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校园,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育人实践悄然绽放。湖北工程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特邀“全国三八红旗手”、孝感市非遗麦秆画传承人刘荣萍走进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国家级非遗项目麦秆画转化为鲜活的美育教材
近日,湖北工程学院文学楼内麦香四溢,一场别开生面的“匠心守艺·麦秆传情”非遗麦秆画制作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而特殊的思政课。
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校园,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育人实践悄然绽放。湖北工程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特邀“全国三八红旗手”、孝感市非遗麦秆画传承人刘荣萍走进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国家级非遗项目麦秆画转化为鲜活的美育教材,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活动中,刘荣萍老师不仅分享了二十余年深耕麦秆画的心路历程,更以“忘我的专注是学艺与治学的共通之道”为引,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匠心精神的内涵。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执刀为笔,于麦秆的细微处感受匠人的严谨与执着,于拼贴勾勒间领悟工艺哲学的深邃与博大。
麦秆画的制作工序,恰似一场关于“蜕变”的隐喻,也如同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田间麦秆经10余道工序升华为艺术载体,正如文院学子在文化浸润中完成精神成长。学院以“剪裁-煨烫-拼贴”的工艺循环为脉络,将“春耕秋收的土地伦理”“天人合一的匠作哲学”融入实践课堂,让学生在与麦秆的对话中参透“以物载道”的文明密码。
活动现场,年轻创作者们专注于刀起刀落间的力度把控,在零散部件渐成画作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智慧。这种浸润式实践,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将“一粟一稷总关情”的文化基因深植心田,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从田间麦秆到艺术珍品,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的初心。湖北工程学院以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为契机,将非遗技艺与“孝爱中国”理念深度融合,创新了“非遗+美育”的育人路径。学生们在实践中不仅学会了麦秆画的制作技艺,更在文化的浸润中完成了精神成长,成为了有担当、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一束麦穗,千剪万贴,当非遗之花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绽放,当文化自信转化为时代新人的生命自觉,湖北工程学院正以非遗传承为笔,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特殊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它让非遗之花在年轻学子的心中扎根发芽,为培养有文化自信、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讯员:刘洋、熊梅丽)
来源:小e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