的农家田园,从甘泉涌动的幸福泉到花海相衬的杏花谷,从丰富的林下经济到“杏坞番红”的历史文脉,东乌素图村风景如画、绿意盎然。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和喜悦笑脸,勾勒出东乌素图村宜居宜业的生态底色和村民精神富足的文明底色。
时代新风,徐徐吹来;文明乡村,携手共建。
如今,位于大青山南麓的东乌素图村,外增“颜值”、内练“气质”,天蓝、地绿、水清、路畅,时时彰显着生机的底色,处处浸润着文明的力量。
从满目苍翠的自然风光到绿荫袅袅的农家田园,从甘泉涌动的幸福泉到花海相衬的杏花谷,从丰富的林下经济到“杏坞番红”的历史文脉,东乌素图村风景如画、绿意盎然。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和喜悦笑脸,勾勒出东乌素图村宜居宜业的生态底色和村民精神富足的文明底色。
2023年3月,东乌素图村被授予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镇称号。2025年3月24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拟命名名单,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东素图村位列其中。
乡村增“颜值” 环境更宜居
东乌素图村三面环山,绿树成荫,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村拥有作为青城十六景之一的“杏坞番红”,因此也被称为“红杏遗村”。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伴随着动感的音乐,热爱广场舞的村民在回迁小区内开启了一天的健身时光。回迁小区内整洁干净,村民家中宽敞明亮,幸福宜居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像往常一样,村民郝瑞奇早早起床,和邻居们在小区内一起遛弯、打球。“村民基本上都搬进了新建的回迁小区,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生活很是惬意。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和以前不尽相同,文明风吹进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中。”郝瑞奇说。
近年来,东乌素图村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全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在保持原有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对游客中心、幸福树下口袋公园、幸福泉、古树广场、人才会客厅、杏花谷等景点进行改造修建,对村内主干道两侧进行硬化铺装,建设了10余处口袋公园和绿地景观,利用村内废弃的石材原料修建了错落有致的特色“石头墙”,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村民受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产业促发展 幸福节节高
每到杏花繁盛、硕果满枝的季节,东乌素图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或欣赏美景,或拍照打卡,或体验别样的丰收乐趣。
乌素图大杏素以味美个大、果肉细腻、天然无公害闻名。2022年,东乌素图村以乌素图“杏坞番红”美名和百年古树生态优势为依托,打造“杏福树下”特色品牌,统筹规划全村3100亩大杏种植园,更新了胭脂红、新疆白杏、金太阳等20余个大杏品种。同时,引进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生产加工乌素图杏仁露、杏干、果脯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2024年,东乌素图村以“文旅+”为核心,推动改造提升工程,盘活乌素图大道沿线8.3公里的主路沿线点位和空置房屋,打造幸福泉、古树广场、乌素图水库等系列景观小品,对140亩老杏园进行改造升级,设计游园全新动线,配套布局帐篷营地、林下空间、古风市集、写生创意等服务业态,百亩杏园焕发出新生机。乌素图杏花谷也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以文化活动、文艺作品、非遗展示等为载体,通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将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融入旅游发展中,不断增加消费者在乡村文旅中的沉浸感、认同感和获得感,全力擦亮“杏福树下”文旅融合新名片。
文明沁人心 新风扑面来
为破除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愚昧落后的陋习,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东乌素图村结合村中实际,不断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制度,通过红白理事会主动热情地为红白事做好服务。
“随着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的少了,铺张浪费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了新风尚。”村民温燕龙说。
东乌素图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通过开展花馍大赛、大合唱、乡村运动会、消夏晚会等由村民自编自演的各类活动,展示村民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方面的生动实践。同时,成立抵制高额彩礼志愿宣讲队,引导适婚青年及其家长摒弃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传播婚俗新风、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崇德向善等文明理念,让移风易俗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今天的东乌素图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采访中,东乌素图村挂职副书记张月朋表示,东乌素图村将围绕大杏种植、农家乐、休闲康旅等特色产业,以8.3公里村路为轴线,以幸福泉、古树广场和杏花谷等重要景观为支撑点,高效整合全村文旅资源,为全域旅游发展增添人气。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