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学会,16个表现手法第2个,铺垫的作用(附50道习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11:11 2

摘要:《阅读理解表现手法铺垫》,从定义、类型、作用、实例分析及阅读理解应用等角度展开论述。

少明老师原创内容

日更第1451天啦啦

如果你想让孩子,语文快速➕科学➕系统提高!找少明老师!帮您实现这个目标!让你的孩子成为阅读理解尖子生!

《阅读理解表现手法铺垫》,从定义、类型、作用、实例分析及阅读理解应用等角度展开论述。

>铺垫3个特征

>铺垫的4种类型

>铺垫的4种作用

>常见3种题型

>答题4步骤

>答题流程

全文2451字

预计阅读14分钟

文学叙事的隐形基石

在文学创作与阅读理解中,铺垫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如同建筑的地基,虽不显眼却支撑着整个故事的结构;又如音乐的前奏,为高潮的到来蓄势。通过铺垫,作者能够引导读者的情感走向,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更具合理性与感染力。本文将从铺垫的定义、类型、作用、经典案例及阅读理解中的应用技巧等角度,深入探讨这一手法的价值与意义。

一、铺垫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1.定义解析

铺垫,又称铺叙衬垫,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为突出主要人物、事件或主题,通过描述次要人物、环境或事件,逐步积累情感或逻辑上的张力,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做准备的一种表现手法。其核心在于“引而不发,蓄势待发”,通过细节的铺陈,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为高潮的到来埋下伏笔。

铺垫3个特征

目的性:服务于主要情节或主题的展开,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艺术。

渐进性:通过逐步积累细节,而非直接点明,形成“层层递进”的效果。

合理性:铺垫需自然合理,避免突兀,使读者在后续情节中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铺垫与伏笔常被混淆,但二者有本质区别:

铺垫:侧重于直接服务于主要情节,通过环境、人物或事件的描写,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孔乙己》开篇对“秋风渐凉”的环境描写,暗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伏笔:更强调隐蔽性与暗示性,通过看似无关的细节为后文的关键情节做线索。例如《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判词,为人物命运埋下伏笔。

二、铺垫的类型与作用

铺垫的4种类型

(1)背景式铺垫

通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环境或人物关系,为情节发展提供逻辑基础。例如:

《皇帝的新装》开篇强调皇帝“最爱穿漂亮衣服”,为后文被骗子欺骗的情节做铺垫,使读者理解其行为的合理性。

《孔乙己》以“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开篇,既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又暗示孔乙己在寒冬中冻死的结局。

(2)衬托式铺垫

通过次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反衬主要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例如:

《明湖居听书》中,刘鹗先写琴师的演奏和黑妞的说书技艺,再引出白妞的出场。黑妞的“精彩”实为衬托白妞的“绝妙”,使读者对白妞的表演充满期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前,作者先写周瑜的疑心与鲁肃的忠厚,为诸葛亮的智谋铺垫信任基础。

(3)悬念式铺垫

通过设置悬念或矛盾,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推动情节发展。例如:

《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连续三年在大年夜吃阳春面,数量从一碗到两碗,再到十年未出现,形成层层悬念,最终揭示母亲独自抚养孩子、丈夫因病去世的背景。

《祝福》开篇对“旧历的年底”热闹景象的描写,与祥林嫂悲剧结局形成对比,暗示社会的冷漠与命运的无常。

(4)正铺与反铺

正铺: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一致。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前,作者多次描写白骨精的妖术,为后续战斗做铺垫。

反铺:铺垫方向与结局相反,制造反差效果。例如《项链》中,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得意”与最终发现项链是假货的结局形成强烈反差,反铺手法强化了命运的讽刺性。

铺垫的4种作用

1.增强情节合理性:通过背景或细节的铺陈,使后续情节不显突兀。例如《孔乙己》的环境描写,让读者理解孔乙己为何在寒冬中仍穿长衫。

2.制造悬念与张力:悬念式铺垫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数量变化的细节,引发读者对“十年未出现”的追问。

