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9日,董宇辉因去年帮助《人民文学》提高销量的事,获得了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一时间,网上争议不休,支持的不支持的排排站队,鼓掌的多,批评的也不少。双方最关键的争论点一是在于董宇辉啥文章没有,他配不配拿这个文学奖项,二是董宇辉的行为有资格担起“人民”二字
董宇辉也配“人民文学奖”?
4月19日,董宇辉因去年帮助《人民文学》提高销量的事,获得了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一时间,网上争议不休,支持的不支持的排排站队,鼓掌的多,批评的也不少。双方最关键的争论点一是在于董宇辉啥文章没有,他配不配拿这个文学奖项,二是董宇辉的行为有资格担起“人民”二字吗?
其实,他不配。你配?
要不是董宇辉拿了人民文学奖,业界以外,谁了解或者知道这个奖项的存在?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奖项几乎都是以作家命名的几个传统奖项。如作为中国文学界最高奖项的“茅盾文学奖”,作为散文写作至高荣誉的“冰心散文奖”,其余什么“老舍文学奖”“路遥文学奖”“曹禺文学奖”“曹雪芹文学奖”,或有耳闻,但几乎掀不起任何波澜。
2003年由《南方都市报》设立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因奖金极为丰厚,才在公共视野中稍有名声。其余多如牛毛的文学奖,也不过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飘在春天的空气里若有若无。
董宇辉这次拿奖,让“文学”短暂占据C位, 对当代中国文学来说已是莫大的贡献。甭管好坏,“文学”终于不是一群人的自我高潮了,我们还在奢求什么?难道是没颁给敲键盘的侠?
董宇辉拿的也不是单纯的文学奖项,而是“传播贡献奖”。以董宇辉对于《人民文学》刊物的宣传,对文学作品的宣传还不够资格:宣传《人民文学》,提高刊物在公众领域里的知名度,提高刊物的销量。
直播间里解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人类简史》,让这些作品销量倍增。这里有些书本身销量也不错,但通过董宇辉的宣传,销量再度拔高,在公众范围内知名度也进一步提升,某种意义上让文学事件重新走进公众视野,这对“消失”了几十年的文学,难道不是一种拯救?
90年代后,“文学”很少再做主角。北洋时期为了抢郁达夫《沉沦》的首发,有人连夜坐火车去北京,西晋还出现过所谓的“洛阳纸贵”现象,因为看一篇文章,导致印刷纸张涨价这样的事情。
查看21世纪的畅销书,要么是心灵鸡汤,要么是具有某种非文学意义的噱头,否则书籍本身很难有大的销量。董宇辉不靠这些噱头,仅靠其解说而使书籍获得更多曝光与销量,这对于新时代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学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为文学找到了生存的尊严,而不是自娱自乐的意淫。
有人说,“人民文学”叛变了。叛变什么?因为给销量低头?因为给商业低头?文学没有销量,靠什么活?靠你上下两片肉摩擦一句:“靠尊严!”尊严的前提是活着。写作要有傲骨,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看。只有傲骨,活都活不下来,讲什么尊严?董宇辉让写作的人能安心下来写,让他们的书不愁卖,这还对不起人民?
董宇辉对得起“人民”两字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人民文学奖”的命名,不是“人民”的“文学奖”,而是“人民文学”的“奖”,是出版社,是刊物的冠名方式。真要批评,也是批评这个奖的起名方式是否妥当,以往的授奖作品是否合格?
我们应该庆幸,在21世纪的今天,“文学”有幸重新被一个直播间的主播带动,说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还有阅读的兴趣,只是缺乏契机。我们也应该庆幸,当有一个主播要推荐书籍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当代中国,仍然有一批可以写出好的作品的作家,这足以欣慰。
十分希望这个“传播贡献奖”可以持续下去,也希望每年都有像董宇辉这样的人可以光明正大的,不用谦虚的,骄傲地拿下这个奖。让书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来源:忻闻访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