3.深化主题:铺垫可为人物或事件赋予象征意义。例如《心田上的百合花》中,百合在断崖上生长的艰难环境,铺垫其“坚持自我”的主题。

4.烘托人物形象:通过次要人物或事件的对比,凸显主角特质。例如《明湖居听书》中,黑妞的表演反衬白妞的技艺超群。

三、经典文本中的铺垫手法分析

案例1:《孔乙己》的环境铺垫

鲁迅在《孔乙己》开篇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段环境描写看似平淡,实则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作用分析:寒冷的环境暗示孔乙己在寒冬中死亡的可能性,与后文“掌柜的取下粉板清点欠账”形成呼应,凸显其社会地位的卑微。

阅读启示:读者需关注开篇的环境描写,将其与人物结局联系,理解铺垫如何为悲剧铺路。

案例2:《明湖居听书》的衬托铺垫

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中,先写琴师的演奏和黑妞的说书:

原文:“黑妞一开口,便觉得唱的字字清脆,声声宛转,不独善于发声,并有天然的音乐在其中。”

作用分析:黑妞的“精彩”实为白妞的“绝妙”做铺垫,通过对比凸显白妞技艺的高超,使读者对白妞的出场充满期待。

阅读启示:需注意次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分析其与主线情节的关联性。

案例3:《一碗阳春面》的悬念铺垫

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通过母子三人吃阳春面的细节层层铺垫:

原文:第一年“一碗”,第二年“一碗”,第三年“两碗”,十年后“四人”出现。

作用分析:数量变化暗示家庭变故(父亲去世),十年未出现的悬念最终揭示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使结局更具感染力。

阅读启示:需关注细节的重复与变化,分析其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四、阅读理解中的铺垫分析技巧

常见3种题型

直接提问:“文中哪处是铺垫?有何作用?”

隐性分析:“某段环境描写对下文有何影响?”

迁移应用:“如果删去铺垫部分,对情节有何影响?”

答题4步骤

1.定位铺垫内容:找出文中铺垫的段落或句子(如环境描写、次要事件)。

2.分类判断类型:判断是背景式、衬托式、悬念式铺垫,还是正铺或反铺。

3.分析作用:结合主题、人物、情节,说明铺垫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指出铺垫与后文的关联,如为某事件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答题流程

“文中运用了铺垫手法,通过具体描写(如‘秋风渐凉’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某情节(如孔乙己的悲剧结局)做铺垫,既渲染了氛围,又制造悬念,使读者对后续发展产生期待,深化了主题(如社会冷漠对知识分子的摧残)。”

50道铺垫表现手法

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题

50道关于铺垫表现手法的阅读理解专项训练题,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改写题,难度基础,适合初中生训练使用。题目后附详细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使用了铺垫的一项是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B.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C.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下列段落中使用了铺垫的一项是

A.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B.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就落了下来。

C.今天是个好天气,适合出去玩。

D.他是个勇敢的人,总是不怕困难。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铺垫的一项是

A.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C.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将下列句子重组为铺垫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原句: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A.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气氛很安静。

B.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他也很认真。

C.教室里安静极了,他走进去,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D.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他开始读书。

5.下列句子中铺垫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为下雨做铺垫)

B.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引发回忆)

C.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描写场景)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描绘景色)

6.下列段落中铺垫与描写结合使用的是

A.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就落了下来。

C.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7.下列句子中铺垫的表达效果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B.教室里安静极了,他走进去,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C.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8.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原句:他开始认真读书。

A.教室里安静极了,他开始认真读书。

B.他走进教室,开始认真读书。

C.他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也开始认真读书。

D.他开始认真读书,因为同学们都在读书。

9.下列段落中铺垫效果最明显的一项是

C.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0.下列段落中铺垫结构最明显的一项是

C.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二、填空题

11.补全下列铺垫句:

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________。

12.仿照例句,用铺垫手法描写“考试前的紧张”:

例句: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13.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认真跑步。

A.他看到运动员们都在热身,也开始认真跑步。

B.他开始认真跑步,因为比赛即将开始。

C.比赛即将开始,他开始认真跑步。

D.他开始认真跑步,因为运动员们都在热身。

14.补全下列铺垫句:

教室里安静极了,________。

15.用铺垫手法改写句子:

原句:他开始认真读书。

A.教室里安静极了,他开始认真读书。

B.他走进教室,开始认真读书。

D.他开始认真读书,因为同学们都在读书。

16.补全下列铺垫句:

他走进教室,看到________。

17.将下列句子重组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认真跑步。

A.比赛即将开始,他开始认真跑步。

B.他看到运动员们都在热身,也开始认真跑步。

C.他开始认真跑步,因为比赛即将开始。

D.比赛即将开始,他看到运动员们都在热身,也开始认真跑步。

18.补全下列铺垫句:

他走进房间,看到________。

19.用铺垫手法描写“比赛前的紧张”:

20.补全下列铺垫句:

他走进图书馆,________。

三、判断题

21."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这句话使用了铺垫。

22."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这句话使用了铺垫。

23."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这句话使用了铺垫。

2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话使用了铺垫。

25."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就落了下来。"这句话使用了铺垫。

26."教室里安静极了,他走进去,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这句话使用了铺垫。

27."人生如诗,如画,如歌。"这句话使用了铺垫。

28."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朵在风中摇曳。"这句话使用了铺垫。

29."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这句话的铺垫作用是为下雨做准备。

30."教室里安静极了,他走进去,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这句话的铺垫作用是描写环境。

四、简答题

31.分析下列铺垫句的作用:

"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32.为什么铺垫常用于故事开头?请结合例子说明。

33.比较铺垫与伏笔的异同,并举例说明。

34.分析下列铺垫句的结构特点:

"教室里安静极了,他走进去,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35.铺垫在日常写作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例子说明。

36.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并说明修改后的效果:

原句:他开始认真跑步。

37.分析下列铺垫句的修辞效果:

38.铺垫是否必须描述环境?请举例说明。

39.分析下列铺垫句的情感表达:

40.铺垫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五、改写题

41.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认真跑步。

42.将下列句子扩展为铺垫句:

原句:他走进教室。

43.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

原句:比赛即将开始。

44.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认真读书。

45.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准备比赛。

46.将下列句子扩展为铺垫句:

原句:他走进房间。

47.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写作业。

48.将下列句子扩展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思考问题。

49.将下列句子改写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做家务。

50.将下列句子扩展为铺垫句:

原句:他开始做饭。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答案

1.C(描写环境,为下雨做铺垫)

2.B(先描写环境,再写雨下起来,使用了铺垫)

3.D(未使用铺垫)

4.C(先描写环境,再写他走进教室)

5.A(铺垫作用明显)

6.A(铺垫与描写结合)

7.D(未使用铺垫)

8.A(改写为铺垫句)

9.A(铺垫效果明显)

10.A(铺垫结构最明显)

二、填空题答案

11.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12.教室里安静极了,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13.A

14.他走进去,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15.A

16.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17.D

18.灯光昏暗,仿佛预示着什么。

19.教室里安静极了,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20.里面安静极了,连翻书声都能听见。

三、判断题答案

21.√(铺垫明显)

22.×(未使用铺垫)

23.×(未使用铺垫)

24.×(未使用铺垫)

25.√(铺垫明显)

26.√(铺垫明显)

27.×(未使用铺垫)

28.×(未使用铺垫)

29.√(铺垫作用正确)

30.√(铺垫作用正确)

四、简答题答案

31.作用:通过描写闷热的天气和乌云,为下文的大雨做铺垫,增强情节的连贯性。

32.原因:铺垫能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好准备,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33.异同:铺垫是为后文情节做准备,伏笔是为后文情节埋下线索。例如:

铺垫: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伏笔: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把伞,后来才知道他有预知天气的本领。

34.结构特点:铺垫句通常先描写环境或氛围,再引出主要情节。

35.作用:铺垫在日常写作中能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吸引力。例如:"教室里安静极了,他走进去,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36.改写:比赛即将开始,他看到运动员们都在热身,也开始认真跑步。效果:增强情节的连贯性。

37.修辞效果:通过描写环境,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为后文的大雨做铺垫。

38.是否必须描述环境:不一定。例如:"他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也开始认真读书。"

39.情感表达:通过描写安静的环境,表达了专注的氛围。

40.作用:铺垫在文学作品中增强情节的合理性和吸引力。例如:"天气闷热,乌云密布,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五、改写题答案

41.比赛即将开始,他看到运动员们都在热身,也开始认真跑步。

42.他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气氛很安静。

43.比赛即将开始,运动员们都在热身,他也开始准备。

44.教室里安静极了,他开始认真读书。

45.比赛即将开始,他开始紧张地准备。

46.他走进房间,看到灯光昏暗,气氛很压抑。

47.他拿出书本,开始认真思考,然后开始写作业。

48.他皱起眉头,开始认真思考问题。

49.妈妈刚做完饭,他开始帮忙收拾桌子,然后开始做家务。

50.厨房里飘出香味,他围上围裙,开始做饭。

【中考真题链接目录】

◇ 01曾经溪流淙淙

◇ 02 给母亲梳头发

◇ 03 机场的拥抱

◇ 04 桂花的手机

◇ 05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中考真题链接㈠】

曾经溪流淙淙

邹贤中

①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湘南,崇山峻岭,这就少不了好水。水,离不开江河湖海,离不开水井和溪流。儿时的家乡,竹海遍地,溪流淙淙。

②国人居室大多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我家也不例外,房屋紧挨着大山,山里是无尽的林海。微风吹拂,到了林海,就能掀起一道大风,吹得树枝随风摇摇曳,形成一道又一道波浪。它们或大或小,大的可以让树木弯腰,小的也能掀起细微的波澜。

③林海之间,以竹子居多。在竹海之间,就有一条小溪,“叮咚——叮咚”地作响。不知道是溪水冲击而成还是自然生成,一道半米宽的小溪就这样蜿蜒在竹海之中。由于天长日久无人管理,就有不少枯叶落入其中。当然,这并不影响什么,反而给小溪带来了更好的情调。那些落叶或沉没、或漂浮、或半沉半浮在水里,这就成了鱼虾的好玩具。你看,它们有的躲在已经沉没的落叶下面,有的追逐着半沉半浮的落叶在嬉戏。当有敌人侵犯它们的时候,它们可以躲到落叶下面。落叶那么多,它们借助这天然的屏障,可以快速逃逸。

④小溪沿山行,自然就有了坡度。越往下走,越是平坦。到了下游,由于树木的减少,落叶自然就少了。这小溪就少了情调吗?那也未必。小溪里多了很多鹅卵石,特别好玩,它们被水流温柔的大手终年抚摸,大多光滑可人,呈椭圆形不规则地密布在河床上,那更是小鱼虾和螃蟹的天堂。我们的家就在这小溪边上,因为有这小溪,也就给了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说日常生活吧。村民因地制宜,在小溪宽敞处堵上了堰头,堰头上铺着木板或者石块,人们就在这里洗衣服、淘米、洗菜。

⑤小溪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也成了孩子们游玩的天堂。一到热天,我们就按捺不住去小溪里游泳的冲动。小溪不深,也就米把深。有堰头的地方,最多也就两米。水清澈见底,鱼虾皆若空游无所依,深浅在我们心里是有数的。然而大人们却不让,他们怕我们养成了玩水的习惯。“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这是小时候大人们吓唬我们的谎言。

⑥母亲是特别反对我们玩水的。她准备好了一把竹条挂在门上,警告我和哥哥,如果胆敢去玩水,竹条伺候。我们就只好等母亲午休睡着了再去,如此一来,倒也心惊胆颤地玩了几次,只是时间不长,再加上怕母亲醒来,所以玩得很不开心。

⑦为了避开母亲,我和哥哥想了办法,那就是躲到水库下面的小溪去玩水。在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为了灌溉下面的农田,人们在我家小溪那里挖了一个极大的水库,小溪的水就汇集到了水库里。由于小溪终年不断,水库的水就保持了稳定的水量,超出泄洪口的部分就会从边上的水渠流出去。这样一来,水库下面的小溪也是终年不断的,甚至较之上游犹有过之。

⑧一个午后,母亲拿着竹条把我和哥哥赶到床上睡觉了。小孩子精神特别好,我们哪里睡得着,但是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好假寐。母亲果然中计。过了一会儿,她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我们兄弟大喜,蹑手蹑脚地爬起来。看着躺在凉席上的母亲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放下心来。出了屋子,我们撒开脚丫子狂奔到水库下游的小溪边。溪边水草青翠,小鱼虾在溪里游弋,好不自在。我们大呼一声,我来了,连忙脱掉衣服就跳进水里。就在我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不知何时,母亲已经站在岸上,她手里拿着我们丢在岸上的衣服,对我们大声吆喝。我和哥哥本来想慌不择路逃跑,然而身上没有穿裤子。毕竟已经有了羞耻之心,自然不敢上岸裸奔,于是便开始耍赖,躲在小溪中间不上来。心想,母亲肯定不会下水的。

⑨我们道高一尺,母亲魔高一丈。她很快就找了一根三四米长的干竹竿。竹竿很轻,母亲拿起来就可以轻易地打到我们。我们被逼无奈,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来。母亲先是责令我们穿好衣服,然后用一把竹条把我们背上狠狠地抽,每抽一次,就会有很多道红色的印痕。母亲打累了,让我们作出保证,不得再去玩水。我们被治得服服帖帖,嘴上只得答应了。母亲看出了我们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就给我们讲道理,讲案例。把地方那些偷偷洗澡被淹死的小孩故事说给我们听,我们这才明白母亲的苦心。

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我初中毕业,常年生病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哥哥早已经辍学出去打工了。看到这种现状,虽然已经考上高中的我决定不再去读高中,而是选择到南方的深圳打工。

⑪在南方的日子,工业区的水沟又黑又臭,我和哥哥会时常说起家乡的小溪,说到那些年在溪水里游泳的快乐时光。我们多么怀念小溪流,多么希望可以像小时候一样纵身进去玩个痛快。我相信,我们已经大了,母亲也不会再管这些事情了,只是实现这个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

⑫我离家之后的第一次回乡之旅是在2007年的五月。回家当晚,舟车劳顿,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美不胜收。

⑬翌日,我起了一个大早。没有洗漱就往溪流奔去,却意外地发现,曾经的溪流早已不复当年风韵,细细的流水已经能够看到裸露的河床,水虽然还清冽,但是却看不见鱼虾游弋的情景。两侧的水草,有的还在展现生命的顽强,有的已经枯败。难道是到了干旱期?我带着微微的遗憾回家。

⑭2009年的十月,我准备应征入伍,十二月才入伍,只是得提前去报名、体检、政审。国庆刚过,不冷不热,是可以下到小溪洗澡的。当我抵达小溪时,却惊奇地发现没水了。较之两年前的小水流,现在已经是彻底断流。我内心震骇莫名。

⑮再后来,我历经当兵、退伍、再打工的生活,每次回家,都没有实现在小溪洗澡的愿望。无水,还怎么洗?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没想到这些童年时代的乐趣再也无法实现。

【试题】文章第②段主要写家乡的林海,并未提及溪流,是否属于闲笔?请说明理由。

【答案】第二段并非闲笔,通过林海展现了家乡的风光秀美;为下文写小溪流的美好设置情境做铺垫。

【中考真题链接㈡】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试题】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突出母亲长发的包围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

【中考真题链接㈢】

机场的拥抱

①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②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③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④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⑤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很搭。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当然,和她清秀的身材更搭。很像一位运动员。刚才只看到她的短裙,其实,短裙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在她的身上,短裙却画龙点睛,让一双长腿格外秀美。

⑥很像,这个女人很像谁呢?心里便猜,大概是像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了吧?天底下,能够遇到很相像的一对人的概率,并不高。刚看完电视剧《酷爸俏妈》,都说里面的演员高露长得极像高圆圆。这个女人,一定让这对老夫妇想起了自己的什么亲人。否则,他们不会这样悄悄地议论,声音很低,却有些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又会是谁呢?

⑦我看见,妻子忽然掩嘴“扑哧”一笑,丈夫跟着也笑了起来。我猜想,笑肯定和对面这个女人有关,只是并没有惊动这个女人,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在看手机,嘴角弯弯的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手机上有什么好玩的段子或信息。

⑧“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是让我冲锋在前头!”便走到对面的女人的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女人放下手机,很礼貌地立刻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妻子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个女人看,大概是找到自己的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⑨“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妻子客气地说。“太可以了!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⑩丈夫站了起来,走到这个女人的身边,妻子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把手机递在我的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他们身边的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工作忙,孩子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思念,让身边的这个女人像女儿的指数平添了分值。

⑪照完了相,我把手机递给了妻子的时候,听见丈夫对这个女人说了句: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女人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

【试题】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女人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黑色短裙”“天蓝色长袖体恤”“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等词语交代女人的年龄与衣着特点,刻画出这个女人的清纯的美,为后面写像老夫妇的女儿做铺垫;也呼应了她配合夫妇两人拍照、拥抱并流泪这些细节。

【中考真题链接㈣】

桂花的手机

①桂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实验中学,进新学校没多久,内心压力很大。

②那天,用学校小卖部的座机给家里打电话,她突然发现周围同学都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着她。

③时间久了,她更发现,这里读书的同学,不但学习好,而且大部分同学的家境都不错,人人都有手机,同桌刘丽丽特别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走起路来手机在胸前一晃一晃的,透着一股子傲气,好不神气!桂花突然觉得很自卑。

④周末,为省路费,桂花没回家。做了一整天功课的桂花,傍晚时分独自上街散步,经过一家手机商店,她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店里玻璃柜中摆满了各种款式的手机,在桂花的眼里,每一款都那么可爱诱人。桂花紧紧盯着其中一款黑色超薄型的摩托罗拉手机,这就是同桌刘丽丽胸前挂着的那款,桂花越看越是喜欢,想象着把它们桂在自己胸前的样子,真有些陶醉了。

⑤“美女,你的眼光真不错啊,这是今年最新的流行款式,在我们店里卖得可好了,要不要你先看看?”营业员一边介绍一边到玻璃柜里去拿手机。

⑥“不用,不用了,我只是看看。”桂花急了,涨红了脸朝营业员喊。

⑦“光看模具有什么用……”营业员善意地笑着说,“我还是给你看真品吧。”

⑧“模具?”桂花自言自语地说道,“看上去就和真的一样啊。”

⑨此时桂花的心里已经动起了念头:“阿姨,那这款模具手机多少钱?”

⑩“楼县手机?你………你是来买手机还是买玩意儿的?”营业员很惊讶地间,“这种接具手机又不值钱的,最多20元了,给小孩玩玩还差不多。”

⑪“阿姨,那就把这个模具手机卖给我吧,我家里有个……有个小弟弟。”

⑫桂花咬牙买下模具手机,捏着模具手机,心里可高兴了。回到学校,她找出一根红丝带,像刘丽丽那样把模具手机穿好吊在胸前,啊,真的好神气呢!

⑬第二天桂花得意地对同桌刘丽丽说:“哼,我也有手机了,摩托罗拉的,只是现在还没买手机卡。”她拿出来在刘丽丽眼前晃一下,紧紧盯着惊得目瞪口呆的刘丽丽,桂花心里乐得只想笑:哈哈,蒙住你了吧,看你以后还嘲笑我不!

⑭后来,全班同学都知道桂花有了一部新手机,桂花心里越发得意了。

⑮元旦到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旅游,为了活动时全班同学便于联络,班长要每个同学报一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这下子桂花可慌神了,眼看模具手机的秘密要保不住了,她急得只想哭。

⑯不一会儿,轮到桂花报号码时,桂花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我……我的手机到现在还没买卡号呢。”

⑰坐在旁边的刘丽丽立刻大叫起来:“桂花,你骗谁呀,你的手机不是早就买卡号了吗?”说着便拿出自己的手机,“嘟嘟嘟”开始拨号,并且朝着全班同学嚷道,“桂花还保密呢,还以为我不知道!”

⑱“你……”桂花哀怨地瞥了刘丽丽一眼,脸色变得煞白,话音未落,她口袋里突然响起了美妙的音乐铃声来,桂花吓了一大跳。

⑲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起来:“这个桂花,你什么意思嘛?”

⑳此时的桂花是又气又羞,但刘丽丽还是把桂花的手机号码告诉了班长。同学们说笑着走出教室,只有桂花目瞪口呆,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㉑这时美妙的手机音乐铃声突然又响了起来,桂花一看,手机屏幕上面这么写着:“桂花,请原谅!我早就知道你拿的是模具手机,当时我心里很难过。昨天,零花钱终于攒够了,就给你买了一部和你模具手机同型号的手机,还给你买了手机卡号,又趁你不备把你的模具手机换了下来。你放心,我绝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的,就让它成为一个永远的秘密吧!喜欢你的同来。”

㉒桂花紧紧握住手机,眼眶里那两行忍了许久的泪水,此刻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地直往下流。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拔通了家里的电话………

【试题】分析刘丽丽和桂花的争执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

【答案】刘丽丽和桂花争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桂花发现自己的假手机能响铃以及得知刘丽丽送自己真手机这一情节做铺垫;塑造出刘丽丽的善良聪明、关爱同学、尊重同学自尊心这一形象,从而揭示文章主题。

【中考真题链接㈤】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立新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⑨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

⑩“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没不要它,它就会努力的活得更久,在风雨中自我站立得更久。反之,它就会倒塌得很快。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⑪扫完屋后,他又在我的帮助下,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

⑫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的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要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⑬“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⑭下来后,他又朝锅洞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遍,烟囱里又冒起了久违的炊烟。接着,他又找来水泥和瓦刀,将老屋裂开的墙砖重新勾缝、填好……他做这些时,心情异常愉悦,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容光。

⑮把对联重新粘牢,将门、锁、桌子、灯泡,仔仔细细都擦了一遍,父亲一件接着一件事做,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子精神多了。

⑯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父亲心满意足地跟我踏上了回城之路。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修好,总算踏实了!

⑰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不断眺望的方向;是他余生想留在那儿,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是他一生无法剥离不能失去的根。

⑱我为自己对老屋曾经的不闻不顾感到羞愧,为自己触摸到了父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醒悟。不禁想起儿时,我总觉得老家藏在深山里,太过偏避和落后;而现在,我开始为它的偏避而倍感庆幸,因为偏僻,没有商人去投资,没有人要拆迁掉我家的老房,没有人切断我父亲浓浓的乡愁。

⑲不少生在农村,后来进城里的人,常喜欢唱衰人去屋空的乡村。我想,与其唱衰,不如去做些保护或振兴它的实事。比如,常回去看看老屋,像我父亲那般,帮它“梳洗”一番。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

【试题】文章第⑯段写到父亲的梦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与前文“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形成呼应,交代了父亲坚持要回去给老屋换瓦的原因,并为下文“我”的抒情做铺垫;同时,表现了父亲对老屋的挂念,对故土的怀念。

阅读理解训练营·会员课

学练结合·学则必成

来源:少明老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